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等教育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高等教育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高等教育模式及其效益分析(一)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分类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组织方式所做的简要表述。美国和德国的大学曾对19世纪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高等教育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泛需求可以说是这一阶段最重大的革新。第一种模式为以美国为代表的持续增长型。

三、高等教育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分类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组织方式所做的简要表述。从大到小,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分三个层次来研究教育模式[4]:宏观模式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构建的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战略模式;中观模式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特点构建的办学模式;微观模式是教师根据某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5]。按照李秉德教授的观点,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指导思想:它是建立各个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指导下提出来的。②主题:是教学活动进行的线索,主导着教学模式的形成。③教学程序: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使得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还有几个隐含的因素:①目标:任何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使主题具体化,也是主题或教学活动前进的方向。②策略:不同的教学模式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目标任务。③内容:不同的教学模式有适合自己的课程设计方法。④评价: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其主题、目标、程序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过程中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至于模式中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则因教学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教学模式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按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分类,可分为信息加工模式、个性模式、社会交换模式和行为模式等;如根据与不同学科的联系,可分为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社会学模式、管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等。[6]同样,教学模式的种类也很多,它们当中的许多教学模式对当代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教学模式,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模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瓦根舍因等人的范例教学模式、马塞拉斯和考克斯等人的社会调查教学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加涅的信息加工教学模式、塔巴的归纳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布鲁纳等人的探索发现式教学模式、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约翰逊兄弟的合作教学模式等。

(二)高等教育模式现状及效益分析

1.国外高等教育模式的现状

教育模式一般包括教育的评价制度、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育结构和教育投资模式等。目前而言,当代国外高等教育模式的状况可大致归纳如下:正如很多教育者的结论一样,大学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它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又深深地植根于各自所处的国家环境之中,从历史比较的角度考察高等教育模式可以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共同的高校教育模式即创造、传播知识,尽管大学还有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大学的教育模式在本国环境的重大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反映自己国家和民族特色现实的办学方向。

世界上只有一种共同的学院模式。13世纪时首先创建于法国的欧洲大学,尽管其基本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却仍然是高等教育的普遍模式。巴黎模式以教授作为大学的中心,把自主权崇奉为学术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与占统治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无疑是西方大学取得统治地位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在提供先进的教育、推动研究和科学的发展以及为本国日益复杂的发展任务提供帮助等方面,西方的大学被认为是成功的。美国和德国的大学曾对19世纪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高等教育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泛需求可以说是这一阶段最重大的革新。高等教育应当得到公共资金的慷慨支持,大学应当参与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与此同时院校机构应当享有相当的自主权,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在这一世纪的发展。

一般来说,教育模式是从主要的工业化国家转让到第三世界甚至迁移一些更处于边缘地位的工业化国家,而相反的情况则几乎没有。在第三世界,高等教育的扩充令人瞩目。在规模极小和极为精英化的大学的基础上,第三世界的高等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伊始的一段时间迅速扩充。一些非西方国家也存在类似的趋势。如果不考虑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思想等因素,高等教育的扩充已经成为一个最重要的趋势。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进程,从发展的速度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如表7-3所示)。第一种模式为以美国为代表的持续增长型。第二种模式为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后发式快速增长型。第三种模式为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波段式滞后发展型。第四种模式为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人口大国超常规发展型。

表7-3 1960~1996年部分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整理得出)。

从表7-3统计的相关数字可知,高等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渐走向大众化。原因有多种,其中的一个核心因素是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的日益复杂化,从而需要更多受过高级训练的劳动力。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外高等院校教育模式不仅提供训练,而且为当代的许多角色和职业提供考试和学历证书,因为越来越多的职业把大学学位当作员工录用的先决条件。

