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与策略探析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与策略探析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11月22日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就业的突出问题是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国家把2012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落实年”。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择业表现出区域不平衡和定位不准确现象,其实质是研究生择业价值观存在偏差。2012年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落实年,研究生就业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可以从现有的研究生就业环境与研究生培养的教育质量两个维度探究其原因。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与策略探析

我国自1935年借鉴英美体制颁布《学位授予法》伊始至1998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足10万人。伴随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学历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作出了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战略决策,10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达到53万余人(其中博士生6.2万人、硕士生47.2万人),在校研究生数量超过100万。一方面研究生教育为满足国家各类高层次人才需求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和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市场选择取代了以往的学校分配原则,我国在2006年迎来扩招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高峰,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11年11月22日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就业的突出问题是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国家把2012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落实年”。不容置疑的是我国政府在直面本科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的同时,必须解决研究生扩招所带来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发展潜力的应用型学术人才,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一、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金融危机影响了社会整体就业从而导致就业市场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下降,同时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结构比例失衡,专业硕士研究生数量不足,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遭遇尴尬境界。2009年3月,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和1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强调: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每年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占10%,规模较小,比例偏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导致需大于供的矛盾。同时,基于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规模大、培养方式相对封闭,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学术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致使部分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中的社会需求,出现供大于需的严重失衡状态;而且社会对学科专业领域的需求不均衡,市场对理工类硕士研究生需求量大,经管类与人文类硕士研究业生的就业签约率明显偏低,出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矛盾。

(二)研究生择业的价值取向错位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择业表现出区域不平衡和定位不准确现象,其实质是研究生择业价值观存在偏差。首先,研究生的择业倾向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而对于需要高层次人才的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研究生只愿意选择首府城市;即使有较多岗位需求的普通城市,研究生也宁愿放弃就业的岗位。调查表明,毕业研究生首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占77.57%,只有2.31%的人选择去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工作;而对于西部5省的600名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95%以上的硕士研究生只选择在西部地区的首府城市就业。由此可见,研究生在择业时较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专业发展,把经济收入和留在大城市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表现出择业的功利化倾向。其次,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个人的自我定位不准确,导致就业面窄和失去顺利就业的机会。武汉某高校的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在理想的就业单位中,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占40.25%,企业的占36. 27%,随机选择的占8.39%;“关于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期望月薪值”的调查表明,40.04%的选择3 000~3 999元,其次是2 000~2 999元,选择5 000元以上的有16.77%。可见,研究生的择业观与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宜,更倾向于风险小、收入及社会地位较为稳定的职业,其实质是研究生缺乏市场竞争所必备的开放意识与竞争力。

(三)用人单位的务实倾向与“名牌效应”

与持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相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增长较为缓慢,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更多地表现出实用性用人观念,除了考察应聘者的学历与证书之外,更加注重求职者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而且,用人单位从成本控制和岗位理性需求的角度考虑,倾向于踏实肯干、年龄较小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本科生以及具有成熟素质与研究专长的博士;尤其是女性硕士研究生在现实的就业市场中因潜在的性别差异,部分招聘单位对处于育龄阶段的女性进行差别对待,甚至在招聘过程中明确提出只要男性研究生,导致整个硕士研究生群体在就业杠杆中处于高低不平衡的尴尬境界。同时,伴随研究生培养院校与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用人单位优选博士研究生,特别是名校博士和海归博士。除此之外,还要求应聘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是“211工程学校”“985学校”以及部分重点大学,使得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连招聘报名的机会都没有,这严重影响到普通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机会。

二、研究生就业的困境探究

2012年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落实年,研究生就业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可以从现有的研究生就业环境与研究生培养的教育质量两个维度探究其原因。

(一)培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和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薄弱

部分院校由于对研究生就业市场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未能将研究生的招生专业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生源、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研究生专业实践与研究生职业生涯指导等培养过程与就业工作融为一体,从而导致研究生教育因缺乏就业情况的准确反馈而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凸显出研究生就业与招生的恶性循环。

绝大多数高校在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上设置过多,且生源的专业素质呈下降趋势。社会考生、跨专业报考、同等学力人员较多,学生读研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直接的目的是通过读研改变自身的生存状况。因此,他们更为关注与自身就业直接相关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其专业基础不扎实、综合素质较低。基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高校为了应对扩招需要,对导师工作的遴选从程序到对导师素质的要求不断降低,而伴随研究生导师的学历与职称、学术能力与品德修养等遴选条件的不断降低,致使导师队伍良莠不齐,呈现出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这已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工作。

