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辅导员工作意识分析

高校辅导员工作意识分析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辅导员在我国有着将近50年的历史,最早是作为政治辅导员,主要做政治工作,后来又赋予思想工作的任务。高校辅导员就是一个催生思想的助产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为学生服务。

高校辅导员工作意识分析

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基层的学生工作者,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机遇和新挑战。为了应对新问题,做好本职工作,辅导员须从传统的工作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创新工作意识,方可赢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

关键词:辅导员 意识 引领 服务

高校辅导员在我国有着将近50年的历史,最早是作为政治辅导员,主要做政治工作,后来又赋予思想工作的任务。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是拓展了辅导员智能,它几乎包含了大学生生活、学习、道德等所有的方方面面。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对于大学生的人生生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辅导员须具备八种意识。

1.引领意识。在新形势下,作为直接与学生接触的高校辅导员,是影响大学生的“重要他人”。其工作与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等密切相关,他们是大学生管理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承载着“传道”“解惑”的神圣职责,他们将负有师长、家人、监护人、咨询师、调解人、看护人、朋友等各种责任。他们与大学生朝夕相处,熟悉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其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好的辅导员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在学生困惑、迷茫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化解难题,拨开乌云见青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但学生喜欢的辅导员一定是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思想开明的老师。辅导员能和学生做到心与心的沟通,成为学生心中的一面旗帜。潘光旦先生曾经说过:“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只应当有一个责任,就是在青年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助,使自求于前,而自得于后。大抵真能自求者必能自得,而不能自求者终于不得。”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人成材的引路人,是他们人生的引领者。在精神上,是学生的导师;在品德上,是学生的典范;在情感上,是学生的朋友。可以说,辅导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习惯、性格等都会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是人,是正在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是人的人,是在获得新的生命的生命。大学,特别是辅导员的引领使他们更像人,成为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的人、成为更富生命力的人、成为更善良的人、更高尚的人、更智慧的人。

2.启发意识。要善于启发与诱导,注意学生的自我发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尔》)孟子也提出:“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就是说:君子教育人,就好像射箭一样,要把弓弦拉得满满的却不把箭射出去,只做跃跃欲试的姿态,让学生看,让学生思考、想象。高校辅导员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积极思维,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即使学生错了,也要通过启发,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自己去改过。《学记》也说:“君子之教,喻也:道弗而牵,强而弗抑,开弗而达。”其中“开弗而达”就是开导而不尽说,或不直说,就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产婆术”,认为受教育者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教育者只是帮助者,要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辅导员要善于分析学生个性,针对不同的个性特征,循循善诱,点拨精妙,善于把握时机,给学生相当大的思维空间,避免高高在上,对人家指手画脚,人为地去设计学生的一切。高校辅导员就是一个催生思想的助产师。

3.服务意识。学校的教育过程就其主导成分而言,是服务。教育是一种理性的服务,是一种有责任的服务,是一种具有崇高使命的服务。“21世纪的教育就是要服务于学习、服务于学习者、服务于学习化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必须转变功能,走出传统“产品经济”的框架,注入“服务经济”的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服务。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为学生服务。辅导员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尊重作为人的学生。大学之原则就是维护和发展学生作为人的尊严,大学的神圣使命是维护和发展学生的自由,为他们创造更多获得自由的条件和环境。所以,教育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保姆”,更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服务。辅导员的工作有很多性质、特点,如直接性、基层性、复杂性、繁琐性等,但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服务性。其内容纷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特困生服务、为学生干部的工作服务、为考研的学生提供信息服务以及为学生就业服务等。辅导员也应学会服务,努力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把合情、合理、合法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既要热情细致周到,又要坚持原则性和政策性。辅导员作为学生服务者的角色日渐凸显。

