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最普遍采用的方法。讲授法是一切教学法中最经济简便的一种,它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物质设备,比其他教学方法的费用要低得多。讲授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从教学内容看,讲授法一般适合于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适合于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一、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它是教学过程中各种具体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综合,是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

与中小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相比,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一)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高校教学强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互相结合,特别是通过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已经趋向成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使处在教学方法中的双方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时间占教学时间的比例越来越大,对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也逐步增强。

(三)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高等学校的教学渗透科研的因素是其与中小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显著区别。高校的教师在让学生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并在教学中逐渐将人类探索、研究客观世界的方法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方法要受教学对象、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教师在选择与运用各种教学形式与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1.教学对象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大学生在生理上开始进入青年中期(17~21岁)和青年晚期(22~26岁),在心理上也随之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表现为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并表现出精力旺盛的特征。在思维方式上,大学生的思维较之中学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独创性都得到了发展。

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避免空洞的、说教式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发散思维和独创思维的优势,引导他们开阔视野,鼓励他们尽快走上独立的研究思索之路。

2.教学目标

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目标要借助于方法来实现。因此,方法的选择要取决于目标的需要和要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大学的教学,就其主要方面来讲,是传递和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但除了掌握已有的认识成果外,它还要为大学生进入发现领域创造条件。与此相适应,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便成为大学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

此外,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同一个教学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的情况,比如,为使学生理解“影响高等教育的内外部规律”,既可以通过教师的集中讲授来完成,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地调查研究来实现,当然还可以通过教师边讲授、学生边调查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多种选择。

在高等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即为了完成某个教学目标,某种方法会取得最佳的效果。比如,让学生获得某种社会实践能力,讲授法也许能完成任务,但却远不如让学生直接参加某种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效果好。

3.教学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高等学校课程多、门类复杂、教材多样,对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数理课程重于推导论证,多采用讲授法、练习法;文史课程重于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和逻辑推理,要多采用社会调查、问题讨论法;理、化、生课程要伴以图像演示和实验操作,多采用实验法、练习法;工艺课程的教学要多用实习;学医的要临床见习;学农、林、生物的要采集、栽培等等。这些都是受课程本身、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4.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学方法是由教师来选择的。教师自身的素质,特别是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性格特征、职业道德水平等,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业务水平主要包括教师对本学科知识领域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水平。一般来说,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会有更多的余地。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可以比较自信地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不是很高,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会缺乏自信,从而限制其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或者即使运用了新的教学方法,也可能会限制新方法的使用效果。

教师的个性特征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性格比较活泼、随和的教师比较容易选择讨论式或其他比较符合大学生性格特征的教学方法;而那些个性比较严肃的教师,在使用一些气氛相对活跃的方法时,就可能会因为角色转变不成功而影响实际效果。

在教师的自身素质中,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职业道德水平高、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会主动探索、尝试和比较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因时因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职业道德水平不够高的教师,就会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马马虎虎,不注意研究各种不同教学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用效果。

5.教学设施条件

教学设施条件是教学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的硬件制约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硬件设施不一样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就不可能生搬硬套。特别是一些对教学设施依赖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像计算机模拟教学、实验教学等,在硬件设施缺乏的学校,就难以应用。

相关链接

大学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怎样教学生,怎样帮助学生学习。而下列问题的解答就是对这个大问题的一种解答:

(1)学生先有的学习倾向是什么?有哪些差异?

(2)学生刚开始学习一门课程时,对于学习、理解课程内容的不同看法有什么实质意义?

(3)学生在开始学习各门课程时,他们学习的重点或关注的焦点是什么?

(4)学生的学习重点或认识焦点与大学教师所设计和构建的课程内容有什么联系?

(5)学生的不同学习观会对学习质量产生什么影响?

(6)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大学老师怎样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学教师怎样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7)学生学到了什么?大学教师怎样才能发现学生学到了什么?

(8)学生学到的是知识量的多少还是不同的理解方式?

(9)学生怎样处理他们学到的知识?他们所学知识中的哪些方面可用于课程以外的情景?

