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办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民办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金是民办高校生存的先决条件,缺钱是目前民办高校最主要的困难,也是一切负面事件的根源。《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强调,民办高校必须严格执行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的费用应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可见学费是民办高校最主要的经费来源,民办高校普遍存在“以学养学”滚动式的办学资金积累形式。

一、民办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民办院校倒闭事件频频发生。2004年,投资方无力承担巨额亏损,江苏培尔学院倒闭。2005年夏,北京京桥大学倒闭。2005年9月,创办已经12年的上海民办东方文化学院正式被上海震旦学院兼并。2005年底,全国最大的教育集团,曾被誉为“中国民办教育第一品牌”、“中国民办教育中的航空母舰”的南洋教育集团的倒闭不啻一声惊雷,让整个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为之震惊。2006年3月,海南三亚卓达旅游职业学院重组,被广东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接管。2006年11月,号称“综合性民办高校”的北京京城学院因资金不足而负债运营,开学仅两个月即宣告“崩盘”。2009年,仅招到8名学生的重庆北软教育集团软件工程学院申请破产。2011年初,烟台建文学院破产,成为山东第一家倒闭的民办院校。导致民办学校倒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民办学校财务危机,引发学校资金链断裂,是主因。资金是民办高校生存的先决条件,缺钱是目前民办高校最主要的困难,也是一切负面事件的根源。民办高校的资金一般由举办者投资,经营运转的日常经费则主要源于学生的学杂费。

img66

(一)民营资本办学营利本质与教育投入公益性本质的矛盾

中国民办高校与国外私立大学有截然不同的投资办学属性,决定了其倒闭与国外捐资办学语境下的倒闭相比,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1.长期公益投资与短期营利之间的矛盾。

对于民办高校倒闭的根本原因,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认为:“投资办学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说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我国今天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遇到的各种困境,几乎都与对投资办学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有关。”民营资本办学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行为,难以在短期内回收资本,加上资金回收的途径单一,即学生交纳的各种费用,这要求投资创办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但是有些投资者对巨大的经费投入缺乏思想准备,一期投入后,无力进行二期、三期投入。例如,一个民办高校倒闭时欠工程公司的建筑款将近1亿元,学校创立人初期投入资金几千万元,每年都亏损上千万。有专家认为,办学是一种带有公益性的行为,而追求营利是民营资本介入教育领域的重要目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而这个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利益的冲撞之下,一些民办高校经营者在利益与道义之间游离。

2.教学的公共投入和资产私有化之间的矛盾。

《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强调,民办高校必须严格执行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的费用应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而在我国个别的民办高校中却存在经费乱用的现象,致使学校的资金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使用价值。出资人抽走资金,将本应用于提高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的学费收入用于增加部分不必要的其他投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管理措施,民办高校中挪用办学经费、非法占用办学经费等损害学校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个别创办者将学费装入自己的囊中,完全无视学校的运行,更有个别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在学校刚刚开办即携款潜逃。我国《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任何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民办高校在其存续期间其校产等资产不得转让或者提供担保,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教育机构的财产,民办高校依法享有管理权、使用权。当前,我国许多民办教育的办学者在校产的使用、管理和所有权等问题上存在不少漏洞,对校产权的认识不清导致随意转移办学经费,甚至把办学赢得的经济收入视为个人私有财产,据为己有。有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混乱,账目设置不规范。有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过于集中,对调动学校内各基层单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致使责、权、利得不到有效的结合,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财务考核和目标实现。

(二)办学经费受生源制约

一些民办高校规模扩张过快,硬件投资过多。然而,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单一,融资投资渠道不畅,资金周转不灵,尤其单纯依赖学费收入,过度依赖生源数量。随着生源的急剧萎缩,民办高校陷入了生存的重重危机。

1.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

我国的民办高校基本不享受国家的财政支持,绝大部分学校依然是依靠学生的学费走以学养学的发展道路。经费积累不足是目前民办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著名学者邬大光先生曾对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经费情况做过一项调查,被调查的38所民办高等学校中,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100%的高校有14所,占90%的高校有9所,占80%的高校有8所,占70%的高校有4所,占60%的高校有1所,占50%的高校有1所,占40%的仅有1所高校。而在被调查的38所高校中,学费收入占总收入80%以上的高校竟有31所,占了被调查学校总数的82%之多。可见学费是民办高校最主要的经费来源,民办高校普遍存在“以学养学”滚动式的办学资金积累形式。