4.“不管”意识。张楚廷教授认为:自组织力的理论为“‘不管’是管理的组成部分”的命题提供了进一步的论据。把“不管”也视为管理的一面[1]。管与“不管”这才是管理的一体两面。我们许多的管理者却往往以为管理就是要“管”,而忘记了管理的另一面“不管”。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特别是80后、90后的大学生更具有极强的个性,辅导员在管理的时候,要发挥他们管理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不能事无巨细,一切皆在管中,这样是管理不好的,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事情都做好,管理需要层次性,管好主要的,放开次要的。现在辅导员按照1:200的比例,一个人要管理200名学生,其实在现实中,这一比例更大,所以辅导员的工作是异常繁重的,大到学生的道德、学业、就业等,小到日常生活当中的鸡毛蒜皮的事情,无不在辅导员的管理之列。传统的观念反映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就是力求通过强制说教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依靠各种规章制度、行政职权来“管住”学生,并认为学生接受教育就应该以服从为主,对某些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对学生的意见听取较少。面对这么多的事情和传统观念形成的惯性,要实现有效的管理,辅导员要勇于管理,也要勇于“不管”;要善于管理,也应善于“不管”。一味地管,有时会适得其反。“学会‘不管’,在本质上在于学会管在点子上,学会管最基本的东西,学会在管理中有更深层的思索,学会预见管理的未来效果,学会在管理中求得做与思的合理平衡,学会管得更好。[2]“不管”的核心内容,就是充满了对人的高度信任,对人的自我完善的激励,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管理,达到顺其自然,人与事和谐发展的目的。只考虑管理是落后的管理、没有前途的管理。管与“不管”有机的结合才是管理的真正之道。

5.学习意识。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就要到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我们正在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是人们终身的事情,贯穿于人的一生,而非一时之事。学会学习的根本目的正如雅克德洛尔指出的“使全世界的人的潜力都得到发展。”面对知识呈指数激增的时代,面对信息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不会学习的人无异于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迷失航向或是被大海吞没。辅导员就要做学生学会学习的楷模与榜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作为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学习旺盛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的信息来源异常的广泛,他们的求知欲望异常强烈,要想成为他们导师,就要比他们更学会学习,更善于学习。这样在心灵与心灵对话的教育过程中,方可游刃有余。据调查现在大学生除了读专业教材之外,读书的热情并不高,而是忙于考各种证书,潜心读书的寥寥无几。有学者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淖。[3]在目前的这种大环境下,辅导员的任务更为艰巨。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才,一方面,要让学生学好专业,使其成才;另一方面,更要指导学生读人文领域的著作,特别是名著,这样有利于他们成人。我做辅导员,规定学生每个月读一本书,这样四年下来至少可以读近50本书,要指导好学生读书,自己先要读书。我指导过学生读书,为他们列了读书的书目,并把孔子、朱熹、培根和王国维等论人生、论读书的著作推荐给学生,使其学会学习的方法。指导他们从中国的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让他们通读了《大学》《中庸》《学记》等,这些传统文化会滋润他们的心灵,对于他们的为人、为学、处事、接物都会产生影响,我常说:“如果马加爵读过这些书,他的悲剧可能就会避免。”作为未来的教师,我还鼓励他们读世界教育名著,尤其是在西方教育史上三部里程碑的教育论著,即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同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地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指导学生学习,这应该成为辅导员的常态工作,这就要求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6.合作意识。我们经常会注意到大雁以“V”字形飞行,而且“V”字形的一边比另一边长些。(“V”字形的一边比另一边长的理由是因为有较多的雁。)这些雁定期变换领导者,因为为首的雁在前头开路,能帮助它左右两边的雁造成局部的真空。科学家曾在风洞试验中发现,成群的雁以“V”字形飞行,比一只雁单独飞行能多飞百分之十二的距离。这就是合作的力量,有了合作精神,大雁才能躲避严寒,飞到温暖的港湾。人类也是一样,只要能跟同伴合作的话,往往能飞得更高、更远,而且更快。21世纪的教育是学会合作的教育,21世纪的人是学会合作的人。“文人相轻”是中国旧知识分子的遗风,这种遗风在现代教师队伍中并未消失殆尽,互相猜忌、互相争雄。中国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内耗太大,内讧叠起。摈弃“文人相轻”的陋习也是辅导员所面临的任务。儒家追求理想的是“群己和谐”“群己合一”。这一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原则对处理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职业活动突出个人的效能作用,但是教育工作不是个人能够完成的,每一位教师都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集体的协同努力。一方面,要与辅导员和教师之间切磋交流,沟通信息,方可互相启迪,避免失误,因为以前那种靠单枪匹马创造教育奇迹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叶圣陶说过:“即使是一个伟大的天才,离开了集体,也是微不足道的,无所作为的。”英国学者杰维斯·菲恩在《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文中指出:“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开发的思维,乐观的精神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广泛吸收他人思想的精神。”另一方面,和学生合作相处,教育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耐心地听同学们的心声,耐心地为他们进行开导,心态平和地做一名倾听者和解惑者,与学生一同学习、探究、成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辅导员把学生就当成“学生”,而非合作者。大学生的心智已经趋于成熟,虽然在做事做人的方法方式上有所欠缺,但从内心中很希望自己得到平等的尊重。辅导员与他们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大学生所处在的这个时期,正是迫切需要走出“监护”“庇护”的时候,其直接表现就是想要获得平等的对待。一个大学生只有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他才有可能去真正尊重他的老师。辅导员要做好工作,就是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生活的贴心人,做学生就业的铺路人,做学生学业的关心人。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关系的工作,必定要求辅导员工作者具有一种“亲和力”和合作意识。