国外高等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大概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国外一流大学均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代表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拥有大批一流的实验室和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二是教师素质高,学术大师云集。他们往往是经过严格的筛选。三是研究力量雄厚,科研经费充裕。通过国际的公开竞争获得的研究基金比例很高。四是办学特色明显,办学理念明确。大学教育不断适应教育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五是管理科学规范,杰出校长掌舵。他们均有自己的“大学章程”,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各种规范,具有规范管理和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大学校长不仅是威望很高的科学家,更是具有独特办学思想的教育家,更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六是学生素质高,师生比例较低。学校重视吸收优秀学生,其培养的学生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创新和进步起着带头作用。七是学科水平高,门类较为齐全。八是国际化程度高。大学实行全方位开放式办学,是国际教育、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九是经费投入大,办学设施优良。拥有一流的图书馆、博物中心和丰富的馆藏资料,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2.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

(1)培养模式缺乏弹性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是 20世纪50年代照搬前苏联的。实行文理分家,设置口径很窄的专业,强调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目的是为了完成国家计划的目标和任务,往往不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联系。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下达计划,同时发放统一教材,规定统一课时量,统一出考题,统一评定结果。教育模式及指标体系过于整齐划一,缺乏弹性。应该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了单一的过分强化专业的教育,培养出了很多专家,形成了一套过窄、过专、过深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在我国当时生产力落后、各行各业急需各种专门人才的背景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也确实是高水平的,而且参加工作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知识都有着实效性,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也确实发挥着专家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知识积累和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的综合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社会以知识为中心,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新知识、新信息的迅速增加使大脑这个仓库来不及接受和包含如此巨量的知识和信息。如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已使知识和信息的存贮和获取十分便捷和有效,单纯依靠大脑来记忆和存贮信息的方式已变得十分低效和落后。同时,知识经济社会是能力社会而不是学历社会,一个人只有有能力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会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也将引起人才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知识经济社会所需的不是缺乏个性的标准化人才,而是具有个性的创造型人才和满足消费的双重职能转变。高等教育要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仅凭大学阶段的一次性学习所学到的知识已不能应付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终身教育势在必行。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暴露出了它的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明显缺乏,广泛的适应和创造能力差。吕型伟先生曾用“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三句话概括传统培养模式,是不无道理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落后实践的现象。有些学校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过时的方法,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课程结构不合理,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长期以来只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很少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学科之间交叉和融合的少,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较差。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单一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抑制了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单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上,很少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②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不够。由于高等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使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较低,人文素养不高,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协作精神。

③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由于管理问题,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至使高等教育规模效益无法提高。由于教育的滞后发展,至使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熟练劳动力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速度增快,使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人才与社会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

④能力与市场需求不适应。21世纪中叶,大学将面临国际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人本化,人才竞争白热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竞争。这种大趋势要求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要全面提高,即: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举止,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有正确区分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辨别能力,有更高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高等教育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拥有涉外知识,能面对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整合型人才。这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无疑是强烈的冲击。就目前而言,大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知识结构不能形成交叉整合。高校大学毕业生应以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以专业为主干,以世贸组织所需的各种知识为分支,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有较宽的知识面;既精通专业与管理,又熟悉国际惯例和法规;既具有国际经贸、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一些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如此等等。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人才培养中的弱项。其次,能力结构不能形成多元复合。较强的综合开发创造和实践应用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熟练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的能力,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这些素质的缺少大大制约了社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相融合的。