同时,相比本专科生的教学工作,研究生的课程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完善。首先表现为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高校甚至缺乏开展研究生专业教学与实验研究必需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乃至教学场所,无法达到国家对研究生专业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导师及研究生的教学科研需要。其次,高校对于各专业研究生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建构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开放性问题急需解决,而且由于规模较大,所需任课教师较多从而影响到任课教师的资质不断降低,且教学实施过程的监控缺位,个别高校的研究生教学甚至流于形式,研究生教学质量现状令人担忧。

(二)研究生就业机制不健全,缺乏整体性运行系统

目前,更多高校较为关注数量庞大的本专科生就业群体,现有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只重视政策介绍、信息的发布、组织招聘会、简历撰写指导、面试技巧指导等部分环节,而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和择业导向等缺乏深入探究,其根源是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群体的就业指导关注不够,缺乏专项资金的投入、专职人员的配备和就业指导组织机构。如,弋灵和胡剑芳在对深圳某高校的800余名硕士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调查发现,94%的被调查者经常或偶尔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38.7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不太明确或很不明确;而且研究生对现有职业指导及就业服务满意度不高———有71%的被调查者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及职业指导不了解,60.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57%的被调查者表示对职业生涯相关的理论及方法不了解。可见,研究生就业工作急需专业的研究生辅导员与研究生就业指导教师,从研究生入学伊始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协助研究生导师引导研究生制订适宜的研究生个人培养方案,并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将研究生的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研究生的职业愿景相结合,帮助研究生逐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但现有的研究生教育不重视研究生职业生涯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与职业生涯之间缺乏有效链接,致使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无法做到研用结合,研究特长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适应用人单位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浪费现象发生。而且,由于现有的研究生就业支撑体系不完善,大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单一,呈现出研究生获取的就业信息与本科生相比明显不对称,研究生对社会环境、用人单位、岗位要求等缺乏了解,其职业寻求途径主要以互联网为主,无法形成校内外就业资源的合力,致使研究生的就业生态环境不平衡,其实质是高校缺乏健全的研究生就业机制和系统运作能力。

三、解决研究生就业困境的策略

(一)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增强研究生竞争能力

在研究生招生源头上,高校在坚持本科教学为主的基础上,还应加大对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鼓励优秀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的同时,在研究生招生复试过程中侧重考核生源的创新意识与专业基础,而不能为了完成招生计划而降低标准;同时,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经费的投入,改善研究生教育所需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在专业设置及培养过程方面,以培养应用型的研究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将国家需要、社会要求与学校的学科优势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与学校优势调整专业设置和重构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专业实践课程比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研结合的专家团队方式加大对研究生的实习实训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为了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导师遴选、岗位培训、导师考核等工作,应制订适合本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质量评估标准,通过教学督导与学术委员会对研究生的教学科研进行质量评估,认真执行研究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提供相应保障。

(二)完善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引导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正确择业

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是由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导师、研究生本人及其社会关系等形成的系统工程。首先,学校党政应充分重视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建构一支具备教育学、人才学、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等多学科背景的,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基础支撑,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讲座和就业指导咨询等减少研究生就业的盲目性。同时,通过加强硕士研究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高校研究生管理与就业信息平台、学校就业信息网等发布就业信息,搭建与毕业生沟通的网络平台,使学生及时获知最新的就业形势和招聘信息,并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功能,为硕士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提供便利。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就业困难研究生等特殊群体提供就业的技能指导与心理辅导,帮助其顺利就业。

其次,加强硕士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与学院和导师的“三位一体”作用。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硕士研究生所在学院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硕士研究生树立科学就业观,能直面就业过程中的激烈竞争,并充分利用学院的各种资源为研究生就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是研究生导师应积极配合学院,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引导研究生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研究生进校开始便引导研究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能力优势,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帮助研究生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将之贯穿到个人培养方案实施的全过程。

同时,学院应配备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通过就业的专项指导提高研究生对相关政策法规的理解程度,给予研究生正确择业、合理就业所必需的专业支持与心理指导,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研究生辅导员应针对不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针对一年级的研究生,重在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认知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协助研究生导师制订有效的研究生个人培养方案与学习计划,帮助研究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对于二年级的研究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并通过模拟招聘、专家现场指导与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提升研究生的择业技能;对于三年级的研究生,辅导员侧重于为研究生提供就业服务与心理辅导,通过集体和个别辅导等方式对研究生就业的政策与形势、就业信息与签订协议等关键事宜等进行重点指导,并在研究生求职遭遇挫折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毕业生缓解求职焦虑与就业压力,适时调整研究生个体的就业期望;并积极鼓励研究生选择高层次人才缺乏的西部普通地区,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李伟,董亮.硕士研究生就业态度与就业对策探析[J].人力资源,2008:147.

[2]黄路明.西部地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10):172.

[3]弋灵,胡剑芳.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辅导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2):71.

(作者:黎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