——迈克尔·普洛瑟,基思·特里格维尔著,潘红、陈锵明译,《理解教学与学——高校教学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二)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相统一的标准,目前,高等学校所采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大致可分为课堂教学的方法、自学和自学指导的方法、现场教学的方法和科研训练的方法几种类别。

1.课堂教学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最普遍采用的方法。

讲授法的优点主要有:

第一,教学效率相对较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

第二,成本低。讲授法是一切教学法中最经济简便的一种,它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物质设备,比其他教学方法的费用要低得多。

第三,通用性强。一堂讲授课的内容常常是通用的,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和学习者的变化。

第四,能寓思想教育于讲授之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讲授法的缺点主要有:

第一,讲授法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过多地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

第二,讲授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

第三,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对较长课时的课程尤其明显。

讲授法的适用范围:

讲授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从教学内容看,讲授法一般适合于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适合于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从讲授对象看,需要给予更多指导的学生和刚刚开始大学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讲授法。从教师素质看,讲授法适合于那些知识丰富、了解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充满自信、思路清晰又能驾驭语言技巧的教师。从教学形式看,讲授法适合于规模较大的班级。

人们常常将讲授法与注入式、填鸭式联系在一起,并把教学的呆板、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看成是讲授法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实,造成这些弊端并不是因为使用了讲授法,而是在运用中没有将方法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环境相协调。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一般在讲课之前教师要进行调查,要了解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学生现有水平、学生平时的思想方法等等,然后围绕重点、难点组织讲授,使学生易于理解。

第二,教学内容应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讲授中对于每个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的阐述,都必须在观点上和论证方法上是正确的,都必须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准确地使用科学概念。

第三,教师板书内容要经过教师的精心提炼,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

第四,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做到语言清晰、精炼、生动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音速要适度,并恰当配以肢体语言。

第五,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讲授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教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能够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的,关键是要察言观色,从观察中掌握学生的反应。然后对自己的讲授进行必要的调节,使讲授过程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

第六,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讲授方法是讲课方法与听课方法的统一,教师在运用讲授方法时,不仅应当掌握讲课方法的改进,而且必须加强对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善听、善思、善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法的优点主要有:

第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讨论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学会用事实、概念、原理等进行推理,支持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还要抓住对方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错误或失误,与对方交流,最后大家达成共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到训练。

第二,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需要到实际中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使讨论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例证明,真正做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流技巧,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讨论既需要事先准备好发言稿或发言提纲,又需要大量的即席发言。既需要有师生间的交流,又要有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大大有利于人际交流技巧的提高。

讨论法的不足在于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有时在教学中表现为无计划,教学目的、任务常常难以完整地实现。

课堂讨论法的适用范围:

从教学内容看,讨论法更适合于应用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也适合于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教学。从教学对象看,高年级的学生更适合于讨论法,班级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也有利于选用讨论法。从教师素质看,要求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愿意与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善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教学形式看,讨论法适合较小的班级或小组。

课堂讨论法的运用要求

第一,讨论前要有适当的布置。

为了使课堂讨论更有成效,也为了使学生们在讨论时积极踊跃地发言,教师在选题时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与实际有一定联系、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一般在选题时尽量要求做到:①每次课堂讨论论题要能体现课堂讨论的具体目的。如目的在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就应选择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目的在于知识的应用,就应选择具有理论意义的实际问题或案例;如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对学术问题探讨的兴趣,则应选择本学科有争议的学术问题。②论题的内容与表述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与积极的思维活动,那种书本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不宜作为论题。③论题的难易程度应符合学生水平并照顾到学生的负担。

同时,在课堂讨论之前,一定要先给学生们一定的时间收集资料,准备发言提纲,使学生具备充分地参与讨论的基本条件。

第二,掌握讨论的组织策略。

第一步,分小组讨论。教师向学生说明每小组成员在讨论中承担的角色,让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小组长负责主持,教师轮流参加各小组的讨论,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开主题和顺利进行。比如,有学生的发言离题太远,教师加以提醒;有学生垄断讨论,说话时间太长,或说话次数过多,以至于剥夺了别人发言的机会,教师需婉言劝阻,使大家发言的机会均等;如有学生词不达意,教师要帮助他表达清楚。

