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经济危机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后经济危机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经济危机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管理工程系贾兰平李坤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1.经济危机加剧了就业岗位供需失衡的矛盾我国2007年、2008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分别为495万、559万,而2008年同期的就业率却下降较大。2.经济危机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分化经济危机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分化,首先表现为不同专业就业差距拉大。

经济危机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管理工程系 贾兰平 李 坤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在危机面前,我国政府通过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医疗改革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积极应对。据统计,我国2009年上半年GDP的增幅达到7.2%,预计全年GDP的增幅将达到8.5%,喻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上证A股综合指数也已从1 664点涨到3 000点左右。目前学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我国已经步入迎接全面复苏的后经济危机时期。

一、经济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经济危机给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据统计,我国2008年、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559万、611万,2009年毕业生与就业岗位整体比例达到3.71∶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在接下来的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30万,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

笔者在2008年年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郑州大学护理学院(医学类)、法学院(文科类)、管理工程系(工科类)的1 400名毕业生就“经济危机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影响”的占71%,“无影响”的占29%。其中“有影响”中“影响很大”的占43%,“影响一般”的占57%。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经济危机对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加剧了就业岗位供需失衡的矛盾,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分化,给毕业生造成很大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

1.经济危机加剧了就业岗位供需失衡的矛盾

我国2007年、2008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分别为495万、559万,而2008年同期的就业率却下降较大。究其原因是2008年初世界经济增速已经开始趋于下滑,实体经济的萎靡直接导致招聘单位的招聘意愿下降,就业岗位减少;而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经济危机却是越发严重。在美国像通用等一些老牌跨国企业都在考虑申请破产,国内绝大部分行业产值、产量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2008年企业年报显示,A股上市公司共有713家出现亏损。这些不利因素对于本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所造成的就业紧张形势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以河南为例,2009年全省的高校毕业生为36.8万,而河南省每年能够提供的有效岗位缺口为100万,其中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仅为13.6万。据郑州大学就业指导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截至2008年年底,来校招聘的单位为140多家,远低于2007年同期的260多家;同时沿海出口型企业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影响巨大,直接、变相裁员现象严重,如包括深圳富士康等在内的一些岗位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今年基本不再招收新员工。以上事实表明,受经济危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减少、难度增大、形势严峻,并使原本就已经日益尖锐的就业岗位供需失衡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2.经济危机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分化

经济危机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分化,首先表现为不同专业就业差距拉大。招聘单位的招聘需求一般根据单位发展需要而定,表现在招聘岗位上就是对相关专业的限制。在目前情况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由金融危机演变而来的经济危机对国际金融与贸易、财经类等专业的冲击最大,而对理工科专业的冲击相对较小。而根据历年统计数据,理工科毕业生就业率原本就比上述文科专业要高10%左右。在此形势下,这种差距更加扩大,以至于许多财经、贸易类学生有“选择这个专业即失业“的戏言。其次表现在同一专业素质不同的学生就业差距拉大。在经济繁荣时期,一些热门专业需求旺盛,只要学生愿意都能顺利毕业,如前几年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机械等专业流传着“只要是学这个专业的男生,不用拿成绩单都能签到好工作”的戏言。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这些行业也受到较大冲击,招聘量急剧下降,招聘条件更加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能够得到就业机会。毕业生就业层次分化的加剧会导致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自身长远发展,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也非常不利。

3.经济危机给高校毕业生造成很大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业不但是一个解决吃饭的生活问题,更是一个劳动者的尊严问题。不能顺利就业,包括吃、住、穿在内的个人生存的基本问题无法解决,导致对未来发展的不自信度增加,缺乏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基础;而更严重的是会导致失业毕业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表现出恐慌、迷茫、焦虑和担忧,特别是对一些性格内向、心理适应能力差、家庭经济困难、家住经济欠发达区域的毕业生心理压力更大。

笔者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发现,选择“因经济危机给就业带来影响而导致心理压力很大”的学生占29%。在分析具体原因时,笔者注意到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个人的择业观、就业观滞后;其次是对经济危机造成就业难的严峻形势认识不够、准备不充分;再次独生子女多,心理素质差,适应能力不强。生活、心理的双重压力会给这部分毕业生的将来发展带来阴影。

二、后经济危机时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在困境中冷静思考,寻求出路,更能彰显人生智慧。后经济危机时期社会经济各行业复苏很快,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长很快。但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有较大提高。在后经济危机时期,笔者认为,应该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面落实国家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两会”期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要重视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2009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为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通知》中,明确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强调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并具体公布了相关优惠措施。

《通知》站在整个社会的宏观面上对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整体安排,同时又在具体层面提出了各项措施,可见国家就业政策是十分及时、有效、正确的。因此,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确定目标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要落实工作责任,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千方百计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面落实国家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使国家政策真正起到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效果。

2.加大就业投入,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保障就业工作顺利实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繁杂、艰巨的长期性工作,这就需要高校将其列为重点工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要加大就业指导部门的基础投入,建立完善、动态的就业检测系统;要加强对相关就业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能力;要引进就业心理辅导专家,对有关就业困难、心理畏惧就业的毕业生实行一对一辅导,增强其信心,提升其就业能力;对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援助措施;要鼓励学生多往就业岗位较多的沿海发达省份寻求就业机会,并适当给予资助。当前,我校学生处也在积极探索对于困难毕业生予以资助的渠道。

3.创新就业指导体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就是要改变过去的小范围指导,要实施全员教育、提前教育。比如,将大学生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的大学生涯,从新生入校军训时就实施就业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和加深对专业、就业的认识;在二、三年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重点集中在大四第一学期,在全体毕业生中围绕“认识任职要求、提升就业能力”开设就业指导专业必修课,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就业辅导,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还要积极采用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指导。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就是要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活动,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活动;采用主动出击的方式多与用人单位联系,通过多举办有成果的招聘会、有效果的就业讲座,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要实现就业指导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学生辅导员等多方面的积极联动,切实解决高校毕业生中的实际问题,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环境。

4.瞄准就业大方向,拓展就业主渠道,实现高校毕业生多元就业

据统计,目前毕业生的流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到党政机关的大概占1%,到事业单位的大概占10%,到国有企业的大概是7%,约10%读研究生和出国,其余70%左右的毕业生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据有关专家2008年的调查,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1%,到城乡基层就业的人数也不多。

目前,企业、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就业前景广阔,对于毕业生自身能力的提升、阅历的增长,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高校及其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应当紧扣社会需求,瞄准就业大方向,针对市场变化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古人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也许正是当下受经济危机影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最好写照。它既有挑战,又有机遇。特别是随着后经济危机时期的到来,广大高校毕业生更应当意识到“危中有机”,应当在国家促进就业的大好政策中寻找适合自己岗位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实际行动来消除或降低因经济危机给自身带来的不利因素,实现较快、较好就业,搭上“通往春天的地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牛耀堂.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和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5-28.

[2]龙艳.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5):90-92.

[3]赵志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6):67-69.

[4]姜乃强,崔立新.金融危机对学生就业影响有多大[N].中国教育报,2008-11-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