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发展史人文社会科学类

学科发展史人文社会科学类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学校已建成1个“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6个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一批跨学科研究基地,共同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有特色的立体化科研组织体系。通过这些平台,学校先后获得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并取得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研究发展总结

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起步最早,发展很快。经过30年的拼搏奋进,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弱到强,已成为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文科在各级领导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下,遵循文科发展规律,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发展思路清晰明确

学校历届领导班子都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文科、发展文科,已经成为全校的共识,传统理工科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充分表明学校领导对高等教育办学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2000年5月,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学校抓住机遇,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现我校文科的跨越式发展——华中科技大学首届文科工作会议”上,提出“入主流、倡交叉、创特色”的文科建设方针。2002年,学校确立了“国际化、研究型、综合化”办学战略,为进一步发展文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历任分管校领导更是直接领导文科发展的各项事宜,全力推动文科的发展。在学科建设、经费落实、教学改革、图书资料建设、办公用房调整等各方面,各个职能部门的领导也都给予了实际支持。随着学校文科发展“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2008年,学校提出科学研究应“面向需求,主动服务,抓大促新,交叉集聚,提高质量,协调发展”,文科建设正遵循这一新的指导方针,不断向前推进。

2.组织机构逐步健全,学科布局日臻完善

2001年,随着学校提出建立“大文科”,一批新的文科院系如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等先后成立。为加强对文科的建设和领导,学校专门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办公室,与科技处合署办公,使得学校文科在发展20年后有了专门机构专人管理。2008年,学校对科研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科学技术发展院,下设人文社会科学处,进一步从体制和组织上保障了文科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学校逐步形成了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且颇具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到2010年,已陆续建立起人文学院(下设中文系、哲学系、政治教育系、历史研究所、德育教研室)、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新闻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课部等13个文科院系,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学科布局日臻完善。2007年,学校获批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目前还拥有2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9个湖北省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流动站、28个博士点(含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新闻学与传播学等4个一级学科授权点)。

3.发展优势特色文科,构建新兴交叉平台

在文科学科建设上,学校从2001年起就一直坚持“加强基础,面向社会,交叉见长,特色取胜”的发展思路,从高起点研究入手,尽快进入学科前沿。2002年,学校获批第一个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2004年,学校又建立了“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和“民族精神研究院”等“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机构。近年来,依托学校强大的工科、医科背景和整体优势,学校重点组建了一批跨学科研究基地,如“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和“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等。这些基地均以学校优势学科为基础,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需要,在争取项目及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更为推动学校文科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跨学科研究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扮演着决策中心、支持中心和服务中心的角色:首先,学校根据国家当前的需要以及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而设置研究基地,并提出建设方向和总体目标;其次,学校为实现研究基地的总体目标而优先配置资源,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要素;最后,学校为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而协调各类关系,各研究基地则根据各自的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目前,学校已建成1个“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6个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一批跨学科研究基地,共同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有特色的立体化科研组织体系。通过这些平台,学校先后获得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并取得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例如经济学院张培刚、张建华教授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关于选择部分国有农场设立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建议》受到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常务副省长李宪生等领导的批示和肯定。依据该报告,形成了鄂发改文[2010]5号。刘建平、谭术魁等教授的研究成果分别被全国规划办内部刊物《成果要报》刊载,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4.打造高端领军人才,保持文科发展源泉

从“十五”开始,学校相继实施了“博士化工程”和“出国进修工程”,出台了教师聘任制和一系列的奖励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文科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水平。在高度重视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的同时,从2000年以来,学校引进了一大批高端领军人才,以此增进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融合、碰撞,为新思想、新智慧的产生创造条件,促进了我校文科的迅速发展。如欧阳康、邓晓芒教授先后被引进到哲学系,罗玉中教授加盟法学院,孙旭培研究员加盟新闻学院,王少平教授成为经济学院的学科带头人等。目前,学校共有文科教师800人左右,其中教授174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以上的人员约占50%。从2004年到现在,先后有1人当选“荆楚社科名家”,3人被聘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人当选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专家,4人入选“楚天学者”计划。

5.适应形势政策变化,推进管理制度创新

2003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华中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成为学校文科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形势,文科处不断总结经验,谋求制度创新,先后制定了《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管理暂行办法》和《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资助计划》等,并具体落实。例如,针对初期我校承担国家级项目较少的现实,实行校基金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合并申报,强调校基金的“基础”、“前沿”、“重点”导向,即校基金面向学科发展前沿,重点资助有潜力和研究基础好的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后,开始实施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科研项目资助计划,以建设更加完备的学术梯队,为各学科开展高层次科学研究储备新生力量。

总之,在过去的十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项目、成果、基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创出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新天地,为“十二五”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1—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的部分成绩分别见图1、图2、图3和表1。

图1 2001—2010年文科院系实到科研经费

图2 2001—2010年CSSCI期刊收录论文

图3 2001—2010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情况(不含单列学科)

表1 2001—2010年成果奖获奖情况

续表

二、“十二五”规划

回顾过去十年学校文科的发展历程,由于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效率的原则,在拼搏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走出了一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在未来五年,学校要实现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力军到主力军的转变,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眼光,贯彻国家有关纲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

1.总体目标

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大学的办学目标,通过重点突破,提升研究质量,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经过努力,构筑若干国内一流的研究基地,组建若干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以为解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或提供决策咨询为最终目标,力争在基础研究方面产生一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形成具备显著优势、特色和竞争力的一流学科群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最终使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水平,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2.发展举措

(1)加强领导,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学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导和宏观指导。

(2)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学校在今后五年内稳定增加投入,保证在图书文献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科研启动、国际学术交流、学术精品奖励等方面有新的进展,特别要为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的运用和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充足的经费支持。

(3)继续加强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凝练现有基地的研究方向,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真正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由科研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联合攻关。

(4)加强项目管理。依托我校优势领域,设置一批优先支持领域和优先资助项目,加强资源整合、交叉融合和前期策划,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组织争取重点重大项目,提升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和竞争力。

(5)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遴选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面向国内外招聘大师级学者,吸引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做好骨干教师的稳定工作。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尤其要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力度,造就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6)设立学术交流基金。鼓励学者赴境外参会、学习、访问考察、合作研究,同时邀请海外名家来校讲学,通过双向交流追踪国际前沿课题,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军人才,同时积极向海外推介我校的优秀学者和学术精品。

(7)实施奖励计划。加强成果管理和成果转化力度,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制度,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果给予重奖;鼓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特别是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课题,并加强项目质量管理,实行项目跟踪制,建立项目负责人信誉档案,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保证项目质量和数量同时增长。

(8)提供制度保障。保持学校文科发展战略的一贯性,使相关的战略管理制度化,发展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并切实落实,通过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积极性。要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贯彻“双百”方针,尊重学术自由,实行民主管理,保持生气勃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推进研究机构开放,引进公平竞争机制,建立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和评价体系;倡导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劳动和他人创造的学术规范,注重保护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