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剖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

剖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

时间:2022-1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剖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目前由于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处于低迷状态,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种“保姆式”的毕业安置性活动。加之我国实行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转变思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摒弃以往的官僚主义办事作风,全心全意为每一位学生服务。

剖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处于低迷状态,就业情况不容乐观。2001年,全国有115万高校毕业生,其中34万高校毕业生离校时没有落实工作单位,一次就业率为70%。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经济环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的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种“保姆式”的毕业安置性活动。在“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下,学校根据国家的计划指标分配毕业生到既定的工作岗位,毕业生没有自主择业的权利。而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下,这种“保姆式”的毕业安置,无论是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还是其工作方式、经费保障等都已经很不合时宜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性

许多高校长期只注重学生培养而较少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隶属于两个部门,不利于就业工作的市场化和规范化。高校经常出现某些专业人才社会奇缺,如人力资源管理,但培养数量很少;而有些专业社会需求量很少,却仍在大量发展,如哲学专业,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出现这样的矛盾,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就业工作没有能够与招生工作协调起来。

2.就业指导工作的粗放性

一般高校形式上都有就业指导课和讲座,但都在毕业班学生中开,而这个时候学生忙于外出找工作,无心上课。所以,尽管有就业指导课,但效果却不好。更有甚者,有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只是虚有其表,在学生处加块牌子,每年在三方协议上盖盖章,统计一下毕业生去向及派发户口和档案,根本谈不上任何形式的指导。即使有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由于缺乏与就业相关的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经济学等知识,他们也只是传达就业政策,讲解就业技巧,叮嘱毕业生做好就业准备。由于他们对毕业生的整体职业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了解甚少,常常无法令毕业生满意。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都普遍存在焦虑心态、遗憾心态、冷漠心态和社会恐惧心态,与此不无关系。

3.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不对称性

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都希望得到彼此最全面、最真实的信息。而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正好是提供这样信息的最直接最合适的平台。但可惜的是,目前多数学校由于经费、条件、手段的限制,由学校主动收集的信息量很少,加上手段落后,致使有用的、能及时交流的信息不多。比如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就业信息网,但是信息网上的消息更新太慢,信息板块的内容与学生就业的实际要求不贴近,也没有意见箱、就业调查之类反馈浏览者需求的栏目。所以,用户与信息中心的交流只是单向的。另外,即使有少数几个相关链接的站点,其信息也不够权威、及时。

即使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高校毕业生实行自由择业,学校并无为毕业生安置工作的义务,但由于竞争的需要,每所高校都尽力使自己的毕业生找到好的职业,提高就业率,以此来提高学校的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更多地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各方面的支持,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报考。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正在不断地与国际接轨。毕业生作为人才,作为教育的“产品”,将受到市场的检验。在新的形势下,针对现行高校就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与就业市场相适应的服务机制,帮助毕业生顺利进入社会,缓解他们的就业困难。

1.树立“服务学生,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业市场信息的反馈也有利于学校招生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所以就业工作和招生工作是同等重要的。各高校要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保障。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也与市场经济接上了轨,全国高校普遍实行了收费制度。高等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前者的受教育者要对其享受的教育付费,但这也同时决定了受教育者有权享有高等院校提供的各项服务。加之我国实行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转变思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摒弃以往的官僚主义办事作风,全心全意为每一位学生服务。

具体说来,就业指导应该不仅仅针对毕业生而要面向全体学生,可以分为前期指导和后期就业服务。所谓前期指导是为大学1~3年级学生安排的,内容可以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大致应该包括:第一,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关于就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人才的地区和行业分布状况,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及人才需求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竞争意识。第二,就业咨询。课程教育后,学生可以与就业指导人员单独会面咨询,就业指导人员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进行学校专业结构的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对比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第三,模拟训练。主要是通过课堂上举办模拟“供需见面”会,进行择业技巧的训练,教会学生应聘面试的必要技能,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在面试中有效地展示自己。就业服务主要为毕业班学生和用人单位服务,主要方式可以有:①组织校园招聘会,为学生及用人单位供需见面提供机会。②建立学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库,方便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查询和联系。③提供学生信凭资料。在我国目前已经实行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即是向这一方面努力的可喜成果。第四,指导签约,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顺利达成意向,签订就业协议书

2.培养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并建立“外部评价,目标管理”的工作机制

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是关系到就业指导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应该以就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加强队伍建设,吸引富有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的优秀人才从事就业服务工作。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他们不仅应该掌握就业政策,同时也应具备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人事学、经济学、教育学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必须完善培训进修机制,提高队伍素质。为使就业服务工作常年化、规范化,应建立外部评价、内部激励的工作机制。因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还有用人单位、所在学校的其他部门及社会大众,所以就业服务工作的效果可以由学生、用人单位、所在学校其他部门及社会共同来评价。这样就业指导服务就不仅要加强和学生的联系,了解其需求,而且要与学校其他部门密切合作,互传信息,协调行动,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也要与用人单位加强联系,获取他们的就业信息。另外,还必须尽最大努力在大众媒介、学生家长及政府机关中作宣传,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了拥有一支稳定、高效、爱职、敬业的就业指导队伍,还必须对就业指导服务人员进行目标管理,制定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让他们工作时有一定压力,再结合奖励和晋升措施,变压力为动力。同时也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保证就业指导服务人员的质量。

3.创建“方便快捷,周到一流”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就业工作要想跟上知识经济的步伐,实现大量信息的快速有效传递,就必须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这就为就业服务工作的网络化提供了便利条件。要想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不仅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好帮手、用人单位信赖的信息渠道、高校各部门工作有效沟通的信息平台,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效率,在就业服务信息网的创建中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及时收集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各高校应该加大对就业信息网的投资,不断更新、升级网络技术。“兼听则明”,在就业信息网的建设中必须善于听取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的意见,吸纳用人单位的意见,特别是学生的意见。这样建立的就业信息网络应该是一个双向服务的网络,即不仅在网络上提供了各种用人单位的情况动态供学生参考,同时也把学生自身的相关情况制作为信息主页,供用人单位点击,变信息的不对称为对称,增强有效沟通,增加就业成功率。比如,美国高校的就业服务就建立了学生信息库供用人单位查询和联系,不仅方便了用人单位,也有效地向社会推销了自己的学生。由于我国高校网络化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很不成熟,我们在就业信息网方面的经验就更是少得可怜,所以必须加强与国内、国际院校之间的合作,促进就业信息网的发展,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