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数学问题探究和讨论教学法

中学数学问题探究和讨论教学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性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创造性教学方法,是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有人称之为现代教学方法或创造教学方法。我无意介绍每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只是想借助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以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创造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便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发现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模拟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无疑是有效的。

第四节 创造性教学方法

创造性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创造性教学方法,是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有人称之为现代教学方法或创造教学方法。虽然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千百年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流传至今的教学方法不计其数。它不仅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替,而且还因人而异。有的已总结成为定法,但更多的还是装在各人的脑子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不断产生了新的教学方法,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因此,要想全面介绍现代新的教学方法,实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无意介绍每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只是想借助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以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创造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便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1.情感教学法

情感教学法是一种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方法,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精神品格。古代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情感的作用。他们曾表示过一个见解: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并不是单纯地开始于一个人碰到某种不可思议的问题之日,而是开始于他们对这个问题发生惊奇和热烈的感情之时。大量的事实说明: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建设,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人情淡化的现象,导致技术与情感的不平衡。这一现象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有反映,思想教育常为人们所忽视。针对这种情况,托夫勒在《十个大趋势》一书中,强调技术与情感要平衡,否则未来的社会不可能协调发展。日本大学也很重视情感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消除一切不符合人性的教育方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传统的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已显得不合时宜,应进行改造,代之以科学的、富有人情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情感教学的实施可以独立地进行,但大量的还是要贯穿到各门课程中去。教育学家认为:“缺乏情感的教学,不是真正的学习,几乎所有的认知行为,都含有情感的成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15]教育的伟大功能就在于使情感与知识结合,只有这种结合,才能发展个性,使身心成熟,才能形成创造力。

从功能上来说,情感教学方法虽有传授知识的作用,但主要的还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品格和“个性心理品质”。具体地说,情感教学的作用有:

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康德曾说过:“在目的王国里,一切都是有价值的,或者是有尊严的。”[16]你想生活得有价值吗?那么,你就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且要为此而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二是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兴趣与爱好是感情因素,也是学生成才的巨大动力。不尊重学生兴趣的教育,等于是屠宰心灵,是扼杀人才。

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的心理素质。人怎么才能排除空虚、烦恼、失败、成功、受辱、疾病等的困扰呢?这要靠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调节,而情感教学是可以赋予学生这些素质的。

四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情绪是思考的引发剂,俗话说的“急中生智”,就是讲情绪对思考的作用。激情可以帮助思考,悲愤也能促进创造,最不好的倒是那种对任何事无动于衷的态度。

五是发挥爱的伟大力量。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在教学中的师爱,对专业的偏爱,对事业的热爱,对同学的友爱,都是可贵的精神财富,是使人成功的巨大力量。我的一个学生,在赴美国留学之前赠给我一枚用寿山石雕刻的印章,上面刻着“我师我父”四个字。这是爱心的凝结,是我们师生友谊的象征。

2.发现式教学法

这是由美国“结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倡导的,至今已在全世界试行。什么叫“发现法”?日本大桥正夫解释说:“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发现教学法是一个总的概念,把它用于教师的教,称为发现式教法,把它用于学生的学,就叫做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模拟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无疑是有效的。科学家并不是为了认识才去发现,而是为了发现才去认识。可是,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却被倒置了。教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这个看来已为大家所明白的问题,在教学中却作出了错误的理解。长期以来,教师是为传授知识而教,学生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学。我们进一步再问,学习知识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认识还是为了发现呢?传统的教学方法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而发现教学法不仅可以回答而且还在实践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教育的作用是发之于“内”的。发现式教学法正是突出了这一点,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组织教学,设置创造的情境,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创造状态之中。这里不妨介绍一下美国大学的教学活动,它可以作为发现式教学的一个缩影。首先是教材,他们不仅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甚至也没有固定的教材。教授们提供给学生们的是实际的、形象的东西,阅读的都是最新的第一手研究报告、调查和采访报告,并介绍各种相冲突的学术观点,以使学生们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对一些重大的学术观点和事件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其次是讲授,美国教授们很少一本正经地从头讲到尾。他们把各种观点分类,抽出一些重要的内容作启发式的讲解,穿插着不拘形式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不管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没有什么意见会被教授扣上错误或愚蠢的帽子。有些意见即使是很傻的,也不会遭受到讥笑,教授还会保护学生提问的权利,并尽量从中找出某些合理的成分。所以,这样的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

