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的反思取向

哲学的反思取向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哲学的反思取向学习和研究哲学,并不是一般地“面向本文”、“面向现实”和“面向自我”,而是在自觉的反思取向中实现这种“三面向”。哲学的反思取向,就是对常识和科学据以形成其“是什么”和“怎么办”的前提提出质疑和挑战。哲学的追究和批判“前提”的反思取向,还要注重于对哲学所表征的“时代精神”的追究与反省。

二、哲学的反思取向

学习和研究哲学,并不是一般地“面向本文”、“面向现实”和“面向自我”,而是在自觉的反思取向中实现这种“三面向”。因此,只有培养和训练自觉的反思取向,才能从“三面向”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提升哲学理论境界。

哲学的反思取向,就是自觉地从反思的维度去看待全部哲学问题。例如,在哲学与常识和科学的关系中,哲学不是常识的变形,也不是科学的延伸,而是对常识和科学的超越。哲学的超越,就是向常识和科学的“前提”不断地提出挑战。常识和科学,为人类提供各种“是什么”的知识和各种“怎么办”的行为规范。哲学的反思取向,就是对常识和科学据以形成其“是什么”和“怎么办”的前提提出质疑和挑战。因此,培养和训练哲学的反思取向,从根本上说,就是锻炼追究“前提”和批判“前提”的能力。

哲学的追究和批判“前提”的反思取向,首先是注重于对“自明性”的追究与批判。这具体地表现在对人们所“熟知”的各种最基本的概念的意义的追问。黑格尔说:“哲学的特点,就在于研究一般人平时所自以为很熟悉的东西。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间曾经运用并应用来帮助他生活的东西,恰好就是他所不真知的,如果他没有哲学的修养的话。”[3]例如,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人,都需要追问“哲学是什么”。在这种追问中,我们就会发现,通行的关于“哲学”的基本理解,都是以区分“哲学”与“科学”的“普遍性”程度为前提的,即:“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以“最普遍规律”为理论内容;而“科学”则以“具体领域”为对象,并以“特殊规律”为理论内容。由此我们就可以对这个“前提”本身进行追问:以“普遍性”程度来区分“哲学”与“科学”,哲学是否就成了具有最大普遍性的“科学”?如果是这样,哲学与科学是否还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哲学”还有什么独立存在的根据?进一步看,如果承认人类是以包括科学、艺术、伦理、宗教和哲学等不同的“基本方式”把握世界,那么,能否仅仅从哲学与科学的二者关系中去规定哲学?在对基本概念的反思中,不仅能够获得对概念的新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人的哲学反思的能力。

哲学的追究和批判“前提”的反思取向,还要注重于对基本理论的追究与反省。例如,在关于“哲学的思维方式”的论述中,我们曾经专门地分析过“哲学基本问题”。针对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我们以恩格斯的论述为基础,追究和反省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把“思维”和“存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还是专门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否简单地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归结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为什么特别强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近代才被“明确地提了出来”并使之获得了“完全的意义”?为什么恩格斯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概念只能在“精神”和“自然界”谁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否则就会造成思想的“混乱”?我们应当怎样在当代的水平上重新理解和阐述“哲学基本问题”?在对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的追究与反省中,我们就会展开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经验论与唯理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等各种哲学问题的系统性的前提批判。

哲学的追究和批判“前提”的反思取向,还要注重于对哲学所表征的“时代精神”的追究与反省。任何时代的“时代精神”,主要地都表现为三种基本的存在方式:一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所创造的具有时代内涵的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二是各个时代的普遍性的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三是各个时代的理论形态的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这里所说的“时代精神”的第三种存在方式,可以称之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就是“哲学”。由此可见,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形成于对“时代精神”的前两种存在方式的追究与反省。

人类以自己的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去创造人自己的“生活世界”;而这种创造活动的结晶———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却像经过三棱镜太阳光,被分解为各种各样的“颜色”,“意义”的“普照光”反而黯然失色了。哲学作为“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的反思取向,就在于把人类以各种方式所创造的“意义”,“聚焦”为照亮人的生活世界的“普照光”。

哲学在反思人类以各种方式所创造的具有时代性内涵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同时,还要注重于反思各个时代的普遍性的关于“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个体性的关于生活“意义”的自我意识,虽然在其直接性上呈现出光怪陆离的差别性和难以捕捉的任意性,但在其深层则烙印着“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的普遍性和规范性。这主要地表现在,“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总是具有社会内容、社会性质和社会形式。哲学的反思取向,就在于它追究蕴含在“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之中的这种普遍性和规范性,使之结晶和升华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