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数学兴趣教学方法探讨

高等数学兴趣教学方法探讨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数学兴趣教学方法探讨李战存本文讨论了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尽管,近几年有所改变,但还是条块分明,讲代数的只讲代数,不考虑几何与微积分的内容。或者,如果在讲二次型理论时,能够指出它与求证函数的极值密切相关,学生就会知道学习这些内容的原因,从而具有某种相知感,扫去他们认为学代数课抽象,难理解的畏惧心理。

高等数学兴趣教学方法探讨

李战存

【摘要】本文讨论了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提出了六种兴趣教学法,它们是:猜想式教学、贯通式教学、重点式教学、简易式教学、美学式教学、创新式教学。

【关键词】高等数学 兴趣教学法 教学质量

一、问题与认识

高等数学是我校的重要基础课(本文泛指我校所开设的所有数学课)。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困难重重,功倍事半。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积极性,只是为了考试被迫而学;老师为学生考及格而教,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一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补考勉强过关,有些学生因此而影响了毕业与学位证书的授予,甚至影响就业。在研究生考试中也因数学成绩不合格而淘汰者屡见不鲜。

形成这种局面,除了与近几年扩招,学生素质有所下降,与学生的学风、教学管理有关外,与我们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技巧也有关系。笔者长期从事我校的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所获得经验与教训中领悟到,在严格执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进行兴趣教学方法的尝试、实践,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兴趣是学习的母亲”。有强烈学习欲望的学生,对他所学的课程有极大的兴趣。浓厚的兴趣又激励着他们刻苦学习,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今后的发展做准备。数学成绩好的同学也不例外,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对数学课有特别的爱好,听课非常专注,课后能够与教师进行有益的交流,能够主动完成作业,能够涉猎有关学习材料,其中的佼佼者还能提出某些非常深刻的问题。相反,数学成绩差的同学往往认为数学课可学可不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逃课,睡觉,即使人到教室、心却在课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听课认真,但苦于不能理解,听不懂课,而导致数学成绩平平,进而厌学、弃学。真可谓“成也数学,败也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科学地学习与思维的方法,有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渴望。这样,他们才能听的进,学的会,才能有效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而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水平。

二、方法与实践

提高学生听数学的兴趣是保证教学效果好的关键。作为施教者应当想方设法在自己授课的过程中形成若干个兴奋点(一节课或一门课),使我们的学生从难懂、抽象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让他们逐步地感到数学的有趣性、有用性、严谨性与科学性。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的训练,无声无息中提高自己的学养和素质,逐渐养成对数学的喜爱,最终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而努力。

为此,本文就实践猜想式教学、贯通式教学、重点式教学、简易式教学、美学式教学、创新式教学这几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1.贯穿猜想式教学。在讲解一些数学定理与公式的时候,不急于给出结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按照数学先辈的思路,引导他们主动地思考出结果来。

例如: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函数,极值点必为驻点这一结论的陈述。先让学生从几何直观上思考这一事实。然后引导他们认识到在极值处应该有一条水平切线,再进一步得出著名的费玛引理。又如,讲解介值定理与不动点定理时,先画出满足相应条件的连续函数的图形,让学生从直观上观察出结论来,然后再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这样,这个比较抽象的定理便很快被学生掌握了。再如,在讲“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时,给学生两道题;一是已知路程函数与时间间隔,求质点的位移;二是已知速度函数与时间间隔求质点的位移(还有很多类似的题目)然后问到:“如果上述路程函数与速度函数是同一质点运动规律的描述,应该有什么结论”大多数同学会异口同声地得出著名的“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接着再用曲边梯形的面积加以验证他们的猜想。以这种方式去教学,同学们既体会了发现数学真理的乐趣,又以很短时间迅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为他们探索如何把这一认识变为一般结论给出证明,由此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为他们听好这些定理的证明做了好的开头。用现在时髦的话讲,让学生体验了一次实际的数学建模的过程。这种做法,笔者已经实践二十多年,效果良好。

2.实践贯通式教学。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数学的教材受前苏联数学教材的影响很深。尽管,近几年有所改变,但还是条块分明,讲代数的只讲代数,不考虑几何与微积分的内容。学生学起来感到枯噪乏味,因而丧失了学数学的积极性。贯通式教学是指打破数学各门课程的界限,打破初等内容与高等内容的界限,让学生迅速地抓住要学内容的核心概念与本质,由已知认识未知,由具体洞察一般,对所学新知识有认同感、亲切感,达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目的。简言之,贯通式教学就是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

例如:讲解微积分多元函数极值的充分性判定条件时,由于证明比较繁锁,教师们大都只讲定理的条件与结论,然后教会应用了事。很少有人去严格证明(包括数学专业)。笔者认为,在讲这个定理时,如果能够给学生指出,它的判定与线性代数(或与高等代数)中的二次型的正定性与负定性的判定有关。然后,用泰勒公式,把极值的判定问题转化为二次型的有定性判定问题。这样,学生能很快理解证明的思路,达到了化繁为简得目的。这不仅为他们今后学习有关课程作了准备,也为他们想知道三元,乃至n元函数取得极值的充分条件提供了猜想的余地。或者,如果在讲二次型理论时,能够指出它与求证函数的极值密切相关(微积分,优化的内容),学生就会知道学习这些内容的原因,从而具有某种相知感,扫去他们认为学代数课抽象,难理解的畏惧心理。又如,讲微分学中的导数,把它与初等数学的除法联系,讲积分学中的定积分,把它与乘法相联系,使学生一下缩短了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距离,使他们了解到微分学解决了初等数学中“除”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把“商”发展至“微商”─微观世界的除法:积分解决了初等数学中“乘”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把“乘法”延伸到“微积”─微观世界的乘法。进一步,同学们便会较好地领悟到微分与积分互为逆运算这一事实,而且较能自如地应用这些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再如讲实变函数的可测集与可测空间上可测函数时,指明它就是概率空间中的随机事件与随机变量;讲测度时,顺便点出它与概率相对应,让学生在学习这两门平行课时弄清出实变函数论与概率论的联系,达到相得益彰,互相理解的目的,起到降低难度,提高效率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有了学好这两门课程,进一步探索这两门课的不同之处的兴趣。

