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谈和谐理论

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谈和谐理论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理论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席酉民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他在1989年出版了 《和谐理论》一书,详细论述了这一理论。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和谐机制在最大程度上与效率是一致的。基于上述思想,和谐理论提出了两轨、两场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和谐理论还给出了 “和谐”的测度手段、优化程序、预警系统等一系列的方法,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和谐理论_旅游规划方案评价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和谐理论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席酉民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他在1989年出版了 《和谐理论》一书,详细论述了这一理论。该理论提出之后,受到了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其理论的核心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和谐机制在最大程度上与效率是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和谐状态的存在是绝对的,而和谐则是相对的,和谐管理的目的即是使系统由不和谐状态逐步趋近和谐的状态。和谐理论的阐述是从系统的负效应开始的。和谐理论认为:和谐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状态,系统的负效应因此可以分为:①要素性负效应;②构成性负效应;③组织性负效应;④精神性负效应;⑤内外失调性负效应;⑥总体负效应这6个层次上的影响 (席酉民,1989)。与之相对应,一个系统在要素、构成、组织、精神、内外协调以及总体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和谐问题,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基于上述思想,和谐理论提出了两轨、两场的概念模型。两轨即系统的组织手段和社会的法律制度,这是系统成员的行为边界,是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约束力。这是有形的约束。两场即 “协同力场”和 “促协力场”。按席酉民教授的定义,协同力场是由组织机能、人的精神、道德、行为习惯和系统文化等构成的一种无形的内部环境。促协力场是对协同力场产生影响的系统外部环境 (席酉民,1987),是一种无形的规范。

对应于和谐的机制,系统的优化便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席酉民, 1989):

①根据系统生存的根本目的、资源、人力及其他条件确定合理的组成要素及构成方式,并使之相互协调。

②根据系统发展目标、构成,确定合理的功能及实现功能的最佳组织结构和硬性的控制机制,使系统有效发展,达到组织和谐。

③根据系统使命、目标、构成、功能、结构、素质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精神和文化 (即协同力场),达到内部环境和谐。

④根据系统的根本目的和外部的发展变化,形成系统充分利用促协力场的促进作用和保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机制,达到外部和谐。

⑤综合上述过程,使系统总体达到和谐状态,实现总体和谐。

在此基础上,和谐理论还给出了 “和谐”的测度手段、优化程序、预警系统等一系列的方法,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在和谐理论提出后的十余年研究和实践中,通过对一般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扬弃、突破,丰富了和谐理论的基本思想,并继续完善。2001年,《管理工程学报》上发表 《和谐管理理论基础:和谐的诠释》;同年,《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 《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中国软科学》上发表 《基于信息流动协调的组织和谐管理思考》;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和谐管理理论》一书。该书指出,“和谐管理理论是紧密依赖环境的、围绕和谐主题的问题解决学,其中, ‘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时间、环境中,在人与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问题。‘和’被定义为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合意的嵌入;‘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合理的投入。‘合意’‘合理’观点可以分别被 ‘和则’及 ‘谐则’所系统阐述,‘和则’是用来应对人的永恒不确定性的专门装置,主要目标是为了消减源于人的不确定性;‘谐则’是处理任何可以被最终物化或要素化的管理问题,它们都可以用 ‘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去追求结果的最优化,主要着眼点在于确定性 (概率意义)中的效率问题。”作者还认为,和谐趋势通过不确定性消减与优化这两条路径及其交互作用保证主题有效实现与不断调整。当环境、组织与领导者中某些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将引起主体漂移,企业根据新的发展主题,选择建立新的和谐机制。对于旅游规划,也可以用和谐理论对其进行评价,看整个规划系统及系统内部各要素是否处于相对和谐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