7.敏锐意识。在管理学中有著名的在混沌理论,[4]这一理论非常强调奇异吸引子以及蝴蝶效应对组织可能产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之影响。蹄铁上一枚小钉子的丢失,经过“长期”效应之后,会演变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指出:“在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是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时看似有规则可循,有时却杂乱无章。加之现在的大学生成长在八九十年代,在“五保户”的状态下长大,没有经历过坎坷,进入大学后,新生或多或少会遇到些挫折,如生活环境不适应、孤独感和空虚感、学习方法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等。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是很强,这就需要辅导员独具慧眼,善于观察。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青春期,躁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不喜欢被约束,反叛,情绪不稳定,心理状态不稳定;了解他们流行什么,关注什么;了解他们的特长爱好,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深层动机,并对其进行分析,把握学生发展新的特征,从细微之处着手,使工作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辅导员应该对外界变迁即组织成员的知觉有高度敏感的觉知,并尝试澄清错误的知觉所据何来,尽可能加以改善。以避免他日成为班级中的不定时炸弹,导致不可收拾的蝴蝶效应。高校辅导员做的事情大多都是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人往往都是从小事做起。学校培养的是人才还是庸才,输入社会的是高尚之人还是低俗之患,是摆在高校管理者,特别是辅导员面前的单选题,而是否处理好小事则是其中的关键。辅导员要在细微之处尽责,深入管理,不能因小失大,空留遗憾。既要通观全局,又要关注细枝末节。遵循“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信条。忽视表面上的末节事件,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国高校中发生的诸多恶性案件,原因多多,但有一条就是管理者起初对事件的苗头没有做到以微见著,切实防范,最终酿成不幸。

8.专业意识。高校管理干部的专业化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客观要求。高校许多决策性工作已经或将由政府行为变成学校的法人行为,高校管理工作的责任将愈重大,难度愈趋加大,这就需要一批会理财、懂经营管理的干部;需要一批善于处理公共关系的专门人才;需要一批真正懂教育、科研规律的业务管理干部;需要一批思想政治专家,由他们组成专职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这是我国高校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主要管理者,亦面临专业化的现实。在复旦大学学生辅导员共有158人,其中硕士生、博士生121名,占全校辅导员队伍总人数的76.5%。这些辅导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其中从事学生工作3年以上的不足40%。学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特征明显,但流动性强、专职辅导员比例低。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急需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伴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学生治理工作也逐渐独立、规范,越来越需要专门组织和专业人员进行统一治理。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治理已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成为大学事务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在美国的大学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独立设有规范性、制度性强,实行垂直化治理,分工细致的学生事务治理组织机构。专业化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应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要通过各种进修、培训,有效提升辅导员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各个领域的理论素养和运用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合格的政治素质、过硬的思想境界,要业务精通,作风优良。辅导员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好的,发展呼唤辅导员专门化。

徐匡迪院士曾对教育做过这样的诠释: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这一工作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去献身、去求真、去创新。

【注释】

[1]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8

[2]姚晓峰.管理中的管与“不管”[J].才智,2008(11)

[3]李志义.让教育回归本然[J].中国大学教学,2010(2)

[4]王孙禹主编.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