3.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又叫课堂讨论法,有的叫专题讨论会,在英文里叫seminar,它是从拉丁语semen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种子。我认为,用这个字来表示讨论式教学法很有意义,因为在讨论中提出的新观点犹如种子,而讨论的形式就起着播撒种子的作用。

这种教学方法,早在19世纪中期就在德国试行了。1869年,美国历史学家查理·肯德尔·亚当斯(Charles Kendall Adams)在密歇根大学引进了这种方法,接着这种方法被传播到美国其他大学。但是,把课堂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方法,那还是哈佛大学于1904年确立的[17]。目前,这种教学形式,在其他国家也比较流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我国大学中,由于讲授教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再加教师和学生性格内向,所以还很少采用,甚至在推广时还存在很大的阻力。

讨论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不同,它的特点是民主性和双向性。千百年以来,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完全是“一言堂”。即使学生产生了疑问,在课堂上也是不能提的,教师讲错了的地方,学生也不敢提出疑问。有一部叫做《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电影,描写的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学生安然,由于她在课堂上指出老师读错了字,于是大难临头。同学们讽刺她,老师冷落她,她被扣上了“骄傲自满”、“不尊重老师”、“好出风头”等帽子,还被取消了“三好生”的资格。这虽是电影艺术,却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教育思想、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上的弊端。

开展讨论式的教学,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且要认真作好准备。一是选择适当的课程,不是每一门课程都适宜进行讨论的,要有选择。一般来说,理论课比实践课、推理性课比陈述性课、专业课比基础课更具有讨论性。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课堂讨论与课堂提问是不同的,前者只能有计划地进行,而后者随时可在课堂上进行。三是创造宽松、民主的讨论气氛。在讨论中,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许压制不同的意见。在讨论中,教师既要指导,又不能包办代替。有条件的话,可由学生主持讨论会,由学生作出总结,以便使他们得到更全面的锻炼。

课堂讨论的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这种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是达到培养创造思考能力的重要保证。从教师方面说,主要是作好选题的准备。选题的学问很大,其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一个好的论题就是一个研究题目,它应当具有三性:代表性、启发性和可讨论性。从学生方面说,主要是围绕着论题作准备,包括复习讲授过的教科书,查找有关的参考书和资料,提出自己的论点,写出发言提纲。学生要把准备发言的过程当作深入思考的过程、钻研的过程。讨论时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发言,这样才能相互启发,产生新思想。

4.疑问式教学法

每一门学科都是由一连串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所构成的。一项科学研究和探索,归根到底是要回答三个问题,即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样(how)?因此,教学中到处都是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而引起的矛盾。我国古代大学问家们曾告诫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12世纪,法国哲学家彼得·阿伯拉尔(Peturs Abalard,1079—1142)在巴黎创办了一所学校,他曾提出:“不断提出问题,是打开智慧的第一把钥匙。因为通过怀疑,我们被引导着去探究;通过探究,我们就能辨明真理。”[18]

疑问式的教学是教师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新内容、新概念、新结论,并培养学生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能力。善不善于提出问题,不仅仅是性格问题,从本质上说,还是思维能力问题。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19]

开展疑问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目前,大学中的教学平铺直述者居多,这主要是教师还不善于在讲授过程中设疑。所谓设疑,就是教师在讲授前,自己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借题发挥,既引出所要讲解的要点,又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设疑要讲究艺术,设疑要得当,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真正把疑设在难点上,设在学生的真正疑点上。

5.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由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发明的,在20世纪60年代曾风靡一时。所谓程序教学,是学生按照一定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独自钻研程序化自学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按照这种教学法,学生的任务是自学程序化教材,检查学习进度,验证自己学习的成绩。教师的任务是编制程序化教材,指导学生自学。

