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被称为高等教育的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不同办学形式、学校类型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高等教育的地域结构是指高等学校的数量和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为地区结构。

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

一、高等教育结构及相关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这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本章主要探讨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

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关系密切、事关高等教育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它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一)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被称为高等教育的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所决定,反映了社会分工的纵断面。

(二)形式结构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不同办学形式、学校类型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授课方式,可分为全日制大学、电视大学、夜大学、业余大学、函授大学和自学考试等;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方式,可分为国家办高校、地方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根据授课时间,可分为全日制高校、半日制高校和业余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主要是由国民经济的消费和分配结构以及国家经济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科技发展及其作用状况的制约。优化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提高高等教育效益、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根本途径。

(三)科类结构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横断面。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在我国主要是由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管理、文科、军事13大类组成,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横向结构,它规定着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品种和规格,是高等教育全局性的基础工作,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四)地域结构

高等教育的地域结构是指高等学校的数量和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为地区结构。高等教育的地域结构主要受三方面的制约:①国民经济的地区布局结构,表现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高校比较集中,高等教育发展比较迅速;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高等教育作用的认识以及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③高等教育在各地区布局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发展状况。

(五)管理体制结构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管理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管理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法规制度等的构成状态及作用方式。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主要受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体形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制约。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的合理与否往往反映着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是否协调一致,与政治经济不协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最终必须做出变革,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

二、国外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

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因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及生产力水平、文化基础和历史状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形态。

(一)国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200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修订的分类表把美国的高等学校分为几下几种:(1)副学士级(也称协士):这是美国最低一级高等教育。学生在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完成约两年的学习计划或在四年制大学完成前两年学习任务即可获得副学士学位。(2)学士级:学士级为第二级高等教育,学生按规定完成四年但不超过六年的中学后教育即可获得学士学位。(3)研究生教育:这是第三级教育,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1]从这个分类表中可知,在美国博士级研究型大学居于最高层次,但其数量有限。数量最多的是低层次的副学士级学院(相当于中国的高职高专);而处于这二者之间的是硕士级与学士级学院及大学,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此类学校规模较大,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有特殊意义:全国的学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主要来自这两个中间层次的高校,同时它们还为研究型大学提供优秀而稳定的博士生源。

在日本,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第一级由短期大学、大学专科和高等专门学校(专门课程)组成,第二级由大学本科(学部)组成,第三级由大学进修科和研究生院组成,日本的高等教育结构深受美国的影响,印度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也与此类似。

法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较为特殊。两年制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为第一级,大学第一、二阶段和大学学校教育为第二级。其中,大学第一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学制两年,经考试合格,可授予大学普通学习文凭;大学第二阶段为专业化学习阶段,学制两年,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结束成绩合格者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其第三级为可以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和某些专门教育。

俄罗斯把中等专业教育的最后阶段称为第一级,修业年限为4~6年的本科教育为第二级;研究生教育为第三级,包括副博士生(即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

德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三个部分是: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为第一级,授予专家文凭的本科教育为第二级,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教育为第三级。

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1)第二级教育(主要指大学本科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其毕业生人数一般占总数的50%以上;(2)第一级高等教育规模超过第三级高等教育规模;(3)各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表现出明显差异,俄罗斯、日本的第三级高等教育规模最小,美国、法国、英国的第三级高等教育规模最大,德国居中。

(二)国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

各国关于高等教育科类划分各不同。

在美国,经1976年修改后并沿用至今的《高等教育教学计划分类》一书将高校授予的各级学位分为24个科类,概括成大科类便有文科、理科、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工科、农科、艺术、教育等9类。日本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由11个部分组成,它们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商船、家政、教育、艺术、其他。法国大学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可以分为法律、经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医药科学、工程科学、农业科学等7个科类。前五类教育在综合性大学进行,后两类主要由大学校实施。俄罗斯高等本科教育可分为文理(综合大学科类)、工程、农林、卫生与体育、法律与经济、师范—艺术、艺术7个科类。印度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由人文科学、教育、美术、法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医学、农艺学9个科类组成。

根据我国学者对国外第二级高等教育各科类毕业生分人文、社会科学等七个科类进行分析所得到结果,各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特点主要有:(1)各国的科类结构差异很大,不同国家的某些科类毕业生占毕业生的总数的百分比有时可以相差七八倍(如德国和印度的教育学科),也就是说,不存在某种各国一致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模式。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各国产业结构的不一致及发展水平的不平衡;(2)多数国家占前两位的是社会科学、工科和教育等科类,农科和医科处于倒数第一、第二位的位置。

各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第二级高等教育中,人文科学类多数趋于减少,其他科类变化不大或无明显的共同趋势。在第三级高等教育中,社会科学科类多数趋于增大,其他科类无明显的共同趋势。

(三)国外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1.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结构

