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反思是对思想的再思想

哲学反思是对思想的再思想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寄托着人类对世界的终极关怀,哲学展现着人类的智慧,哲学蕴含着人类对未来的理想,哲学担当着人类进步的导向。早期人的反思不可能是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反思,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不可能是今天我们哲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但是,原始人的反思和自我意识是人类产生之初人类对自我与自然环境的一种意识和思考,它具有明显的哲学性质,是哲学反思和自我意识的萌芽,这是不容置疑的。

哲学和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知道,哲学是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哲学研究的对象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但是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和科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则是不同的。对于科学而言,世界是以具体的方式存在的,它所研究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着的、具有感性特征的现实存在物,通过实证的方式获得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哲学虽然也以物质世界为自己研究的对象,但是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世界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哲学不仅研究世界存在的状态,也要研究对世界的价值评价。既然哲学把对世界的价值评价当作自己的内容,那么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就成为哲学内容中应有的、甚至是主要的方面。由此我们看到,哲学更关注的不是具体的、感性的事物的真实存在状态,而是关于整个世界的存在和状态,哲学需要从无限和有限的关系中,从宇宙时空中,从抽象和现实的关系中把握世界。从这里可以看出,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范围。哲学寄托着人类对世界的终极关怀,哲学展现着人类的智慧,哲学蕴含着人类对未来的理想,哲学担当着人类进步的导向。不言而喻,哲学承载的复杂多样的功能也给人们留下了对哲学内容和作用的不确定和无定论的质疑。其实,世界本身就不是仅仅依靠线性关系发展,它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变化的过程,世界上存在的事物无不是处于纷繁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哲学范畴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对立统一关系,许多二律背反,就是真实的世界关系在哲学中的反映,是主观辩证法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其实,在以哲学的方式把握世界中,人们理解哲学时所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恰恰是人们在把这个唯一的世界看成是抽象的世界和具体的世界时二者对立和矛盾关系无法折中和调和的辩证关系在哲学思维中的体现。对人的存在来说,人存在于三个世界中,一个是真实的、现实的世界,这就是人们直接面对的自然界,是我们生存的现实环境,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感知器官看到、听到、触摸到这个世界,这是人生存的基础,是人活动的场景,是哲学思维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哲学历史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来都是以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分歧而争论不休的。其次是理性思维所把握的世界,人的思维是一种反思性的活动,人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理解不会单纯的停留在感性直观的层面,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总是要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反思世界的存在,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认知水平,人的思维度和认识框架的差异,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并非完全一致,虽然这些认识都源于现实的、感性的世界,但是一旦以理性的方式存在,理性认识中的世界就不可能完全的、绝对的和现实世界相一致,加之人们认知的种种差异,更导致了在理性思维中对世界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正因为如此,才有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思想观念的差异,精神境界的差异,对于哲学来说,现实的、感性的世界的存在是先验的,必然的,从来如此的,但是对于思维中的世界来说,通过思维方式的活动构建出来的这个世界却是复杂的、多样的,可以建构的,可以是这个世界上原来没有过的。