程序教学法可分单线和复线,这是按照思维方式来划分的。如果按照使用的工具划分,又有程序课本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至于选用何种程序,那要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年龄而定。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适宜非机械的程序,高年级学生选用教学机器。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用单线的教材程序;对具有一般能力的学生,可用复线教材程序。当然,这些都是相对的,至于何种方法有效,那要因人、因课而异。

程序教学有利也有弊,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有单一、机械的缺点。它的优点是: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自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教学的自动化和考试的规范化。它的缺点是:使用范围有局限性;教材程序化的工作量大;缺乏情感的双向交流。目前,程序化教学方法已不像四十年前那样热,但仍有它的应用价值。事实上,程序教学已进入教学实践之中,成为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补充的一种方法。

6.范例教学法

这个方法最早是由德国教育实践家瓦根舍因(Martin Wagenschein,1896—?)提出的,现在已被广泛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在一些文献中,也叫案例教学法,我认为两者是同义词。范例教学法的特点是根据教学目的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以它为范例进行讲授或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这一类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同时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好的范例,就是一个研究课题,它可带动全书或部分内容的教学。范例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可以是推理型、计算型的,也可以实例为题材。进行范例教学,可以讲授,也可以采用讨论或辩论的方式。

范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很有推广的价值。它的主要优点:一是克服“填鸭式”的教学缺点,以点带面,有利于精简教学内容,减少学时;二是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与社会实践息息相通,做到学用一致;三是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有利于使教学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把科研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研究工作的能力。

7.暗示教学法

这是用暗示的艺术进行教学的方法,虽然应用得不普遍,但也常为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所使用。普通讲授法,是问答式的,直来直去。对于理解力强的学生来说,老师讲上一段,他就猜出了下一段,老师刚把问题提出来,学生就知道了答案。很明显,学生们对这种直线思维式的讲授是不满足的,因为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之目的。

暗示教学法的作用,是通过暗示,促进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挖掘心理潜力,以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比公开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抽象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还远未被充分开发,通过暗示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们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心理学家们还证明,只要创造一种自由的心理环境,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能激发人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采用暗示教学法,关系到教与学两方面,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很好地配合。在进行暗示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分处在不同的地位。对于教师来说,是处在明处,是有意识的,对问题的答案心中有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处在暗处,是无意识的,对问题的答案是模糊的。在实施暗示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暗示的问题,选择有利的时机。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用暗示法进行教学的。例如,教师给出一组化合物的元素分析和结构数据,要求学生求出这个未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这就是教师向学生暗示。在生活中,这种暗示活动也很多,实际上它对发展人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8.立体式教学法

所谓立体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多方位的教学。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培养多种思维能力。这与单打一的教学方法不同,对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是很重要的。

目前,采用立体式教学有两种类型:一是讲授教学,通过综合讲述,以达到全方位思考的目的。重要的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一种全方位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采用现代技术教学,如外语课用语言实验室教学,化学课用科教片教学,刑法课用模拟法庭进行教学等,都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

立体式教学的好处是:第一,寓形、声、意为一体,创造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或现场,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第二,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在同一个单元时间内,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第三,有利于贯彻启发式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据有些学校实践的结果看,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而且还培养出了一批有创造成果的优秀学生。

【注释】

[1]王充.自纪.

[2]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3]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16-11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5]外国教育,1981(1).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05.

[7]中国青年报,1988-09-16.

[8]中国青年报,1986-11-09.

[9]交流,1986(1):22-25.

[10]外国教育动态,1985(2):64.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12]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13][美]欧内斯特·博耶,著.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89.

[14]纽约时报(美国),1988-10-12.

[15]陈英豪,吴铁雄,简真真,著.创造思考与情意的教学[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2:2.

[16]池田大作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12.

[17][美]欧内斯特·博耶,著.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61.

[18]高教文摘,1988(6):48.

[19]自然辩证法报,1988(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