第二步,小组间辩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范围内的讨论、辩论。先是每个小组选一两名代表把本小组的讨论情况、主要观点、疑难问题向全班同学介绍,由此各小组之间有不同观点的可展开讨论、辩论,这时在全班范围内可自由发言。

第三步,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对论题有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教师总结的内容应包括:对学生发言内容加以归纳和评价,肯定正确的意见,尤其具是有创造性的见解,指出模糊的以致错误的论点;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教师对论题的基本观点,即带有结论性的意见,有些一时难以作结论的问题应加以说明;就本次讨论的优缺点加以总结,尤其是在讨论方法上,指出不足,以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为后面的讨论或其他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两种常见的课堂讨论法:

6人小组的讨论方法,也称六六法。因为这种方法中,每组6人,每人发言1分钟,6人共计6分钟的讨论时间。

其进行的程序如下:第一,分组。以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的方式,6人一组。每组需选出一位主持人和记录员。第二,提出讨论问题。教师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题目,清楚说明题意后,要求各小组讨论出一个较一致的答案,并说明主持人和记录员的职责。如果拟定的讨论题目是学生不熟悉的课题,可提供有关资料来源,要求学生事先准备。第三,进行讨论。限制6分钟的讨论时间,其间教师应巡视各组,观察讨论情形,并提供必要的协助。第四,综合报告。每组指派一名组员,介绍本组的观点。第五,教师综合归纳各组论点。这种讨论方式适合于争议较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它使用简便,经济有效,在短暂的时间内,迫使所有成员能快速而普遍地表明意见,并综合归纳出比较一致的观点。

头脑风暴法。这是一种独特的讨论法,意在集思广益,聚集众多人的智慧解决问题,它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出高水准的创造力。一般参加人数在5~15人之间。

其进行的步骤如下:第一,推选主持人,在头脑风暴中,主持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首先要向组员陈述讨论的问题,并决定记录的方式。在进行讨论时,他必须要能够掌握讨论的进程,并激发成员参与讨论的意愿。第二,进行第一次讨论,要求每位成员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尤其是鼓励并协助沉默的参与者发言。此时,禁止对任何办法作评论,以免遏制其他人的发言意愿。但是,允许对提到的办法进行修正。这个阶段的主要用意在于广泛征求各种意见,重量不重质。第三,进行第二次讨论,将第一个阶段记录下来的办法,根据一定标准,逐一评论其可行性和价值,最后从中选出最佳的办法,这个阶段,重质不重量,对所作的评论本质上应有建设性,切忌对参与者产生任何威胁感或是人身攻击

(3)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指导学生借助于仪器设备,经过直接实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的优点在于:①有助于学生巩固、验证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加强对课堂教学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解,熟悉知识和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实际应用。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仪器设备的能力和处理实验数据、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作出符合科学的结论、综合归纳分析、图表绘制和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等。③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懂得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学习基本的实验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选用文献资料,正确选择实验研究方法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等。④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品质和实践第一的观点,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按照高等学校教学的特点及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性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将实验教学方法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种类型。

(4)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是教师站在计算机旁,边操作边讲授,计算机处理并显示数字化讲义,将其内容通过投影机投射到大投影幕上。鼠标或激光教鞭替代了传统教鞭,数字笔或键盘替代了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第一,数字化讲义存储在磁盘或光盘上,易于复制,便于交流。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这种数字化讲义还可以在网上发布,方便学生查阅或下载。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从而获得对事物的非常生动的感性认识。

2.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参观、调查、实习等方法。

(1)参观法。参观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到课外、校外的现场(如自然界、农场、工厂、博物馆、展览会等)进行生动的直接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所获得的知识。这种教学形式能给学生具体的感知,强烈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作为教学形式之一的参观,通常是配合一门课程进行的,有时也不限于一门课程,而是配合整个专业的教学进行的。教学参观分课前进行和课后进行两种形式。

课前参观的目的在于为理论知识的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讲授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之前,先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参观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艺术品。学生在参观中获得生动的印象,提出许多“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上理论课,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很强烈,学习积极性、自觉性高,教学效果就会好。

