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研究

《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研究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研究常向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财政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与此同时,这也引发了对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财政学教学问题的思考。财政学教学,主要涉及到理论与实践内容,因此,研究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对财政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我国现实财政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匈牙利财政制度改革的

《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研究

常向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财政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与此同时,这也引发了对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财政学教学问题的思考。财政学教学,主要涉及到理论与实践内容,因此,研究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对财政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我国现实财政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任何理论,都是思维的产物,是对实践问题理性认识的结果,由一定的概念、命题或判断和一定的推理形式所构成。教学理论就是在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理论有三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教学理论是由教学概念、教学命题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第二,教学理论是对教学事实的抽象概括;第三,教学理论具有系统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教学实践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教学观念为基础展开的,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教学实践有四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教学实践是以教学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二,教学实践的核心活动是人的培养;第三,教学实践是按照教学活动内在的逻辑关系展开的;第四,教学实践活动也是系统的。

是先有理论来指导实践,还是先有实践后理论,这种将问题截然分为先后主次的看法,实质上是不符合辩证唯物认识论的。若只重理论,那是脱离实践。理论既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单凭人们的头脑臆造出来,而是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经过分析研究、推理总结出来的。相反,若只重视实践,对发生的实践活动不进行理论归纳,那实践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终极上是统一的。

认识的逻辑与实践的逻辑的一致性,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统一的基本条件。由于教学理论本身是由教学概念通过逻辑演绎和推论构成的,因而,教学理论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即教学认识和思维的逻辑。然而,教学概念还仅仅是教学理论的思维形式,教学理论内容是否科学,除了在形式上要符合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则以外,还必须在思维的内容上与教学实践活动本身的逻辑一致,必须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这既是教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的基本保证,也是检验教学理论合理性的基本要求。

教学理论的功能之一,就是以某种严格的逻辑推导方式,对教学实践的经验事实做出解释。教学理论如何解释实践经验?其基本的方式是遵循教学思维的逻辑规律。教学理论的逻辑就是教学思维的结构逻辑和发展逻辑,包括教学概念逻辑、教学命题逻辑、教学推理和论证逻辑,以及教学的数理逻辑、辩证逻辑,显然,这些逻辑不是纯粹逻辑,而是应用逻辑。作为应用逻辑,它需要与逻辑的运用领域的特征相适合,即与教学领域的特征相适合,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理论的逻辑形式与思维的内容相一致。依此可以类推,教学理论的逻辑形式是对教学存在逻辑的反映,即认识逻辑应与客观事物的存在逻辑相一致。所以,无论是规范的教学理论,还是解释的教学理论,都应以教学存在的逻辑为内容,都要涉及一定的实践观。

如果把教学理论的逻辑看作是推理的逻辑,那么教学实践的逻辑则是事实的逻辑,是教学活动自身固有的逻辑。从关于课程的逻辑、教学的逻辑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实践的逻辑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内部因素之间的辩证逻辑联系。人们是否遵循教学活动本身固有的逻辑联系展开教学实践?又取决于人的主观认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即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如果缺少了人的主观认识对教学活动规律的把握,实践将是一种盲动。在本质上,实践都是具有理性的。尽管个体的教学经验具有感性色彩,但人类总体的教学实践是理性实践,是根据对教学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把握展开的,因而,从实践本质看,教学实践也蕴涵着教学认识和思维的逻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逻辑上的统一,是逻辑学、认识论与辩证法相一致的基本要求。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逻辑统一不是抽象的统一,而是现实的统一,它客观地要求教学理论要具有实践意识和正确的实践观念,教学实践则应具有理论意识和正确的认识能力。

在教学理论界,人们总是觉得教学理论的科学性、理论性不强,认为“教学理论上不了天,下不了地”,教学理论具有的经验成分太重;而在教学实践界,人们也一直在抱怨教学理论缺乏对实践的指导功能,不能为实践提供行之有效的方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教学认识的逻辑与实践的逻辑的分离,教学认识论与教学辩证法、教学逻辑的分离,表现在理论集团对教学现实关照不够,缺乏实践意识,实践集团从不把自己作为理论集团的一分子,缺乏理论意识。事实逻辑决定认识逻辑,理论来源于实践。不紧密联系实践,不从教学存在的逻辑出发,构造的理论即使再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再完美,也许只是海市蜃楼式的个人愿意,只是毫无意义的理论垃圾。

