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科学发展观领跑科学人文出版

以科学发展观领跑科学人文出版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近些年来在科学文化出版领域异军突起,迅速成为科学人文出版领域的一支重要方面军。用人文精神,践行科学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科学人文特色板块得益于上海交通大学的理工背景,也得益于上海交大100多年的科学人文出版传统。上海交大社近年来陆续推出包括重要的科学人文学术著作、科学史研究著作、大众性休闲读物三大类图书在内的十大品牌科学人文丛书。

科学发展观领跑科学人文出版[1]

1898年,我国最早的近代大学出版机构——南洋公学(即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译书院成立,在其设立之初便确立了“为成才之助”、“周知四国之为”的目标,出版了严复的《原富》(即《国富论》)等风行一时的书籍。发轫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不断吸纳学术界最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成为自己的作者资源,撰写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和教育图书,承担了教育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重点图书项目的出版任务,是我国重要的学术出版基地之一。作为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近些年来在科学文化出版领域异军突起,迅速成为科学人文出版领域的一支重要方面军。

最近,在国内出版界的各种统计报告中均谈及该社的科学人文特色板块。《中国新闻出版报》、《科学时报》等媒体对此相继作了专题报道,“科学人文并蒂花红”、“理工社里开出了人文之花”成为业内津津乐道的话题。经过转企改制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更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此,记者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

用人文精神,践行科学出版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以下称上海交大社)的科学人文特色板块得益于上海交通大学的理工背景,也得益于上海交大100多年的科学人文出版传统。1898年,南洋公学译书院的院长、中国近代出版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张元济便在这里开始实践“以出版扶植教育为己任”的人生理想,确定了大学出版的科学文化职守应以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出版为要义。丰厚的出版资源为出版社形成科学人文特色奠定了基础,几代社领导的努力也同样重要,现任社长韩建民就是其中继往开来的佼佼者之一。

韩建民社长在河北大学物理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取得哲学专业硕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博士学位。由于其科学和哲学的双重学术背景,早年在河北大学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时,就策划出版了“计算机文化译丛”、“世界著名实验室传记丛书”等一系列人文科普书籍。韩建民对科学人文出版见解独到:“对于普通大众读者来说,从人文角度阐释科学理论。也许更能激发其对于科普书籍的兴趣,也是提高我国原创科普出版水平的突破点。”在他看来,“科学传播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构成实证的知识体系;二是以观察和实验为背景的人类活动(科学人文);三是以兴趣和美学为基础的对科学的享受和欣赏。”

配合科学人文图书的相继出版,韩建民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最为著名的是2000年11月韩建民在国际科普论坛期间的演讲“科普出版面临十大转变”。在《科普出版面临的十大转变》一文中,韩建民对科普理论的论述由表及里,层层点拨,从科普出版的对象、内容、目的等各方面做了细致的分析。他认为过去的科普图书主要是面向青少年,而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人都需要了解、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科普出版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而且要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所以,当代科普出版要注重科学与人文结合,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而且,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要从“俯视式”转向“交互式”。

由于韩建民在科普出版领域的突出业绩,2000年11月在中南海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接见。

2006年,韩建民调入上海交大社后,延承了这一科普出版思想,紧密依托上海交大社丰厚的出版资源,在科学人文图书板块上大量实践,形成比较鲜明的特色。上海交大社近年来陆续推出包括重要的科学人文学术著作、科学史研究著作、大众性休闲读物三大类图书在内的十大品牌科学人文丛书。如“萨顿科学史丛书”是国内第一套系统引进的科学史经典;“晚清人物年谱长编系列”以厚重的年谱长编形式,为我国近代一流人物“树碑立传”,实为出版界首创;“中国学会史丛书”以每会一册方式,分别记述中国科协所属学会的建立与发展历程,是国内系统研究科技学会史的开山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史料价值;《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中、下)》一书已获得上海图书奖一等奖。

除厚重的学术著作外,上海交大社还出版了“江南建筑文化丛书”、“周末读史丛书”、“周末读城丛书”和“世界著名大学人文建筑之旅丛书”等一系列大众性休闲读物,受到市场与读者的欢迎。

这一系列科学人文图书带动了上海交大社的发展,并且已成为上海交大社的一大特色。

靠四大支柱,推进科学发展

自1983年建社以来,上海交大社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曾被教育部授予“先进高校出版社”称号;连续三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良好出版社”;多种图书获评“中国图书奖”。近年来,上海交大社更是获奖频频,不少著作获得了“三个一百”系列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文津图书奖等,2009年上海交大社还获得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主宾国活动组委会颁发的“优秀活动一等奖”。

对一个出版社而言,编辑业务是根,管理能力是魂。在抓好出版社出版业务的同时,在管理上,2007年上海交大社针对出版社定位和产品结构定位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提出“依托交大、教材为本、弘扬学术、市场优先”的办社方针,并取得显著成果。

1.“依托交大”。这是上海交大社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上海交大社充分依托母体上海交通大学强大的学术文化资源和人脉资源,把这些学科优势和学术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这是上海交大社发展的重要一步。比如,近年来着力组织力量相继编辑出版了交大学长江泽民与钱学森的“江泽民学术专著译著系列丛书”和“钱学森研究著作系列丛书”,以及“大飞机出版工程”等。