3.强调重点式教学。重点是指所讲的核心内容,每堂课都应有重点,教学应当突出重点。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工科高等数学中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这一节中,教材反映了六点内容:一、中间变量是一元函数的情形,二、中间变量是多元函数的情形,三、中间变量既有一元又有多元函数的情形,四、中间变量又是自变量的情形,五、多元复合函数的高阶偏导数,六、全微分形势不变性。如果平铺直叙这六种情况,学生学完后不得要领,不堪重负。教学任务也不能如期完成,教、学两者都很辛苦。本人在讲授中,突出第一点的条件、结论的阐述、强化它的证明,以次为重点,作为突破口,使学生较好的理解第一点。然后,迅速指出其他三点应该是第一点的特殊情况。而后两点是它的应用。这样学生既弄清这四种不同情形的链式规则,也明白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还顺道克服了复合函数求高价偏导的难点。

再者,在讲复合函数链式规则的条件时,在定理的叙述中,将原定理中外函数有连续偏导数的条件减弱为可微的条件。这样做,一是凸显了全微分的理论的作用,使得这节的内容与上节的内容紧密联系,同时为全微分应用于链式规则的证明铺平了道路;二是扩大了定理的使用面,也便于同学们找出与一元复合函数链式规则的相同点。在定理的实际证明过程中,先写出主干的证明过程,突出主要思想,在理解好主干的前提下,视学生接受的情况,再对个别细节加以补充。按这种安排,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留下了一定的练习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突出重点,就是主次分明,纲举目张;突出重点,就是抓主要矛盾,讲清思路。教学中应当努力实践这一点。

4.力行简易式教学。追求简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复特色。关于“简易”,《周易》有如下论述:“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达则贤人之业。”这段话的大意是,科学原理要容易为人们所理解,研究方法要容易为人们所掌握。易于理解就会使人亲近,易于掌握就能收到功效。有人亲近就会持久,收到功效就能壮大。因此,追求简易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德,也是我们数学教育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刻意去实践这一要求。数学家笛卡尔曾指出:“不可以从庞大暧昧的事物中,只可以从最容易碰见的事物中演绎出最隐秘的真知本身。”例如,讲矩阵的初等变换,先讲清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法,然后引出初等变化的概念。讲逆矩阵的概念时,由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开始。这样学生就能够结合中学的知识很快亲近这些比较抽象的东西。讲逆矩阵秩的概念时力求用最直白、最简单的语言解释这一抽象概念,而化解难点。讲线性空间;线性变换,先从讲几何空间、旋转变换入手,从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开始,从中抽象出本质的东西,然后给出一般的定义与性质,达到以简驭繁,顺理成章的目的。正如老子所讲“天下之难作与易,天下之大作与细。”

5.体现美学式教学。听数学课,首先是一个视听过程,其次是一个逻辑推理,揭示数学美的过程。与看电影相比,尤如同时在看风景片、音乐片、侦探片和艺术片。一部好的影片,应该是风景优美、音乐动听、推理缜密,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映像。同样,一堂好的数学课除了有整齐、恰当、规范的版书,流利清晰、语速适中的表达;除了把知识点讲清,讲明,讲透,同时善于把握重点,讲解难点,澄清疑点,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向学生展示高等数学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吸引力,加强理解。例如微积分教学中讲极限可以加进去体现意境美的话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讲无界变量时,讲“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体现动态之美;讲连续函数与间断函数时,体现和谐美与奇异美;讲导数时,体现局部线性之美;讲积分时体现宏观上的统一之美;讲“ε~δ”语言与有限覆盖定理时体现用有限研究无限的思辨之美;讲球坐标变换时,球体与长方体的对立统一之美,等等。

总之数学理论体现了真与美的结合,数学教育者在自身的实践中要努力地去体现它,发现它。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6.适施创新式教学。数学教育是培养人,促进受教育者心智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不仅是要求他们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承者,而且能够使他们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成为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教师在教学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注重思维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讲课要力戒照本宣科,要“讲”而不是“唸”,要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例如,本人如果发现教材中有不足或错误时,总是要补充完整或请同学找出错误,加以分析、改正,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点滴之中。同时,结合新的科研成果,适时融入授课内容之中,使学生了解新的结果,探索其中的数学思想与观念,为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供养料。再如,在猜想式教学中提到的由学生猜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这一过程,就是让他们对已知的结论重新“发明”一遍。诚然,这样的“发明”不是新的,但对学生却是全新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核心思想,有能使学生经历一次发明创造的训练。

有位数学前辈讲:“如果我们能够把数学课讲得像说相声一样,那我们的课就讲成功了。”这句话非常深刻,他没有讲如何具体讲课,但却用形象的语言,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上好数学课的兴趣教学法的要求和目标,作为数学教育者,我们应当向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卢刚.线性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同济大学应运数学系主编.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匡继昌.实分析与泛函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能超.计算方法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