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高等教育效率的思考,高等教育效率的结构形式

对高等教育效率的思考,高等教育效率的结构形式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实的高校教育过程中,教育效率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等时常发生冲突。

对高等教育效率的思考

田 靓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也日益呈现出其在新时期的变化。在现实的高校教育过程中,教育效率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等时常发生冲突。

这些冲突的产生源于对高等教育效率认识的简单化。解决这些冲突有赖于对高等教育效率内涵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一、高等教育效率的结构形式

任何一项人类活动都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体系,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社会哲学把人类活动的效率归结为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的双层结构,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可或缺。而作为人类活动的高等教育,其效率势必同样存在着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两种结构形式。

(一)高等教育经济效率

高等教育经济效率是高等教育效率的第一层次,体现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高校活动将投入(资金与人员等)转化为产出(培养的学生、提供的服务等)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短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形成更多的产品就能达成高效率。因为根据社会哲学理论,效率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物品或劳务的质量和数量;二是生产者以最低限度的投入或成本获取最大的劳动成果;三是这种物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或群体需要的满足和促进程度。前两者指明了效率的时间要求和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要求,而第三个要素则揭示了效率对产品与消费群体需求关系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产品能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相促进,那么活动的效率就会较高;反之,则是生产越多越低效。因此,高等教育效率还要包括其内部系统产生的产品与外部需求的关系。

(二)高等教育社会效率

社会效率包括多个方面,在此仅只分析其高等教育对政治文化道德的作用。

首先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作用,这里暂称为政治效率。大学不单纯是探究高深知识的场所,更是促进社会融合,实现阶层流动,发展民主与公平的摇篮。“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更伟大得多”。在社会客观存在不平等的情况下,大学为人们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摆脱其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提供机会改善生存状况,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以教育的公平反映并促进社会公平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教育民主、公平的水平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其次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文化、道德的作用,即为文化、道德效率。大学承担着引起社会观念与伦理道德的变化,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从而提高社会文明的层次,规范社会发展的使命。恰如英国教育家纽曼所言:“大学并不满足于培养出评论家、科学实验者经济学家或工程师,尽管大学需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但是大学训练时达到了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真正的目标。”

总之,高等教育社会效率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得更为基本和重要的尺度,失去了对社会效率的追求,大学将是无本之木,难以持久生存。

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效率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效率”一词由经济领域引来,由此造成了对“高等教育效率”理解和应用的异化和经济取向,导致了高等教育在实践中的偏颇,加深了高等教育效率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公平等问题的冲突。

(一)内部效率提高的同时,对外部效率有所忽视

高等教育领域对效率的普遍认识是:“效率是就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而言的”,“高等教育的效率提高与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样,其基本途径是降低成本”。在这种认识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不断进行系统内的改革,调整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素质,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等,教育系统呈现出日臻完善的局面。

而与此相对,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一些生产领域人才供应不足等问题。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发展在提高内部效率的同时没有考虑到外部效率因素,较少兼顾社会需求,导致教育规模超常规发展,形成人才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脱节。其结果是高等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率。

(二)偏重经济效率,教育民主、教育公平问题突出

一段时间以来,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看得见的“拉动”作用成为评价高等教育效率的焦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抓大放小”成为人们考虑高等教育决策时实际遵循的原则。这一策略在一定时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它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兼顾”成为一个很软的概念,往往意味着可以“不顾”。因此,这一口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强势的经济主义成为教育发展的主导价值,“效率优先”成为不容置疑的“硬道理”,导致教育公平价值的旁落,在教育决策中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历史证明,经济效率的提高并不能自动促进民主、公平的发展。从长远看,教育民主与公平发展的滞后必定影响公众对高等教育的认同,致使自身发展的失调,其经济效率也不可能长久。

(三)文化、道德效率的缺失

文化道德效率主要通过两方面活动实现:一是高校通过培养拥有自由精神、汲取古今思想精华的人更广泛地传播先进的道德文化;二是高校直接参与社会文化、道德活动,并利用学校的图书、教师等资源直接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反观现实,当前高校的这两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失效状态。在追求经济效率下,高等教育培养人的实际目标指向了“经济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校和学生的首要目标。毕业后能够胜任具体工作,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是评价学生学业成败的最终标准。这一标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大学不断在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却作为不大。高等教育自身更多的是把社会参与作为发展经济的直接手段。文化道德成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奢侈品”,高校也将会因此而缺少持续发展的底蕴。

三、高等教育全面效率的实现

实现高等教育全面效率对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但其自身特点决定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逐步推进完善。

首先,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实现高等教育多方面的效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如果偏离了这个规定,就改变了教育的性质。因而高等教育各方面的效率追求都必须服从于培养人这一基本职责。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必定关注社会的发展,保证学生在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也得到发展。通过这种方式,高等教育的多方面效率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统一高等教育效率的核心。我国高等教育效率出现偏颇,一定程度上与高等教育过于经济化有关。为此,高等教育还应回归到教育原点上,切实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

其次,变一维思维方式为多维思维方式。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上升到统治地位,高等教育越来越被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部门。培养专业人员,参与国家或地方经济建设是人们考虑大学效果的唯一标准。社会的发展证明了一元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它使人们不能全面认识事物,采取过于简单的行为方式。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的活动要体现多方面的效率。首先,在教育对象上,要把人视为全面的人,而不是单一的“经济人”或“政治人”。其次,在教育效率观上,要全面认识高等教育效率的多样化存在,既要考察内部效率又要考察外部效率,既要重视经济效率又要重视社会效率。第三,在时间维度上,要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考虑以前的基础、现实的发展状况和将来的要求,不可重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先恶化,后改进”的现象。

再次,营造市场、政府、高校协调互动的环境。公众能否形成多元的思维方式,高等教育能否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多方面的效率,取决于社会能否形成一个有利于多方面力量相平衡的环境。市场、政府、高校是社会的三个基本力量,这种平衡环境的形成有赖于三者的协调互动。具体需要三方面的条件:

一是,完善的市场机制。市场是社会发展的灵敏反应器,是公众需求的晴雨表。健全的市场会向高校提供社会需求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信息,使高校及时调整教育结构、规模和计划,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把多种效率追求相统一。因此,要实现高等教育多方面效率必须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二是,政府规划与调节。市场不是万能的,它能够反映当前信息,却难以预示未来发展;它强调竞争,却对弱势力量不加关注;它显示“热点”,却使人们忽略同样重要的“冷门”。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但也应该指出,政府作用的主要的职责是制定宏观的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三是,高校自我规范,自我发展。高校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性,把培养人作为核心,确定其基本的教育指向。这也就意味着高校要有自主性,能够自主发展,而不是政府或经济的附属部门,应该主动参与市场,回应政府部门的调控。

(本文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辅导员)

参 考 文 献

[1] 史瑞杰. 效率与公平:社会哲学的分析.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49

[2] 唐玉光. 高等教育政策的效率目标. 高等教育研究,1998(4):33

[3] (美)约翰·S.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著,王承绪等译. 高等教育哲学,第3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9

[4] 彭泽平. 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