课后参观的目的在于印证理论并补充和丰富课堂难以获得的知识,还有一些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或书本学习,抽象乏味,难以理解,可以移到现场,边观察边讲解,教学效果更好。

参观法的优点在于:第一,能提高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了解各种运动着的事物,能获得正确、鲜明、切实的感性知识。第二,能及时地以最新科技成果组织教学。第三,学生通过接触实际,独立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

参观的准备与指导要求:参观的准备工作,包括根据教学目的,选定参观对象;同被参观的单位共同拟订参观计划,编写印发参观的指导书或说明书;约请被参观单位派人指导。参观计划要根据教学的要求、现场的情况和学生人数等,周密地考虑一切参观过程的细节。参观的指导书或说明书,要在参观的全过程中确定重点部分和辅助部分,对于重点参观的对象,要有较为详细与具体的指导或说明,以免学生只看到大机器和有趣的东西,而忽略关键性的细节。学生人数多时,必须分组参观,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所要看的东西,听懂所应听的讲解。

参观时最好是邀请技术人员讲解,但技术人员的讲解可能不符合教学的要求,教师可做必要的补充。所以教师要先到现场和技术人员一起备课。参观前,要把参观对象的基本情况、注意事项,特别是安全事项对学生交代清楚。在参观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活动和反映。

参观结束时,可让学生自由交换意见,提出问题,由技术人员或教师解答。应当要求每个学生在参观过程中遵守现场有关部门的规则,注意文明礼貌,并随时做好参观记录。参观后,学生要写参观报告或组织讨论,以巩固参观所获得的知识,强化参观效果,并从中检查学生参观的成绩。

(2)调查法。调查方法是调查者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搜集有关事实资料,并由此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索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它是高等院校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调查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访问法。

观察法是深入到对象中间去,与他们共同生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种方法取得的材料比较丰富、可靠,但时间较长。

访问法可采用个别访问的方法,也可采用集体访问的方法,集体访问就是通常所说的开调查会。请来参加调查会的人要有代表性,人数不宜太多,调查会气氛要友好和谐,使被调查者畅所欲言。个别访问要注意礼貌,事前要说明访问目的,并约好访问时间。在调查活动中,要随时整理资料。调查结束后,要进一步全面整理、分析调查材料,最后写出书面调查报告。

(3)实习法。实习是指组织学生到现场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以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它是高等学校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高等学校学生在现场的实习,分为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两种类型。教学实习主要是为了配合后续课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实习中形成初步的技能和技巧。生产实习是在学生系统地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之后,为综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学习生产技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生产技术问题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如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医科院校的临床实习等。生产实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进行的,学生要作为一名工作人员独立承担任务,因而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是学生学习独立性最强的一种方法。

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敢于放手,使实习生真正进入角色;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工作上的失误,帮助他们总结失误的教训,提出改正方法,并要鼓励实习生的创造精神,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3.自学指导法

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从教学内容看,主要适合于学习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专门问题。从教学对象看,更适合于具有强烈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学生。从教师素质看,教师应能够支持、鼓励并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从教学形式看,自学指导法一般不受场地的限制,但要有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教师对学生自学的组织与指导,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第一,自学成才计划的指导。学生的自学活动,是在教学计划总的安排中的个人学习活动。所以,制订自学计划必须考虑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的特点和进度。要根据课程表上各门课程的内容多少、难易程度、进度快慢,结合自己的能力,合理安排时间。一般地说,理论课程的上课与自学成才的比例为1∶2;但难度大、作业多的课程往往要超过这个比例。作业少的课程,也可低于这个比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既有计划,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布置与检查课外作业,通过作业来组织、指导与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才。布置课外作业要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以便巩固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检查学生作业,不仅要检查其结果是否正确,还要注意其方法是否符合要求。

第三,阅读内容和方法的指导。大学生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教师要鼓励与指导大学生多读书,并且学会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四,复习方法的指导。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涉及学科领域较多,大学生要真正地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必须强化复习环节。根据时间间隔和涉及的范围,进行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或总结性复习。

第五,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主要包括:回答学生所提出的疑难问题,通过批改作业或其他渠道,了解学生在知识内容或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或个别的辅导;配合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在一定时期做有关教学内容或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辅导报告。