二、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表现

而在我国财政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理论与实践并未统一起来,相反,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表现在:

(一)理论发展的不明

理论总是适应形势的变化在不断发展创新,这也是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基础。对于一门大学所要讲授的经济类基础课程来说,财政学对现实中财政形势的理性思考和总结归纳应能跟得上形势变化的需要,从而对我国的财政实践给予客观有效的指导建议。

当前我国的财政实践活动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但与西方先进的财政理论相比,我们在这些问题上的理论研究还是不明朗的,主要表现在:

1.转型国家财政问题

目前,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同中国一样,都处于转换时期,都面临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问题。如何在不引起社会较大震动下,公平、合理、公正配置资源,平稳过渡,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就显得尤为重要。东欧一些国家的做法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转换有较好的启发。如波兰没有简单地撤消或合并基层政权组织,而是一方面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明确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另一方面减员增效,实际效果不错。在引进外资、扶持产业等方面,波兰并没有简单地实行私有化,而是对不同行业进行差别管理。匈牙利财政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财权适应事权的前提下,实行中央管理与地方自主相结合,一部分预算收入下放给地方议会,使它所掌握的财政资源有所增加。中央与地方的分配也采用分税制,中央多收,地方少收,地方税收不上缴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时中央给地方补助等等。

2.公共财政体制问题

自60年代提出公共产品理论以来,公共财政已被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广泛利用,现在美国大学甚至已取消财政学,取而代之的是公共行政管理学。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公共产品的规模,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供给能力,还涉及到政府职能和政府执政目标等一系列内容,如宪法赋予政府的权利、执政党所代表的阶层利益、政府的财政能力及经济形势等。二是公共产品的提供对象。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二是公共产品由哪一级政府提供。

3.分税制完善问题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地方财政制度上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前者以英国和日本为代表,财政收入大部分向中央政府集中。后者则以美国为代表,各州有自己的立法权和税收管辖权,相对于单一制国家,在财政收支上地方政府有更大的自主权。这两种类型各有所长、所短。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分权理论,即地方政府要跟中央政府划分事权和财权。到90年代,大社会、小政府则成为各国政府改革的潮流。

4.国有资产改革问题

在制度经济学中,产权被看作是个人使用资源的权利,实施产权就意味着排除其他人使用有关稀有资源。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共资源如何转化为私人物品、不可交易物如何转化为可交易物的问题。从而,对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的我国而言,就面临着一个公共资源的“再配置”问题,也是产权明晰的过程。建国以来,我们以“全民”名义所积累起来的数量庞大的国有资产,大部分面临“重新明确产权主体”的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裁判者”的职责,其依据就是:产权改革的实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是社会各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而只有政府才能超脱于利益纷争之外,才能“公平”地进行“蛋糕分割”。

5.福利财政问题

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人口出生率低,高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劳动人口减少、医疗保障支出急剧增加、基础设施需要重新规划等。据世界银行1996年对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德国等西方7个主要国家统计,社会保障支出最低的是日本,其保障支出还占财政总支出32%左右,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可见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意义。所以,近年来,日本学者纷纷对社会保障支出领域、支出结构、支出比重及高龄社会税收等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很多财政学著作直接冠名为福利财政学,这同西方经济学主张一脉相承。

6.政府预算问题

目前,以产出为基础的预算编制代表现今国际上政府改革的潮流,而权责发生制是实现产出预算的重要基础。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政府预算(全部或部分实行),可全面、真实、准确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和财务状况,有利于提高政府预算管理水平,增强预算透明度。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或多或少地采用此种方法。

(二)案例分析的陈旧

案例教学不仅在北美已实施了很多年,就是在世界各地也早已受到欢迎。但其重要性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

案例教学以对具体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为前提,主张透彻地观察个别事物,深入剖析它的一切方面,注意研究教育事实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它所关注的不是教育的共性和一般性,而是教育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用以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提炼理论分析的基础。因此,教育学中的案例教学是一种演进分析,得到的是一种分析规律。

