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谈谈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地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能够为他们刻苦学习、奋发读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谈谈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_青年学术论坛

谈谈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江汉大学 袁 晖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这是继党的十六大特别提出的要“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之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又一个重要文件。大学历来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中,大学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一、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值得肯定的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应该看到,近一段时间以来,映射在为数不少大学生身上的民族精神却相当缺乏,存在的误区不容忽视。

1.民族虚无主义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以及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继承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和弱化,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安全以及民族、国家的未来。现在有些著作和文章,片面宣传经济全球化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国家观点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思想对青年学生影响很大。

2.民族精神过时论 有些大学生认为,民族精神是历史的精华和凝聚,民族精神的行为和情感只有在国家处于危急关头才会出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平时期,倡导民族精神不合时宜。这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并未认识到,除了传统的民族精神外,反映一个民族在现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体现民族整体面貌的时代民族精神同样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和培育。

3.民族精神无关论 有些大学生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国家的事、民族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对未来的憧憬大多是有个好家庭,有份好工作。或者,读完大学出国读博士,最好能当个科学家,拿个诺贝尔奖。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只考虑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而忘了应该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他们并未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人民大众的精神,是植根于具有自觉意识的广大民众之中,内化于每个成员心理意识、言论行为之中的,它有赖于每个民族成员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

笔者认为导致当代大学生产生上述误区的主要因素为:

(1)“文革”的影响。“文革”把我们原有的传统的道德基础摧毁了,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文革”后,大家普遍感到一种信仰危机,没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在这种状况之下,改革的大潮一来,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西方的那一套。认为,人生没有别的,就是为了钱,缺乏理想信念的维系和支撑。

(2)西方思想文化,特别是西方商业文化入侵的影响。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我们引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物质技术和管理方式,而经过虚假渲染和精美包装的以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的颓废文化也随之而来,严重地冲击着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3)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是少数社会公众人物的人格和形象蜕化。一定范围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不仅败坏了党风和政风,还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风气;二是典型宣传存在误区。树立和宣传典型大都不同程度地存着“拔高”和“神化”现象,大学生们反映这样的典型可敬,但难学。

二、民族精神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春秋,铸就了优秀的民族精神。事实证明,优秀的民族精神也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由此可知,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成才的崇高理想大学生树立科学成才的崇高理想,是其实现科学成才的首要环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塑造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优秀的革命传统来教育大学生,不仅能使他们振奋精神、增强自信、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而且可以使他们站得高、看得远,树立科学成才的崇高理想。

2.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激发刻苦学习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刻苦学习、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地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能够为他们刻苦学习、奋发读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艰苦创业的思想信念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仍然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明确指出:“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所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用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来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磨炼思想意志,树立逆境成才的艰苦创业理念,而且有利于保证他们从立志到成才的漫长过程中坚定信念,实现理想。

三、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必须贯穿高校工作的全过程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抓紧抓好就必须始终坚持把民族精神教育融入高校工作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围绕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中心来进行。

一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要融入高校各项工作中,贯穿于高校工作的始终。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要结合大学生们的思想实际和不同学习阶段的实际,既要考虑与中小学进行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相衔接,同时也要体现对大学生进行相同教育的层次性差别;既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列入高校“两课”教学工作中,同时也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融入到高校的其他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既要使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相互协调,同时也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一致起来。

二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要常抓不懈,真正实现全程教育。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要从他们入学时抓起,要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精神状态的情况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使民族精神教育真正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三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形式要体现多样性。高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两课”教学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应当充分利用高校的多种教育载体,创造多种多样的民族精神教育形式。

四是构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组织体系,营造齐抓共管的新局面。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决不单纯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事情,其组织系统应当包括党、政、工、团等组织机构,学校全体干部、教师和职工都有这种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精神的教育真正形成氛围,抓出成效。

2.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我们既要使大学生了解与熟悉世界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又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外的思想文化大量地进入国门对于大学生了解与熟悉世界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些思想文化中,有些与我们的民族精神相一致的,有些是不一致的,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因此我们是在世界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在大学生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是在世界各民族的思想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比较中,选择与接受民族精神的。因此,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先进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结晶,又是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高校德育中,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先进文化支撑民族精神的结构体系,培养学生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引路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使高校名副其实地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源。

3.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两课”的主渠道作用 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在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两课”教学要与时俱进,努力做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落实十六大精神。要根据十六大关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把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放在培养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两课”教学要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地在相关课程中突出民族精神教育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时,突出民族精神教育。“两课”教学要注重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人文科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是人文科学的灵魂,也是人文精神的灵魂。目前,我们教育的缺失,不仅在于科学精神不足,还在于人文精神不足。要努力使大学生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龚育之曾指出:就其核心来说,我们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讲到了人文精神。人生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论、信念、道德、价值等等,这中间高尚的、健康的精神,就属于我们要发扬的人文精神。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就是由于这方面的失落、混乱和迷误而产生的。

4.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的群体文化,也是一种对内体现为育人氛围,对外向社会树学校形象的社会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主体教育活动以外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增长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弹性系数和软指标,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高校要认真落实中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战略任务,切实把这项工作摆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上来,要让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像抓教学质量那样,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