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思维方式的表现,是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自我意识产生于主体和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能把现实世界变为思维中观念对象和人的行动的对象,哲学的反思要以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存在为条件。在动物世界里,动物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一体的,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反射式关系,是刺激与被刺激的关系,具有无目的性、自发性和盲目性,它的活动方式是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不可能超越已有的动物和环境的关系,动物没有自我意识,不能从自我意识的层面上看待环境与自身的关系,更不可能根据自己的观念创造出属于它们的专门世界。而人却不同,人和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反思式关系,人的自我意识能够把人的观念和思维活动直接指向自身的愿望、意志、要求、思想、人的活动状态。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能够意识到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因而从主体和客体的对象性关系出发,使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可以调控的、互相作用的、相互生成的辩证关系上。哲学的反思可以使主体通过自我意识使自己的观念存在物经过自身的活动而在客体中体现和存在,能够使主体在与客体的对象化过程中不断地根据自我意识调整主体的活动的目标、要求、状态。人的反思活动是随着人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产生和发展的,早期的人也有自己的反思活动和自我意识,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却以异化的形式以神秘的外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早期的人以原始宗教的方式能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别开来,表现了人的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差异,显示了人是独立于自然世界的具有特殊活动方式的一类;在社群内部又能够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显示出我的存在和他人存在的不同和差异。有了这样的分别,早期的人就能够以自我的方式观察身外的自然界以及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在思维中建立预期想要实现的观念存在物,做好下一步实践活动的准备;在社群内部,有了自我和他人的区别,就有了互相之间确立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必要,从而制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活动准则和人们应当遵守的社会习俗与心理。在人类的形成和发展中,通过反思而表现的自我意识是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它把自我和自然环境区别开来,把单个的人和群体区别开来,从而使得自我和自然环境的对象性关系得以建立,才有了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尽管在早期的社会的条件下,这一关系以粗陋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它却反映了人的反思活动的形成,反映了人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别。早期人的反思不可能是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反思,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不可能是今天我们哲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但是,原始人的反思和自我意识是人类产生之初人类对自我与自然环境的一种意识和思考,它具有明显的哲学性质,是哲学反思和自我意识的萌芽,这是不容置疑的。

哲学的反思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上,那就失去了哲学反思的本意了,哲学反思的另一个重要表现还在于,哲学反思是包含价值评价的,体现了思维方式对社会和人类活动的导向作用,影响和决定着对主体活动的内容、目标、意义的限定和方向和选择。思维方式是主体的主观意识活动的内在程式,主体的一切内在的观念活动和外在的行为方式,都是主体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体现,人类的活动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对象化过程,人通过对象化过程不仅改造客体,也要改造主体自身,主体是不满足于自己在自然界的现有位置和作用的,主体始终要追问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如何,追问主体生存的根本意义是什么,追问主体如何才能实现最合理的生存方式,这一切不是现成的世界为主体预设好了的,要通过主体的反思活动在思维中意识到并通过与客体的对象化过程而实现之。哲学的反思活动要把握世界,要追问主体存在的意义,要明确主体生存所指向的目标,还要通过自身的活动把这些外化为主体生存所需要的现实环境。这一切离开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无法实现的,思维方式是哲学的重要内容,思维方式决定着哲学把握世界的内容和意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本质、功能、运动机制、结构范式,是一定观念的理论框架,这就决定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理论架构是一致的、统一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主体认识和影响世界的方式和目标的不同。由此可见,形成和建立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对于主体来说是何等重要。作为观念形式的哲学,就是某一哲学思想在认识和把握世界时所遵循的根本观念和根本方法,是处理和调节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原则,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的精神和思维成果。哲学思维方式是哲学思想的灵魂,一定时代人的观念和精神世界的活动内容是受到哲学思维方式决定的,贯彻于哲学家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区别于其他哲学思想和派别的标志。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不同的哲学思想,就是不同的思维方式的表现,每一哲学家哲学思维以及每一时代哲学内容的转换实质上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从整个人类哲学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同的思维方式转换的历史。哲学是对思想的反思,哲学思维方式是对哲学的反思,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反思,当着哲学表现为一定的思维方式时,哲学不是以客观存在的外在世界为自己把握的直接对象,而是以关于外在世界的思维为其对象,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思想的思想。纵观整个哲学史,哲学就是在对自己思想的反思和对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中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本质和内容。有的人喜欢从哲学中去寻求对世界的确切说明,就这一点而言,哲学远远比不上科学更有真理性,哲学理论也很难得到最后的、确切的结论,甚至使人们质疑哲学的作用和真理性究竟在哪里,而且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种哲学思想都避免不了像走马灯一样被后来的哲学所超越、所代替。如果转换一种角度来看,则柳暗花明,哲学反思不断地转换着主体的思维方式,新的思维方式不断的超越旧的思维方式,使思维方式不断完善和创新,新的哲学思想体现了新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以其自身的创新和积累不断地强化了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地提升了人的自我意识,丰富了主体的精神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