首页 名人故事 “热点问题研究”:实践过程与目标的良性互动

“热点问题研究”:实践过程与目标的良性互动

时间:2022-05-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热点问题研究”:实践过程与目标的良性互动李 肖[摘要]热点问题研究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明辨是非,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途径。热点问题研究应当避免社会上哗众取宠的炒作、道听途说的盲从,从国家理性高度解读现实问题。因此,热点问题研究需要和实践教学进行良性互动,使预期目标和实践结果辩证统一,客观结果和主观愿望科学契合,客观真相和研究成果符合逻辑。

热点问题研究”:实践过程与目标的良性互动

李 肖

[摘要]热点问题研究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明辨是非,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途径。热点问题研究应当避免社会上哗众取宠的炒作、道听途说的盲从,从国家理性高度解读现实问题。要把热点问题研究与实践教学目标辩证统一,相互促进,使客观结果和主观愿望科学契合,客观真相和研究成果符合逻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热点实践问题

热点问题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关心国家大事、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此项实践教学自开设以来,一直受到大学生的真心喜爱和普遍关注。然而,由于热点问题研究中经常涉及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敏感话题,容易使热点问题研究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出现难以掌控的结果。因此,热点问题研究需要和实践教学进行良性互动,使预期目标和实践结果辩证统一,客观结果和主观愿望科学契合,客观真相和研究成果符合逻辑。在此,本文就热点问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做一些不成熟的探索。(www.guayunfan.com)

一、热点问题的视域分布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数字自媒体的兴起,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让人类社会很快进入到一个开放、共享、便捷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产生的大量信息,压缩了地球的物理空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让一些与我们生活毫不相干的时事问题,进入人们的思考领域,成了人们探索的目标。美国大选、英国脱欧、叙利亚内战、巴以冲突、石油危机金融风暴、供给侧改革、股市波动、中国“一路一带”战略、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宗教极端势力与恐怖袭击、房地产去库存、煤炭和钢铁行业去产能等,这些过去无人问津、无人关注的孤僻话题,如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关注话题;过去只有专业人士、政府官员思考的问题,如今却成为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通过每学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十大领域。

第一,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由于权力过度集中,社会透明度低,从上到下,党内党外,腐败成为一种人人喊打的公众话题,关注程度始终高热不退。

第二,贫富悬殊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又一个热点问题。由于长期实行土地、廉价劳力、政策向城市倾斜,客观造成对农民的经济盘剥,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第三,党群、干群关系问题。官僚主义在许多地方盛行,导致党和群众的鱼水之情正在被破坏。人们哀叹:“过去反对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现在岂止三六九等,简直是公权泛滥,官大一级压死人,气死人,吓死人。”

第四,高房价问题。人们常说:鸡毛飞不上天,树长不到天上,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可是,中国的房地产却偏偏打破了这些人人皆知的常识,实现了连续十多年的疯狂生长、野蛮增长,年轻人存不下钱,买不了房,结不了婚,看不到希望。即使买了房子,生了孩子,也要沦为“房奴”,终身为银行打工。

第五,诚信问题。我国正在陷入一场人人自危的诚信危机,电信诈骗深入千家万户,金融诈骗防不胜防,骗吃、骗喝、骗色几乎成了家常便饭,防不胜防。

第六,政治民主化问题。新一代领导集体上台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但政治民主化的历程却任重道远。

第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我国目前面临着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多种威胁,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并存,治理起来难度较大。环境污染给人民健康与国民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危害,已严重危及当代人的生存环境。

第八,老龄化、延迟退休问题。未富先老让社会保障体系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延迟退休成为万般无奈的选择。一方面是就业困难,一方面又要延迟退休,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第九,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阶层固化,社会分化,形成官二代、穷二代、富二代,代际传递现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演艺明星,一部电影、一个电视连续剧,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的收入,我国却有四千万人口在贫困线上挣扎,造成严重的社会隐患。

第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问题。某些人曲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只要效率,不要公平,结果导致公平正义边沿化,于是带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教育不公、卫生不公、社会不公。

由此看来,这十大领域,几乎都是社会舆论的敏感地带和老百姓高度关注的争议多发地带,让涉世不深、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参与这些课题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实践锻炼,更是一种思维分析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的挑战。

二、热点问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热点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焦点、关注点,它的形成有以下一些关键因素:

一是这些问题涉及面广,能够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进而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形成热点。这些问题,引导好了会成为正能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搞不好会成为社会的隐患,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例如:雷洋事件,老百姓关心的不仅仅是雷洋的命运,而是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雷洋。自从“躲猫猫死”成为热词以后,民众对暴力执法的关注度一直呈直线上升的态势,因此,民众迫切希望解决警察队伍执法过程不规范、不透明,甚至是野蛮执法、暴力执法的问题。

二是影响力度大,产生的社会振动大,足以震撼人心。例如:美国大选、英国脱欧、叙利亚难民危机等,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防问题往往会引起各国内的波动。

三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大家的切身利益。正因为如此,因而使大家能够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发表见解,褒贬时政。当然,这也带来一个令人担忧的舆情乱象,群体分化,思想对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连简单的常识性问题都无法实现认识的一致。