按照办学主体的不同,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主要可以分为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两部分。根据公、私立高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的比重,可以将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结构概括为私立主导型、双轨型、公立主导型三种类型。

私立主导型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的特征是: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私立高校所占比重高,两项指标(私立高校数及其在校学生数)均高达70%左右,高等教育经费以私人投资为主,公立高等教育所占比重较低。日本、印度、巴西、韩国、菲律宾等国属于这种类型。

双轨型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私立、公立高校所占比重比较接近,其经费来源没有多大区别,两项指标基本一致,各占50%左右。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大多数是福利国家或地区,如比利时、荷兰和我国的香港地区。

公立主导型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在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公立高等学校占绝对优势,其两项指标都占70%以上,私立高校所占比重较小。美国、法国、瑞典、英国、德国都属于这种形式。

上述三种模式在吸收私人资金,调动私人的办学积极性;保证公、私立高等教育的平等和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民主化;以及保证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有效控制等方面,均各有利弊。只有克服每一种模式的弊端,并扬其所长,才能建立起优化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

2.高等学校的授学形式结构

高等学校的授学形式多种多样,面授教学形式以全日制的高等教育为主,在此之外尚有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等机构,通过函授、广播电视教学、自学、网络教育等非面授为主的方式开展非正规高等教育。

俄罗斯的非正规高等教育以函授业余高等教育为主,学制比全日制高校多一年。目前,非正规高等教育学生占全俄大学生总数的1/3左右。

美国的非正规高等教育呈多样化的态势。为使美国公民享受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美国大力发展函授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和电子教育等。不仅有全日制的学习计划,也有部分时间制的夜校及校外学位计划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电视高等教育颇具特色,而且非常发达。目前,全美已有一千多所正规大学和学院将电视台开设的高等教育电视课程作为本校的部分教学内容,部分正规学院联合开设大学学历电视课程,为公民提供高等教育。

德国的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包括职业学院和函授大学。这些机构的规模不大,其收受的学生总数不到全日制高校学生总数的4%。

日本的非正规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函授方式进行。日本的广播电视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战后因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剧减,非正规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目前,不包括广播大学学生,日本函授高等教育的学生数占日本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总数的5%左右。

非正规高等教育不仅办学形式多样,而且包含范围极广,是一个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自身特点和条件所限,它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难以开设多种课程和专业,学生的质量不稳定。因此,这种授受形式的高等教育不具备与全日制高等教育完全相同的水平。

(四)国外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美国大学的能级结构反映了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特点。美国的大学规模宏大,巨型大学居世界之冠,同时也有世界上班级规模、学科门类最少的高校;美国拥有世界上质量最好的大学,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差的大学。美国的3000多所高校大致可分为四个能级:(1)两年制的初级学院、社区学院;(2)四年制的文理学院与法、医等专门学院;(3)一般性的综合大学;(4)能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性大学。

英国大学的能级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古典名牌大学,如牛津和剑桥;新名牌大学,如伦敦大学;现代大学,即二战后创办的大学;多科技术学院以及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高等教育学院等。

法国将全国分为2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都分设下述四类高校:综合大学;大学校(其培养目标为高级工程师、农艺师等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目前此类学校有300多所);短期技术学院和技术员班,以及实施有限的、系统的高等教育的公共科学文化机构。

德国高校的能级结构以综合大学和物质大学为核心。具体分为综合大学(包括古典大学、专门学科大学、新建综合大学,这类大学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术型的高级科研人才);师范大学;神学院;艺术和音乐大学;高级专门学校和综合高等学校。

日本高等学校的能级结构分为四类:学部大学(即四年制大学,包括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和单科大学,它是日本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主体);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专科课程)。

国外高等学校能级结构的多样与完善程度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社会既需要一般的初级职业技术人才,也需要经过正规教育、知识面广的中级专门人才,同时更需要一批代表国家未来科技水准的高、精、尖人才。而各类人才的数量(即结构比例)最终取决于社会各部门的实际需要量、对人才的接收能力和各种能级高等学校的培养能力。[2]

三、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与改革

(一)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也可根据所授学位的不同来划分高等教育的层次,如美国高等教育可分为六个层次:授予准学士学位的初级学院教育、授予学士学位的四年制学院教育、分别授予硕士学位、研究生中间学位(Intermediate Graduate Degree)和授予博士学位的三种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后研究。合理的层次结构应是与各行业、部门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