2.“教材为本”。上海交通大学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名列前茅,尤其理工学科优势明显,船舶航运、机械动力、材料科学、力学等学科都在全国排名第一。有鉴于此,上海交大社出版了一系列品牌教材,包括研究生层次系列教材,大学本科中高层次的精品系列教材,填补学科空白的前沿教材,反映教学改革成果的教材,具有学科竞争力的系列教材,等等;为了配合教学需要,组织策划了与系列教材配套的习题集、教学参考资料、自学辅导丛书等教学参考、辅助用书;积极开发网络化系列教材,努力构建立体化的教材、教学用书体系。其中,许多教材被列入国家级、部委级教材规划。在系列教材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产生较大影响的基础上,上海交大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确保交大版教材的市场领先地位。

3.“弘扬学术”。对于大学出版社而言,“弘扬学术”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上海交大社强调学术创新,出版高水准、原创性、开拓性学术著作,不断推出高水平的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学科、边缘学科著作,同时注重文化积累,积极组织挖掘、整理、出版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上海交大版学术著作和优秀典籍已成为上海交大社重要的学术品牌。针对学术书籍市场面窄、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现状,上海交大社提出了“出版上游效益中心理论”。真正好的专业图书还是有清晰的专业市场的。由此,韩建民鼓励策划编辑像学者那样策划、开发出版项目,既策划选题,也策划市场和渠道,积极争取各种资助,仅2009年开发的各种出版补贴基金就高达2 100万元。

4.“市场优先”。面对转企改制的挑战,上海交大社确立了“市场优先”的战略思路,加大出版市场图书的品种,扩大品牌图书的市场影响。2009年遴选了面向市场的“交大之星”系列、“周末读史丛书”等涉及学术著作、科学史著作和大众休闲读物10个重点项目的图书进驻市场,销售码洋和利润都比前一年有很大提高,2009年销售码洋与利润分别较2008年增长14.06%与14.98%,其中专业图书和教材占70%以上,出版社的社会影响也日益增大,逐渐成为学校科学教研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以坚持“四化”,实现办社目标

如今,第一个三年规划已经顺利完成,上海交大社也更加明确了“举什么旗”的问题,这就为出版社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上海交大社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即“走什么路”的问题。在本刊记者对上海交大社的采访中,韩建民社长告诉记者,“我们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先进的大学社相比,离创办一流学术大社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面对挑战我们要坚定‘专业规模化、产品经营化、业态数字化、平台国际化’的道路,争取早日实现‘文理兼备、市场融通、面向国际的一流学术大社’的办社目标。”

1.“专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是大学社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这是大学社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围绕这一思路和原则,上海交大社推出了诸如“大飞机出版工程”、《全乐府》、“世界一流大学丛书”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交大品牌系列”图书。2010年1月16日出版的《当代外语研究》创刊号问世,是上海交大社外语教育类图书的有益扩充。上海交大社在建社不久就致力于外语教育图书的选题开发和编辑出版,其四、六级考试图书的市场占有率已成规模,品种数量几乎占到社内外语图书的60%以上,外语教材的品种也在大学社中名列前三甲。目前,上海交大社已经发展成为钱学森图书出版基地、外语考试类图书出版基地、科学文化类图书出版基地、高职高专教材出版基地,正在逐步形成江泽民学术著作出版基地和大飞机研究学术著作和教材出版基地。

2.“产品经营化”。在韩建民社长的倡导下,编辑进行新的选题策划时均以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为先,全社上下从选题策划到图书装帧设计再到印刷用纸等各环节都注重从市场出发,加强与市场的联系。选题设计注重彼此间的关联,有整体思路,注重规模化和系列化,打造品牌效应。上海交大社还建立了营销中心,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设立了营销代表,进一步拓展了上海交大版图书市场,扩大了图书的有效销售。

3.“业态数字化”。数字化是传统出版社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上海交大社依托上海交大的优秀科研资源,建设各类数据库,积极探索业态数字化与专业规模化相融合的模式。近年来,已开发了“科技文献双语语料库教学平台”,获得2009年上海市科委数字出版项目资助。现正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开发新的数字出版项目。

4.“平台国际化”。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韩建民强调上海交大社作为全国一家著名大学下属的出版社,必须面向国际市场,这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所趋。出版社要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成为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2007年11月,上海交大社与世界科技出版巨头施普林格就合作出版交大英文科技图书,并在世界范围内同期发行等事宜达成合作协议,印有上海交大社标志的英文科技图书已逐步进入国际学术图书市场。2009年10月,上海交大社向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成功输出了江泽民的重要学术著作《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中国能源问题研究》,并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成功举办了“江泽民学术著作英文版全球首发式”,获得了中国主宾国优秀活动一等奖,在国际上引起了重大反响。2010年4月,上海交大社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科技图书中国区正式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合作出版发行中国优秀学者的科技著作及教科书的全球英文版,扩大中国科学和工程领域优秀学者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涉及领域包括合作出版、版权输出和引进、数字出版、人员交流学习等。

“巍巍交大,百年书香”。采访结束时,韩建民社长表示,上海交大社背靠上海交大,突出优势发展,在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将踏入新的征程,争取早日建成“文理兼备、市场融通、面向国际的一流学术大社”。

【注释】

[1]本文原载2010年第6期《出版发行研究》,作者胡学敏,原文标题为《以科学发展观领跑科学人文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