第一,道听途说,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超越了社会伦理的黄线。例如最近爆炒的“王宝强、马蓉离婚事件”,其发热程度不亚于奥运会实况转播。不良媒体、自媒体全都开动马力,反复炒作,吸引观众眼球,形成全民关注的焦点。不少名人身受其苦,躺着中枪,成为绯闻的受害者。事实上,不少名人也利用了“暴露狂主义”,去创造廉价的公众认知体系和关注度,用惊吓元素博取公众点击率,越耸动的画面,越吓人的举动,越能引起大众注意。网络点击率成为判断人气的指数,而不再是欣赏、认同或喜爱。当然,王宝强不是武大郎,马蓉也不是潘金莲,只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网络炒作而已。

第二,网络水军制造热点,博取眼球,触犯法律的底线。北京时间2016年8月24日,在里约奥运会拿到金牌的中国女排带着喜悦刚刚回到北京,中国女排教练郎平一觉醒来却发现网络上流传了一篇《郎平的一封公开信》。对此,郎平进行了回应,称所谓公开信系他人杜撰。郎平在社交网络上写道:“昨晚终于回到北京,感谢大家的热情迎接。一觉醒来微信又爆炸了,一篇《郎平的一封公开信》意外出现,朋友纷纷来问是不是我写的。仔细看了信的内容,我特做三点声明:第一,这篇文章完全是冒名杜撰!第二,这篇杜撰文章出现后导致的所有不良后果由该文作者承担!第三,我保留用法律手段追究此事的权利!”在此前流传的伪造公开信中,出现了不少激烈的言辞——如“没有祖国关心的日子真心不好过,为了吃饱饭,我不得不清零人生、颠倒身份,哄一帮不会打球的孩子玩儿,甚至拖着伤腿在赛场上搏命。离开祖国,我是真的差点都没了”。《郎平的一封公开信》作者的真实目的和动机,人们尚不清楚。但是,这种制造虚假消息、谣言惑众、误导视听的行为,却是信息时代绝对不允许的犯罪行为。他们名义上是抛砖引玉,借花献佛,宣扬爱国主义,实际上是给国家抹黑,给政府制造麻烦,给社会制造混乱。

第三,研究话题突破了政治红线,公开诋毁当前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宪法公开宣称,我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有人却大谈宪政,攻击专政。认为专政的理念与现代文明水火不容。在世界范围内,宪政逐步取代专政而成为国家治理的主导手段,自有其深刻的原因。宪政秩序的持久力正在于它正视了现实中的人性。专政是管制臣民的,宪政是管制政府的。胡说什么,从人性出发,人类既需要有政府,同时它又不能是专政。如何防止政府只管制民众不管制自己?这就需要靠宪政,由宪政之下的宪法和法律来约束住政治家们扩张权力的欲望和专横地使用其权力的冲动。因为掌权者们都有一种本性的倾向去扩大、逾越公共权力的边界。专政把最高统治者当圣人、当救星,得到的却是恶棍、暴君,专政是导致权力集中、权力滥用、有权必腐、极权极腐的万恶之源。这些言论,表面上很合理,其实很有欺骗性,很容易把青年学生引入歧途。

三、热点问题研究与实践教学目标管理的互动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绝不允许妄议中央的言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中出现。但是,我们又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实践教学中出现问题,就将热点问题研究全盘否定。因此,有必要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让热点问题研究按照实践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自我调整,不断优化,不断走向成熟,防止大学生因为涉世不深而被惑众谣言引向歧途。热点问题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实践教学课题,要想尽快走出“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现实困境,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研究氛围,形成热点问题研究与实践教学目标的良性互动,我们采取了不少大胆措施,以此来保证实践教学的程序和目标。

其一,加强热点问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保证研究组织、研究团体始终维持在指导教师的有效控制之下。有效的过程管理,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为了做到有效管理,指导教师需要点名签到,组建固定的研究小组,形成有效的管理和反馈闭环,一个研究小组有多少人,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一目了然,就能实现有效管理。

其二,优化团队结构,选出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划分组员的工作职责。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研究团队负责人的选拔,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有了一个好的带头人,各项工作就能顺利进行。因此,要赋予研究团队负责人充分的权利和有效的资源,将研究平台的功能扩张到法律允许的极限。团队负责人要有严明的法律意识,要时时提醒自己,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是个人发泄的垃圾场,任何团体、研究团队都要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

其三,登记每一个人的手机号、电子邮箱地址,建立微信群,保持充分的信息沟通。一旦发现问题,负责人要当机立断,立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研究课题的确立,要经过全体成员的集体讨论和科学论证。选题确立后,要在一个星期之内,将研究的题目、预期目标,由组长发给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审查、把关,最后决定是否开题。指导教师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研究程序办事,防止过程管理走过场。以上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视为自动放弃实践环节,期末成绩不予通过。

其四,在选题方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学术无禁区,研究有纪律”的原则,贯穿于热点问题研究的全过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焦点问题,都可以入选研究视野。但是,宗教、民族、政治敏感问题,力求避免。我们确定的选题标准是:百姓关注度高,具有研究价值;资料容易收集,不涉及保密问题;操作性强,时间可控,过程可控;视角独特,雅俗共赏。

其五,确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保证热点研究问题研究的学术质量。调查研究法可分为解剖麻雀、走马观花、田野调查三种方式。在调查研究方面,一是走马观花,整体观察,宏观把握;二是下马看花,研究细节,发微探幽,进行细致研究,分析每“一朵花”的特殊性。文献分析法——数字分析、动态分析、结论预测。集成创新法——将别人的研究成果收集、整理,写出综述性报告。在第十七周或第十八周进行成果展示,进行大众点评,选拔优秀成果。特别优秀的研究成果,可以推荐参加北京市的大学生课外实践成果评选。凡是验收合格的小组,期末成绩合格,否则下一学期重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