(2)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不能协调发展

大众化教育是继我国精英教育之后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阶段,它不是否定精英教育,而是以精英教育为核心,以不断增长的教育要求为动力。实践证明,合理的扩大规模实现大众化教育可以获得最佳的边际效益。我们可以引用商品的效用理论对高校的教育效益与质量、数量的关系作一试探性的分析。如果把质量比为价格 P,数量仍然用Q,那么高等教育办学的水准,即可用效益U表示。现证U=q×Q,其中q为质量(quality),采用经济学上的序数效用理论可得边际效用为 mu=du/dQ。为解释这一假设有效,说明如下:物品的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该物品中获得的满足。它的大小并不仅仅依赖于物品本身所具有满足人们欲望的客观属性,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消费者总效用的增量。随着消费者所消费的某种物品的数量增加,该物品消费的边际效用有递减的趋势。一开始边际效用是正的,但当消费数量过多的时候,边际效用不仅下降,而且可能变成负的,即此时再增加消费反而会使消费者的总效用下降。十几年前高校大学生供不应求,在有限的数量条件下,面对社会与学校的高效益必然是高质量的人才需求。而今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多年积累与高校的扩招,社会的消费需求数量在增加,总效用必然在降低,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应考虑如何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即要处理好质量、数量与效用的关系,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提高质量以便提高效益的绝对数。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可以得出表7-4所示的结果。

表7-4 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组及国内名牌大学综合得分表

img34

注:经《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整理得出。

从表7-4中的得分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不能协调发展。在数量问题上,一些人认为现在总量(教师和学生的总量)还不够。在质量问题上主要存在:第一,知识陈旧,无论是传统的专业,还是新兴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更新不够的问题,人类知识增加1倍现在只需3~5年,每10年就有一些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出现,几年内就可以转化成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必然淘汰我们一本教科书的陈旧知识内容。第二,能力缺乏,在目前的主导思想影响和扩招后的实际情况下,学校就像一个圆柱体,在有限的容量下,因为学生数目的增加而被迫承受着巨大的扩张压力。同时由于学生层次水准差距的增大致使圆柱体的两端发展失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少,自己动手的少得可怜。结合实际、应用实际的能力越来越差。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方法论”、“认识论”等等均较差。第三,道德空泛,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对年轻的大学生形成不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在管理上效率较低,管理体制与模式单一,方法灵活性差。学制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尽管多年来,推行学分制,但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学分制,仍是年限制,转学、换系等基本不可以。社会对不同层次的教育成果认可差别较大等等。

3.应试教育模式的转变

应试教育模式的形成有着传统价值取向的思想根源,也有着教育体制,乃至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文化科技体制的客观原因。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与社会需求、个体需求相脱离。长期以来,单纯追求升学率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它违背教学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只抓课本与教材,忽视实践;只抓知识,不重视能力;评价教学质量也只是以升学率与考试成绩为标准。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畸形化,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对学生个体来言,繁重的考试严重束缚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及资源的利用低下。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人们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用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上,比如办重点学校、办快慢班等等,让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都用在这一小部分学生上,从而大面积的普通学校、普通班级的办学条件迟迟得不到改善,影响了一部分教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出现了恶性循环的现象。

(3)教学内容狭隘,教育方法简单。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培养,其他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在知识教育的传授中也只重视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国家教委颁发的课程方案得不到贯彻实施,成为简单地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反映,学生成为被动的被填充知识的容器,自己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潜力得不到挖掘,各种技能得不到锻炼和提高,直接导致学生道德意识薄弱,身体素质不断下降。

因此,从应试教育模式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社会学分析中,我们认为转变应试教育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在传统文化及社会现实影响下,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学生的知识观和成就感、家长对子女成长发展的期望,以及社会的人才观、教育思潮、价值取向等等。应试教育模式把考试当成是教育过程的杠杆,以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尺度。要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主要是端正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认识,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教育观,把教育当成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特别要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总目标,使社会各界、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真正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树立以培养年青一代各方面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克服短视、治标的倾向,深入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由于旧的教育观念与社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相联系,不解决社会论资排辈、学历主义、铁饭碗等传统观念,也就无法扭转落后的教育观念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所以更新教育观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其次,改革考试制度。应试教育与考试制度的弊病和缺陷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转变应试教育模式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考试制度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机制,也是具有社会功能的社会机制。对考试制度的改革既要摆正考试的地位,也要理顺各种考试的关系。考试本身有权威、公平、公认的属性,要使这些属性体现出来就必须确保考试机构的权威地位和考试内容、方法的科学性,所以,对考试机构及其运作纳入统一的监管是考试制度完善的首要环节;而对各种考试的适用范围加以规范是理顺公共考试和教育考试关系的关键。只有做好这两方面工作,考试制度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减少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育考试中,将招生考试、水平考试、评价考试和课程考试分开进行,确立相应的考试指标体系,才能改变考试制度效能不清、使用混乱的局面,真正发挥各种考试的特殊功能。此外,加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建立教育质量、教学水平、学生学能的评价指标体系,扭转由于缺乏评价手段和指标带来的以升学率、及格率评价教育的片面做法。通过改进考试技术、程序和内容,进一步强化考试的鉴别功能、诊断功能和评价功能,使考试制度有效地为学校教育改革服务。