资金困难已经成为阻碍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民办高校举办者、从业者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调研中,接受调研的学校举办者和办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民办学校在其发展中面临的经济困境。任何事业要得到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民办教育的发展同样不例外。再好的教育理念,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后盾都是一种空想,都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拥有充裕的资金做保障,才有改善校舍、引进优秀师资、提高办学质量的可能。只有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教育质量,才能获得相关金融机构、社会以及其他投资群体的信赖,也就才有拓宽资金融资渠道的可能。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我国目前民办高校发展的形式却是大部分学校的启动资金基本就是学生学费,是一种依靠学费、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如果在高等教育体系形成初期,这种以学养学保证学校运行的发展模式还处于可行的地步,那么在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的时候,这种传统的依靠学费运行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了,呈现出诸多弊端。

2.民办高校的生源状况。

以学养学的办学形式,决定了生源成为民办高校赖以生存之本。然而更令民办高校深感危机的是,近年来生源数量直线下滑,民办高校招生状况一片惨淡,已到了生死攸关的分水岭前。据教育部有关调查统计,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

img67

图1 高中(16~18岁)生源变化情况

2011年,以学生的学费作为办学经费主要来源的山东省民办院校,普遍遭遇寒冬。从本科二批开始,许多民办院校的投档情况就不尽如人意,到了专科(高职)二批,更是有众多院校录取未满。青岛的某民办高职院校,1500多个计划只投档200多人,征集志愿也只投档53人。青岛另一民办高职学院2200多个计划投档800余人,征集志愿也只投档200余人。青岛还有一民办本科高校300多个计划投档50余人,征集志愿仅42人……

img68

同样面临生源锐减,为什么感到寒意的是民办?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不再是奢侈的追求,而少数民办高校高收费、低服务、劣质量在人们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痕。我国当前的国情是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广大民众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到孩子教育上。我国当前的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高收费的现象,而这种高额的学费大大超出了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就整个世界范围看,无论经济发达与否,各国都把高等教育视为非义务教育,对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政府不承担财力支持。在我国,民办高校收取的学费普遍比公立学校高,有的甚至是公立学校的2~3倍。学费数额为一两万的学校非常普遍,而学校的这种收费标准,多是学校自行制定的,目的在于争夺生源。生源的多寡影响着学校收费标准的变化,而学校在制定这样的收费标准的时候并没有将普通民众的实际支付能力考虑在内。

3.民办高校办学保本规模点。

民办高校最大特点是没有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办学讲究经济效益,核算办学成本。民办高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在注重社会公益性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力求以最经济的资金消耗获得最佳的投资效果。如果没有了办学的经济效益就失去了继续生存的土壤。办学成本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成本总额与学生人数成正比例增加变动的称之为变动成本,如教职工工资、教学材料费用等;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学生量范围内不受学生数增减变动影响而固定不变的,划作固定成本,如基本建设费、租赁费、办公费、差旅费等。

学杂费总收入(单个学生学费×学生人数)=办学总成本(单个学生变动成本×学生数)+固定成本+利润

设利润为零,则得出民办高校保本招生学生数:

学生人数=固定成本/(每个学生学费-单个学生变动成本)

假设某专业学生学费为7000元/年,每个学生变动成本为2000元/年,办学固定资产500万元,那么每年需要招1000名学生才能保本。

民办高校的保本规模可以绘制成下图:[1]

img69

图2 民办高校招生保本示意图

4.民办高校办学最佳规模点。

民办高校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保本,实现规模效益。从这个角度看,规模意味着财源,但是规模超过一定的度,教学质量一定下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会低下,如同产品积压,资源浪费。所以,关键是要有个度,规模适度。从经济学理论看,当其规模较小时,单位教学成本高,也需要一定的管理成本,利润较低,随着学生规模扩大,单位教学成本下降,集体管理成本上升。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单位教学成本不但不会下降,甚至可能上升,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教学的质量无法保障。

img70

图3 最佳规模点示意图

“所谓民办高校适度规模,是指民办高校调整高等教育的资源,使其办学规模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办学条件,从而获得规模经济的一个过程。”[2]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规模太小,成本大,没有效益,也谈不上质量。规模过大,学生录取标准降低,生源质量下降,生均资源下降,生师比过大,教学条件改善跟不上,管理难度增加,教学质量很难保障。个别学校为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办学规模,在专业结构上往往选择成本较低的文科专业,而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工科专业鲜有涉及。即使涉足了理工科,对相应的教学硬件投入也严重不足,大都租赁或借用企业实习、实验场地,甚至使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从本质上看,民办高等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一味考虑经济效益,而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保持适度的规模、合理的结构,人、财、物资源配备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