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两个哲学思考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两个哲学思考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两个哲学思考南昌工程学院 王水平 姚爱民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已是一个无须论证的命题,但从哲学的视野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仍有必要。实践的历史进程表明,从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历程”。人的存在方式的转向,催生了创业教育的需要。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两个哲学思考

南昌工程学院 王水平 姚爱民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已是一个无须论证的命题,但从哲学的视野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仍有必要。即:何以需要?何以可能?

一、何以需要?

这个命题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产生的必要性推到了历史的前台。从实践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创业教育之所以能顺时而生,是因为教育工作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能拓展大学生的素质,即能促成大学生成为有创新品格的自由、全面的独立个体。

实践的历史进程表明,从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历程”。诠释这个“历程”,从理论上理解和深刻反思这个“历程”,就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何以需要”的追问。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认知两个前提性问题:时代的变迁和人存在方式的转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扮演重要角色的世纪。众所周知,与自然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它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它的创新能力,因为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运用。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可以说,决定一个国家掌握知识和信息的多少靠的是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知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所以,当今世界,一个国家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决于该国的创造力水平。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提高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人通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必经阶段。基于此,在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给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都重要。”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发展主体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所以,培养高素质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呼唤,这也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应以开发创造力为着眼点,全面促进人的现代化。于是,基于时代的变迁,作为培养人的自由之独立个性的创业教育,在198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被提出来。在这次会议报告中阐述的“21世纪教育哲学”中提出的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护照”。

诠释创业教育的功能,它不但是对“就业教育”的一种辩证性超越,而且是市场经济所催生的促使人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一种时代产物。因为,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在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教育”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业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加快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着其特殊重要的价值。首先,从知识经济角度看,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是社会上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掌握着最高级的知识,因此也就掌握了最有价值的资本和社会财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创业资源,对我国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次,创业是繁荣经济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是创业的原始力量,他们代表着社会的未来和希望,通过创业来扩大就业,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最后,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创业教育对于推进人才培养的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第三,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整合办学资源,提高培养质量;第四,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的良性循环。第五,高等教育扩招后,创业教育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

以上是从时代变迁的角度,解说了创业教育“何以需要”的问题以及创业教育本身的功能契合时代变迁的内在属性。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个以经济变革为主导的包含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内的全方位社会大变革时期,即学术界常说的现代化时期。何谓现代化?学术界迄今没有一致的看法。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现代化,认为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做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那么,笔者认为,在中国这种发展的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内核,人的存在方式出现了新的转向。人的存在方式的转向,催生了创业教育的需要。从人的发展角度,马克思把人类历史进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由此可见,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在第一阶段,即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阶段,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主要表现为一种依赖性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宗亲、血缘关系,或以直接的统治与臣服的关系为基础。在第二阶段,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主要表现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不平等的身份关系变成了“平等”的契约关系,人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自由、自主性的独立的个体。但是,与此同时,人也开始为进入自由全面发展的“存在”这一更高的存在形态创造条件,呈现出一种共生性“存在”的雏形。在第三阶段,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自由人的联合体阶段,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表现为一种自由全面发展的“存在”,人不仅逐渐摆脱人和物的依赖,而且逐渐成为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历史运动,在这个历史运动中,人主要表现为一种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存在”过渡的现实形态。在这个过渡的现实形态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造就了人的个体的多元生存形式,“一方面,社会成员表现为自然人、经济人、自由人(初级)等不同生存形态;另一方面,每一个社会成员身上均投射出自然人、经济人、自由人(初级)等多重影像。”在这种人的个体的多元生存形式的话语下,人的自我意识日益觉醒,“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往哪里钉”,“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叫我干啥就干啥”在市场经济中受到强烈的质疑,继而代之的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张扬。因此,注重个人价值,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具有一定自由、自主性的独立的个体是当今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而人的主体性中的创造力是其最高的表现形式。过去那种只强调社会需要,忽视甚至否定个人需要,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反应,一味强调“为他人和社会着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从而不顾受教育者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未以发展人的主体为着眼点,未能保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合理张力。但是,个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内涵,是必由之路。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以往教育过分强调统一,强调其目的共同性,追求模式化,而不顾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需要,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窒息受教育者的创造欲望和探索热情。可是个性与创造性有着互动的关系,开发创造力离不开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造力。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1985年提交内阁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中说得好:“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造能力。”

因此,从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人的独立个性生成的需要来看,诠释创业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提出,可以说,契合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独立个性的生成和人的存在方式的转向。

二、何以可能?

上面讲的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何以需要”的问题。这里谈一谈大学生创业教育“何以可能”的问题。从根本说,可能性问题首先表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上——即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问题。

关于“何以可能”,这里简单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侧重于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创业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技能、创业实践四个部分,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这几个部分开展。

(一)构建系统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全面规划创业教育的阶段目标,实现人才、就业、创业的统一。构建系统的创业教学体系要突出课堂理论教学和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在大学期间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学科建设、“两课”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时刻触摸到时代发展的脉搏,适时调整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自我分析,寻找进入社会的切入点。

img1

创业教学目标、层次、体系

1.更新教学内容。创业和创业意识不是直白地多强调几遍,或讲讲来历,讲讲典型,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要将创业理念渗透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使原有内容更富时代性和创新性。并紧紧与实际、与市场相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为我所用、学就要创新的理念。树立市场意识,才能激励学生从专业切入,开展特色创业。

2.改革教学载体。教学内容更新了,必须有与之匹配的教学载体。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早已为时代所唾弃,简单的双语教学,提问式教学也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我们应该倡导一种自由、轻松的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时代教学的绿洲上尽情吸吮甘霖。

(二)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要培养现代社会的创业人才,在校园里营造一个浓郁的创业氛围显得十分重要。这种文化氛围,应进一步唤醒师生的创业意识,充分激发教师创业教育的热情,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创业素质的意识。利用学校的广播、校报、校刊、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工具,反复宣传高校的校园精神和办学宗旨,使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把校园精神形象化、具体化。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组织高质量的“创业报告”“创业论坛”“创新论坛”“企业家课堂”和“成功校友创业成功报告会”等活动,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增强其创业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宣传形成鼓励教师学生去创业、支持教师学生创成业、帮助教师学生创好业的校园创业氛围。

(三)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创业平台

实践出真知,要变革一代大学生的观念,就必须以实践作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孕育的途径,使更多的学生强化竞争意识,进而萌发创业意识,通过实践环节激发创业意识的做法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就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参加为前提。

1.开展“创业培训”活动,以完善知识结构。可以专门成立“大学生创业素质培训班”,面向全校招收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创业应具有的各科知识。

2.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以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将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助学等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

3.开展“创业竞赛”活动,以展示创业实力和成果。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电子技能大赛”“计算机技能大赛”等活动来集中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科学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

总之,“何以可能”就是解决矛盾,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地化解矛盾。也就是说,成功的创业教育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现存的理论结论出发。当现存的结论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发生矛盾时,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事实,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找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何以可能”的良药,这才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