4.科研训练法

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求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能在本专业范围内承担科学技术发展所提出的任务,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践的新问题。因此,高等学校除了平时应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外,专业教学计划中还要安排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形式。

(1)经常性的科研活动。经常性的科研活动与科研基础训练可通过课内与课外两种途径进行。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任务对学生经常进行科学基础训练。如通过独立作业、课堂讨论、实验、社会调查、实习等教学环节,对学生加强查阅与整理文献资料、使用工具书、实验操作与设计、调查研究、专业论文或报告的写作等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从事学习和研究所需的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并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课外,应注意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一是听取校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二是参加校内或校际的学术讨论活动,三是参加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学术研究活动,四是吸收学生参加学校的某些研究工作,如在科研课题组中当教师或科研人员的助手,承担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

(2)学年论文(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来解决一些不太复杂,但却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能独立地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来解决问题;第二,对参考书、文献所提供的论点和所搜集的材料有周密的组织能力;第三,能用通顺的文字或准确的图表系统地表达研究的成果。

由于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是介于平时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之间的中间环节,还具有习作性质,所以课题不宜太难,也不宜太易。课题太难,会影响学生的信心,或导致负担太重,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课题太易,达不到科研训练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长、能力、兴趣,指导学生选定自己的课题,并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随时加以指导。当然,教师的指导主要应放在研究方法上,不要过多地为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更不应代做学生应做的工作。

(3)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带有总结性的集中的科研训练,是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及平时科研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它既是一种水平较高的研究性学习,又是学生正式进入研究领域的标志,是为学生未来工作所进行的直接的科研准备。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要求应当比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更高。它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即不论是理论问题还是实际问题,都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平时作业或学年论文应有明显的区别;第二,按照规范化的科研程序及课程所需的科研方法进行课题研究;第三,问题的解决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与一定的创造性。

根据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其选题应考虑下列因素:一是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巩固和加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课题涉及的知识领域应有一定的覆盖面和综合性。二是要尽可能结合社会实践所提出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以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面向实际的“真枪实弹”中受到锻炼,并使其研究的成果产生实际价值。三是要考虑实际的可能,包括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时间,可能提供的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以及必要的社会条件等,因此课题不宜太大,应是条件允许力所能及的。

三、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教学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强调教育应使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全面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并培养其创造性。而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量越来越大,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就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改革高校教学方法的重大课题。

(一)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纵观世界各国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三个共同的趋势。

1.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在肯定及时指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在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上,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性程度和水平。当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如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虽然理论基础各异,改革主张也不完全相同,但在指导思想上,都应归于启发式教学方法一类,而且这些教学方法正逐渐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

2.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中,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使学生掌握某一门专业技术知识,实现成为某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教学总体目标。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表明,通过高等学校传授给学生的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已经无法达到使学生成为某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目的,学生通过教学过程所获得的知识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可能就会被淘汰,应付不断变化的专业技术发展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主要由学生在毕业后自己获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提出报告《学会生存》,指出要“教会学生学习”,即强调学生通过教学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要能获得独立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转变,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3.在手段上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

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与教学手段的变革密不可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动态性、互动性特点,利用现代电、光、声科学技术及其设备而开展远程教学网络系统,克服了地域性、时空性的局限,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各种教学方法并无好坏之分,没有绝对的“最佳”的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某一种方法被证明是最为有效的,但对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节来说,则有可能被证明是最为不合适的。因为,教学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近年来,一些高等学校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了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经验,如自学——精讲——讨论,问题——讨论——讲授,讲授——实验——讨论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国内外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蓬勃兴起,教学方法有了较大革新与变化,特别是生理学、心理学的新成就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方法的革新提供了重要条件。国内外的一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创造了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也称探究教学法,是由美国结构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来的,这种方法主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事物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加强学习的内部动机。

发现教学法常用的步骤是:第一,确立和说明对学生有兴趣的问题;第二,把这些问题分成若干有联系的提问;第三,提出可能的答案;第四,搜集和组织有关的资料;第五,钻研和研讨这些资料,概括出结论;第六,证实结论。