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案例研究具有多重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样本意义。一个案例所描述的场景和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孤立的,而是大量同类现象中的一个,如果取极值的话,其结果是一样的;二是检验意义。对已有的假设和命题进行检验,提供一个证明或做出一个否证;三是发现意义。即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提出一个新的假说,然后由自己或者让别人去进行检验。此外,案例研究还具有这样一种哲学含义,认为一般均衡的世界观和局部均衡的世界观有明显区别,一般均衡的条件非常严格,是很难满足的,而局部均衡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因而是可以实现的。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非常复杂,从总体上进行演绎是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而通过一些点的刻画,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和把握整体却是可能的。

(三)数量分析的不足

数学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极其重要,数学是最严格的逻辑语言,任何理论,如果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就表示它已经达到一种成熟的阶段。思想和数学是不相冲突的,数学能用一种深刻的、简明的方式来表述经济学思想。因此,数量分析不仅是一个分析工具,更是一种方法论。将数量分析应用到财政学教学中,能够正规而严格地表述财政理论,并检验相关教学理论和实践数据是否一致。所以,数量分析在财政学教学中的作用类似于自然科学中实验的角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修正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传统的财政学教学模式是静态设计,以静对动,以不变应万变,这显然不适合新形势下对教学模式提出的新要求:即从校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从应试教学转向以提高学习者自身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学;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探索、发现、协作、解决问题为主。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形势的变化,对教学模式中的要素或环节赋予新的认识和新的内含。

1.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认识,赋予新观点和新内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把教学过程分成诸多要素。但应强调主题明确,简明扼要,从实际出发,把教学过程突出为“分析”、“决策”、“评价”三个阶段。这样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相比,有下述特点:第一,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搞好分析、决策、评价三个环节;第二,简化过程,有利于教学者,特别是“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四要素的相辅相成的一致性;第三,细化以学生中心的内容。

学习者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新的教学模式中,应对如何提高学习者对财政现象的分析能力这一问题做出明晰、正确的阐述,围绕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活动进行更理性的设计。

教学模式的改革应重点考虑提供环境和学习线索这两个方面。环境是保障学习活动正常发生的外部条件,线索是帮助学习者经历不同学习阶段到内部指引,两者关系相互协作,缺一不可。环境和线索的互补性还表现在,环境是一种共时的构造物,学习者在其中有一定自主权,思维方式可以呈现某种发散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学习线索的提供是历时的,其进展有某种强制性,而且是不可逆的,思维方式是某种归约性。另外它们两者之间互相依赖,最好的线索体现在多个环境的有机组合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习者更积极地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无论集体教学、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学习,都应把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在学习运动中,每一个成员表现如何,与他们一起学习的同伴最清楚,特别现在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协作学习,共同成功是核心思想,要调动每一个学习者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去。

2.新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运行机制

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辨析,可考虑构建“自学阅读—指导讨论—重点讲授—案例分析—教学实践”五个要素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

(1)自学阅读是指对一般性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的的要求由任课教师确定,与思考题配套组织学生自学阅读。把自学阅读引入教学过程之中,既形成了学习主体参与教学的机制,又为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重点讲授等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扩大了教学的空间和信息容量,为介绍财政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以及使教学重点问题讲清讲透创造了条件。

(2)指导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自学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归纳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指导评析,以达到既弄清问题,又训练思维方法的目的。通过教师指导下有思考准备的课堂讨论,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探索,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形成教学相长、双主体活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3)重点讲授是在自学阅读和指导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某一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课堂讲授,以提高教学效能,增强针对性。通过自学阅读、指导讨论基础上的重点讲授,既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而为解决因课时少、教学内容安排上的捉襟见肘、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4)在课堂讲授中注意结合典型案例组织教学,既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又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案例分析作为能体现该课程教学特点,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教学方法,对重点内容、关键问题选择典型案例依法进行分析,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训练了学生运用法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实践是按照教学需要,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组织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巩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财政活动的实践过程。实施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的教学实践活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从而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制。

这种教学模式可使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五个要素有机统一,既客观体现教学活动由初级到高级的梯次发展规律,又使得整个教学活动从机制上突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现了双主体互动,从而有利于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整体效能,启迪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1.案例教学

