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精神与教育哲学的反思

大学精神与教育哲学的反思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精神与教育哲学的反思[1]——从洪堡的大学理念到中国现代大学威廉姆封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德国大学理念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者,在中国学界也一直被当作世界级的伟大教育家而得到相当广泛的讨论。洪堡被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主要是因为他1809年之后成就的教育家和语言学家的历史地位。研究与教学的统一,亦即研究者与教师的统一,被视为德国大学的支柱。洪堡大学教育理想的终极目标是“完人”之教化和培养。

大学精神与教育哲学的反思[1]

——从洪堡的大学理念到中国现代大学

威廉姆•封•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年),柏林大学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德国大学理念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者,在中国学界也一直被当作世界级的伟大教育家而得到相当广泛的讨论。留德学者蔡元培先生,作为中国大学之典范北京大学的真正奠基人,接受了德国大学理念,以之为北京大学的精神基石和办学方针。所以洪堡与中国现代大学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的。

洪堡被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主要是因为他1809年之后成就的教育家和语言学家的历史地位。1808年12月15日,洪堡被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任命为枢密院成员和内政部文化与公共教育司司长,次年2月20日赴任。因当时普鲁士未设教育部,故洪堡以“司长”一职实际上掌管了普鲁士德国的教育事业。1810年6月,洪堡辞去该职务,而被委任为驻维也纳公使。洪堡任文教司司长不过十六个月,实际在职仅十四个月而已,但因为他推行国家教育改革,特别是创建柏林大学(今柏林洪堡大学),对普鲁士以及德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对洪堡来说,教育的问题实际上表现为三大问题:人是什么?什么是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应该如何付诸实施?这显然是一种哲学性质的思考,首要的课题是对人性的理解。

什么是完美的人性呢?洪堡提出了六条评判标准,分别是:一、充分的自由性;二、适度的规律性;三、生动的想象力;四、高超的思辨能力;五、独特的个性;六、完整的民族性。这六条评判标准实际上构成了三对“矛盾”,即:自由与规律(自由与必然)、想象力与思辨力(具象与抽象)、个人与民族(个体与群体)。洪堡认为,这三个对立面(矛盾)必须统一起来,人性才可能趋于均衡、和谐、完美。因此,完美人性的标准归根到底只有一条,就是“和谐”(Harmonie)。洪堡酷爱古典,而“和谐”是一个十分古典的人性理想

洪堡认为,纵览历史上的民族,达到这种和谐的完美人性的“完人”只有一个民族,就是古希腊人。以古希腊人为典范的古典主义人文理想,构成洪堡教育思想的一块基石。在洪堡看来,通过扩大希腊语教育并且以之为教育的基础,就可以培养出温和的、“类似希腊人的”德国人,培养出一种“完人”类型。洪堡为此创设了“人文中学”(Gymnasium),后者重个性培养和发展而轻实务实利,成了19世纪以后德国人的具有某种优先权的教育机构,对于德国现代人文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柏林大学的建立被称为“决定德国命运的成就”。柏林大学在组织上无异于传统的大学制度,由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院组成,教师仍分为正教授、编外教授和私人讲师,学院和学校事务由教授讨论决定。柏林大学之“新”主要还在理念上,根本说来就在我们上面讲的古典主义-理想主义的人文观念,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教育理想。

在《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外组织》一文的开篇,洪堡表达了他关于大学(所谓“高等学术机构”)的基本概念:“高等学术机构的本质在于:在内部,把客观科学与主观教养(Bildung,或译‘教化’)联系起来,在外部,把已完成的学校教学与刚开始的受自己引导的大学学习联系起来,或者毋宁说,导致从客观科学向主观教养的过渡,从已完成的学校教学向自我引导的大学学习的过渡。不过,总的观点依然是科学。因为正如科学是纯粹地存在的,它在整体上也得正确地抓住自身,尽管难免会出现个别的偏离”。概而言之,是科学与教养的统一,以及基础教学与大学学习(研究)的统一。

洪堡说,在大学里,教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者”。教师的创造性研究成果才能用于教学,才能用来指导学生的研究。研究与教学的统一,亦即研究者与教师的统一,被视为德国大学的支柱。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研究性大学,大抵也与这个原则相合。

洪堡提出了大学的支配性原则或者说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而只有当尽可能所有的高等学术机构都面对着学术的纯粹理念,它们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正因为这样,寂寞与自由便成为高等学术机构范围内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可以说,“寂寞”是学者研究和沉思生活的必需品质。就大学来说,“寂寞”是一种纯一内涵的状态,体现着大学的独立自主、自成一体的品质。德国许多名牌大学设在冷僻城市,而不是在喧闹的大都市,至今依然如此,德国现在最好的大学都不在政治中心(如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反观我们国内,大学(尤其是好大学)都集中在地域政治中心或者经济中心,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我们的大学缺乏独立性。

洪堡的逻辑是:政府只管给钱,而不能干预大学的运作。这听起来有点“强盗逻辑”,但确实是大学维持独立自主性的必然要求。

洪堡大学教育理想的终极目标是“完人”之教化和培养。“完人”就是“自由人”,因此,“自由”应该是大学的题中之义。从大学的纯粹学术和自主独立品质来说,自由也是必需的,对于大学来说就是“天条”。就大学内部组织和运作来说,“自由”原则具体表现为两个基本方面:一为“教”的自由;二为“学”的自由。这是大学自由的根本内涵。大学首先是学者(教师和学生)在其中从事学术研究的所在,而学术研究就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它的必要前提是自由。学者们(教师和学生们)必须有自由地选择研究课题、自由地从事研究、自由地发表研究结果的基本权利。

遵循大学的自由原则,大学才能成其为大学。国内大学现在问题多多,困难不少,而在我看来,关键还在于没有遵循自由原则。拿我们哲学系来说,目前我国的哲学系本科招生都有困难(第一志愿生源少),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却是十分火爆的。我以为,要解决哲学本科招生困难问题,根本上还得靠“学的自由”。只要取消了统一高考制度,实施公民终身教育,一个公民无论在什么年纪都可以凭着中学毕业证书注册入校,则哲学本科的招生困难就会自动消失。要求现在十七八岁的小孩们对哲学有兴趣,自然是困难的;但成年公民对于哲学的兴趣却是十分强烈的。哲学是需要比较成熟、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的,而且是特别需要兴趣和热爱的。而我们现在的制度设计却把真正的哲学爱好者们拦在了校门外——这对头吗?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大学的使命是什么?大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大学应该有什么样的运作机制和状态?这些都是未尽的课题。大学中人被大学规定着,我们有必要认识大学,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认识大学就是认识我们自己。

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威廉姆•洪堡为我们提供了三个基本的大学理念,即:一、完人教养;二、纯粹学术;三、自由大学 。“完人教养”是一个古典理想,是大学的终极目的和使命;“纯粹学术”是独立大学的立身之本。“自由”则是大学的基本原则。如此理解的大学是哲学的大学。

【注释】

[1]系作者2004年10月26日下午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教学南楼129教室与同济文法学院章仁彪教授联合做的演讲,题为《大学精神与教育哲学的反思——从洪堡的大学理念到中国现代大学》。本人的演讲稿全文以《威廉姆•洪堡的大学理念》为题载《同济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又收入孙周兴:《边界上的行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4页以下。此处为演讲提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