发现教学法要求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其他类型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苏联教学专家洛尼洛夫等人研究提出的,是在中学和大学里得到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

问题教学法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境;第二,在教师有目的的影响下,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第三,提出新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再把学生引导到需要在下一次课中解决的新问题上。

问题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向传授的局面,把教师的讲授与大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结合了起来,从而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增加了教师准备问题与管理的分量,增加了学生的独立活动以及在课堂上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的数量,加强了教学中的启发性、探索性和研究性,但运用这种教学法费时较多,难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全面知识和训练必要的技能、技巧,因此要与其他教学形式结合起来使用。

3.掌握学习法

掌握学习法是由美国北卡罗里大学的凯勒最早提出来的。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学生的学习进度虽有快慢之分,但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会、都能掌握课程要求的各项教学内容。

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是:第一,教师确定课程内容,把课程分成若干小单元;第二,学生按照顺序学习某单元,学完后进行单元测验,表明是否已掌握了某一单元,一直到及格,才能进入下一单元;第三,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顺序学完课程内容。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作用在于通过书面材料向学生传达教学信息,促成师生之间的交流。虽然也要使用讲授,但它不占主要地位,因为讲授不是为了提供知识,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还需要从已学过这门课程的本科生中选择若干辅导员作为教学上的助手,负责给予测验评分、与学生讨论正确答案,发展个别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我国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改变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它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得到教师必要的指导,在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智能的开发,从而把教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发展智能方面来。

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其步骤一般为:第一,教师组织有利于学生自学的教材;第二,学生间相互提问、解疑;第三,教师针对性的精讲;第四,学生进行演练。

学导式教学法从实践中看,它比较适合于技能技巧方面的学习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过程。

5.个性化教学法

个性化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自定学习进度的教学方法。其步骤为:

第一,教师在课程开始前认真分析一下整个知识体系内容,并把整个内容分成一个个为期一周的小单元,确立每一个单元的教学目的。

第二,制订即时反馈方案,即制订出每个单元的选择性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学生在结束这一单元学习时进行考试。

第三,安排教学活动场所。个性化教学方法往往在那些有利于导师与学生自己畅谈、讨论问题、进行考试的私下场所和实验室、小组讨论等教学场所。

第四,学生选择一名同伴担任课程的伙伴导师,该位导师与学生保持最严密的个人联系。这样的导师要具备几个条件,他应该曾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这类课程单元,熟悉该门课程的知识内容,而且应该有较强的责任感,能胜任其职。如有可能,这些导师应该受到过教师技能的专门训练。

第五,当一名学生在单元课程学习中,通过自学课本和辅助教材等活动,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学习内容时,评定其成绩,并与学生一起认真检查、校正所有错误,需要的话,还可以提供附加的教学和学习建议。学生必须获得高分,才能进行下一单元学习;若是低分,便重新学习这一单元,还得重新考试。

6.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后来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教学方法。其目的主要在于为学生提供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讨论并解决其他教学形式无法解决的问题。其步骤大体上分为探索研究和报告讨论两大阶段。

探索研究阶段的教学活动主要有:第一,确定研讨的课题;第二,查阅资料;第三,从已确定的课题或问题出发进行研究、调查、实验、论证等活动;第四,根据上述活动的结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的发言提纲或评论性文章。这一阶段不少于两周时间。

报告讨论阶段的步骤为:第一,设立研讨式教学的筹备小组;第二,向全班学生宣布专题报告和分组讨论的程序和时间安排;第三,进行小组专题报告和讨论;第四,各小组代表向研讨班全体成员作报告发言;第五,教师或召集人进行总结。这个阶段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几节课或几天的时间。

研讨式教学的优点在于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智能和加强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同时,它还能活跃高等学校的学术气氛,有助于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研究,进而密切师生关系,教学相长。但是,研讨式教学不适用于进行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知识体系教学,而且它要求学生人数较少,一般不超过25名,难以适用于大班教学。因此,研讨式教学法一般用于研究生教学。

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研讨活动的组织者,其职责是确保研讨活动的每一步骤和环节都在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因此,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教师要拟订周密的教学计划,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提要、研讨报告和评论文章,并做好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总结和评价工作,这对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