在教育学中,一个案例就是对一个教育问题和教育决策的再现和描述,就是对一个教育过程及其复杂情景的刻画和分析。因此,案例研究是进行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案例研究的特征之一是它的真实性。一个案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一篇动人的报导,如果出于保密和其它原因,不得不进行掩饰和隐匿,可以使用假名和代号,但故事情节必须是真实的,不能随意杜撰。

案例研究提供的真实场景应当是系统的和全面的,有故事背景,有来龙去脉,有发展过程,有人物情节,最好在附录中还要有完整的图示和数据。人们读完案例,起码能够掌握所述事情的基本事实以及充分的数据和资料,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从事案例研究和写作的另一个基本要求。

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所提供的是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因而,通过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证实和证伪什么,但是却可以有所发现。如果把案例研究搞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就无法对真实的教育活动及其矛盾运动过程做出恰当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甚至会发生极大的扭曲。

2.适当采用研究性教学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拥有广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自主、开放、探究式地学习。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后,可提出“现实是怎样?该怎么样?理论缺陷在哪里?有哪些可供替代的政策手段?”等一系列探讨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同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建构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与实践,建构一批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有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开发有关的系统软件,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4.改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导向。因此,题型选择应侧重应用题和自主分析题,考试形式可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避免学生毫无意义的死记硬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三)教学内容的完善

1.理论化公共财政框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财政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那么,如何适应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建立一部具备中国特色的财政学呢?在指导思想上,就要求既要继承我国财政学界过去刻苦研究所取得的有益成就,与时俱进,又要转变观念,勇于突破“禁区”,大胆推进财政经济理论的创新,并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通过百家争鸣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

2.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公共财政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财政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过分崇尚市场和过分崇尚政府都是不可取的,市场经济应是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基本机制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一种经济模式,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社会资源起基础性地位,然而市场本身存在着“市场失灵”,政府需支配和掌握一定社会资源,就需要运用公共财政作为调控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是我国在财政经济领域进行的一次范围最广、力度最大、影响力最深的一项制度和理论创新。目前财政理论界对如何具体构建中国公共财政理论尚有不同认识,但改革传统财政理论,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理论已达成共识。

3.加强财政支出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理论不注重对财政支出决策过程、财政支出使用效率及支出协调理论的研究分析,这种状态与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定式有关,我国不论在财政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奉行以收定支的理财原则,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的财政思想,致使财政支出严重滞后,这与公共财政“以支定收”的财政观念是相悖的。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我国财政收支结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应按市场经济要求和公共财政原理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职责,明确界定政府财政支出的范围。首先应按照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根据政府职能定位,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标,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将中国的经济部门区分为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两大部门,将财政支出的范围限定在政府部门内部,民间部门交给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只进行宏观调控,财政退出竞争领域,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对于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领域,财政都要退出。

第二,明确公共财政支出重点,优化财政支出的费用结构。要保证国家政府政权运转,科教文卫支出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的资金投入。关于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分配使用,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财政支出结构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中期,政府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还要支持基础产业、新型产业的发展以及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投入一定能够数量的政府财力。要按“公益性”原则,财政加大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大江大河治理等基础结构的投资建设,建立政府与受益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合理的费用负担机制,即根据受益者的受益程度及该项设施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地位、重要性、规模大小等,由中央、地方受益者按比例负担其成本、费用。

4.注重财政学与公共管理学的融合

财政学一直被看作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形势变化,财政学科与公共管理学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财政是一个兼具经济和政治两种属性的范畴,作为经济范畴,财政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无非是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间的最佳配置,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和活动;作为政治范畴,财政与国家或政府职能有着紧密联系,正是由于财政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财政学科应成为一门跨越管理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领域,兼容两大学科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

5.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的有益观点和方法

借鉴西方财政学:一是要准确理解其含义,二是要结合中国的实情,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生产三要素和边际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具有对立性,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根本点是截然不同的,不能完全照搬。可借鉴的方面有:⑴西方财政学的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特别是实证分析中的定量分析法;⑵财政政策理论。西方财政学的财政政策研究包括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这种分析研究体系值得我们借鉴;⑶西方财政学关于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三大经济职能的界定有其科学的内容;⑷西方财政学中重视财政支出理论,特别是注重效益分析,重视税收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