最后,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学研究。应试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副作用,许多是属于社会性的问题,也是传统教育学所忽视的问题。从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决定了学生学习态度、成就动机、职业定向这一方面来说,如果学校能够重视和给予正确的引导,则可以减少学生被动和盲目追求考试分数的倾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地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及传授的社会意识方面来说,教师应克服单纯受考试机制牵制的倾向,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态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从学校这一社会组织的特殊环境对教师、学生的影响来说,领导者应确定正确的管理目标,尽量整合国家的教育目的及教师、学生的个人目标,把奋斗目标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及学校的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转换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意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使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有利于学生智能、个性、品德和社会化的发展。

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南充在素质教育反面做了不少努力,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仍以成绩为标准,对老师的评价仍以升学率为标准。要改变当前的状况需要国家的考试制度和相应的政策改变,需要人们的观念的转变,需要南充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长期的共同努力。

4.发展政策及措施

一要转换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把教学的重点由教转向学,由教师转向学生,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来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主导者、教导者的角色向辅导者、咨询者的角色转换,改变整齐划一、呆板僵化的教学方式,建立灵活多样,富有个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选择,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放宽在教学中对教师的种种限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和个性;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要创新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迅速转变目前单纯以专才培养为主的教育模式,建立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重视通才教育;要建立科学技术教育与管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重视管理教育;要建立一次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重视终身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模式的这一转换,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现有高等院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拓宽专业范围和口径,建立跨学科专业,大力发展综合性大学,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实行学分制,增加选修科目,允许和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系甚至跨学校选课。重视管理教学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重视终身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重新界定高等教育的职能,把成人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使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和教育内容。鼓励和督促企业自办职业技术培训,在西方国家的企业中,企业培训已成为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在我国还很落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把社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要创新高等教育发展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市场化。高等教育管理的市场化,一是教育行政管理必须市场化,必须规范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精简机构人员,减少对高校的行政干预,将管理重点放在宏观规划、立法建设和环境创造上,高校行政管理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管理。二是高校教育管理必须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中心,实行开放式管理。高校应该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各种限制,认真研究学生的需求,通过不断的课程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满足学生的多种多样的个性化需要。高校应实行开放式办学,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要加速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的转换,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投资模式。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化,要求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手段现代化,传统的国家单一投资主体的投资模式已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社会、企业、个人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模式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模式,一是要转变对高等教育产品性质的认识,高等教育产品不仅是公共产品,同时也是社团产品和私人产品,因为企业和私人都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收益。因此,高等教育应该实行缴费制,实行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二是国家应放宽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限制,采取优惠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其他投资者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三是允许和鼓励对现有高等院校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董事会制度,鼓励现有高等院校同企业和个人的联系,广泛吸收社会投资,这样既可以增加教育经费的来源,扩大办学规模,又可以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需要。此外,还可以通过股份制和董事会制度促进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强化教育经费的预算约束,减少教育经费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

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等三所高等院校在教育模式上同样存在着上面的不足,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学生能力方面存在着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在追求数量的时候没有注重同时提高质量。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须逐步调整其教学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学历人才,特别是符合南充本地区发展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