(二)科类和专业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有三大特点:一是高校科类结构一直处于不断调整和变革之中,其中财经、政法科类变化最大、发展最快,专业布点数和在校生比重持续上升;农、林、基础性文科和理科等在校生比重有所下降。二是新增了不少新专业,包括应用文科、应用理科以及一些新兴学科。三是专科程度的科类发展迅速,在部分本科院校,专科程度的科类专业数基本上与本专业持平。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与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的新要求,同时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还不够完善,亟待改进和调整。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科类和专业结构调整开始反映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其结构调整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文学、工学、医学和法学在校生比例上升,一些与高新技术发展有关的专业,如信息、生物等专业在校生急剧增长;二是经济类专科层次在校生比例大幅下降,但本科层次比例反而上升,反映了经济管理人才结构的提升;三是工科类本科层次比例有所下降,专科层次比例上升,这有利于工科人才向中小企业和生产一线流动。总体而言,高等教育的科类和专业结构正在向积极方向调整。

(三)形式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全日制普通高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专业学院或大学、短期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二是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自修大学(自学考试)、职工大学、农民大学、教育和中学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以及实施非学历教育的老年大学等等;三是民办或私立大学。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创举。自学考试以其“开放、灵活、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和严格的质量管理,将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有机结合,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选拔大批专门人才,赢得了全社会的普遍欢迎。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的影响已波及海外,并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高等教育形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规模太小,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整个形式结构来看,各种教育形式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和相互协作。普通高校内部的办学形式比较单一,全日制面授的住读生比例过高,电大生、夜大生的比率偏低。成人高等教育中,学历教育比重过大,对各种岗位专业培训不够重视。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还未给予足够重视,法律保障和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制度、措施等还不够完善,使民办高校处境艰难,发展缓慢。

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应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1)巩固和完善各种办学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2)成人高等教育以岗位培训为主,以业余学习为辅;(3)加强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之间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广播电视教育的作用;(4)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力量的办学,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分布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在历史、经济、文化、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高等学校的分布呈梯层结构。2009年6月,教育部公布(不包括军事院校)北京拥有高等院校118所,上海拥有高等院校96所,西安拥有高等院校86所,广州拥有高等院校84所。而一些边远地区和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区,高校数量不足30所。

二是高等学校大都集中在大城市。据统计,我国大陆20个省市自治区省会(首府)和重庆市区30个城市的高校总数已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2%以上。

三是师范类、医药类高校的地区分布比较合理,每个省的行政地区(或市)一般都有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每个省的医药院校基本上是分散在若干城市中。

我国高校的这种分布结构有利于促进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提高办学效益。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容易导致经济和科技文教发展的两极分化,不利于扶持和加速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从而发挥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各地“大学城”的出现。大学城是一种以大学为主体,企业为主要投资者,政府起支持、指导、协调作用,采取市场化运作、生产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现已形成的比较有影响的模式有:浙江模式、上海模式、北京和河北廊坊模式以及深圳、珠海模式等。“大学城”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有利于调动中心城市的办学积极性,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这种模式的发展,将带来高等学校地域分布上的又一次集中。

四、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调整策略

(一)层次结构调整:创建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创建少数一流的大学,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为此,在上个世纪,我国提出在21世纪建设100余所国际知名、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有可能进入世界大学体系的前100名,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其他若干所名牌大学有可能进入世界大学体系的前200名,成为知名大学。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求国家继续对若干所大学实施资金的非常规投入。众所周知的“985工程”即为此而设立的。

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同时,还应注意到作为制造业的大国,我国的高等教育应积极配合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必须提出的是,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专科学校想升本科,本科学校想上硕士点,有硕士点的学校想上博士点,单科学校想办成多科学校,多科学校想办成综合大学,大学都想往研究型大学的行列挤的现象。所有这些行动,最终将会导致高校办学失去特色并失去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求每所学校都必须正确定位。对于当前大力发展的高职高专教育,要加强应用性、技术性、职业性,培养切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把高职高专办成真正的“新高职”而且不是本科压缩型的“老大专”。[3]

(二)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当前,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偏高,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相对偏低。为此,我国必须进行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改革。在努力使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学科专业面拓宽的调整。具体说来,要根据学科的发展走势和社会的需要调整合并原有学科专业;创办交叉综合学科专业;跨学科整合已有的优势资源,形成新的学科专业,以使高等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

在高等教育投资结构方面,我国应从自身国情出发,在坚持财政拨款为主的前提下,实行多种所有制开拓合作办学的体制和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分担培养成本的制度,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高校并存的局面。要拓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以弥补政府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多样化的经费来源具体表现为:按成本分担机制收取学费或提高学费水平;向学生收取全成本的生活服务费;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学费解决经费来源;鼓励部分大学和教师从事企业性活动,从相应活动中获得经费;吸引企业界向学校捐赠或在高等学校设立基金或奖学金等。

(四)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我国高校地区结构调整目标主要是:既有为全国服务的大学,又有为地区服务的大学,但更多的高等学校应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教育发展薄弱,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存在着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地区结构调整的内容应在加强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加强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对西部地区院校的支援,使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同“西部大开发”的大战略需求相适应;在发展策略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调整宜采用“效率优先,兼顾均衡”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努力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差距。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等形式,促使大众型高等教育向农村、落后地区和边远地区延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