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化龙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关于高等教育,《决定》又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马化龙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而要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就必须重视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当今大力构建和谐社会时期,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和谐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把渴求知识、人才的希望都寄托在高等教育上,希望高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高等教育,《决定》又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提了出来。

创新活动是指与重复性活动相对的一种高级开拓性的实践活动,具体说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突破传统的行为方式和规范,按照新的方式和规范去变革事物,特别是变革以前尚未接触或认识的事物,创造具有新质的客观事物的活动。创新性的智力活动将逐渐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融合在一起,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一种文化,所以,创新文化的培养对于我们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应明确的是创新文化不仅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出,也包括对于自我具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所以,创新文化的建设,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兼顾个别能力超常的学生。

二、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一)激发大学生创新欲望,挖掘大学生创新潜能

潜能是人类从祖先身上遗传下来的身体的、物质的、精神的、潜在的能力。现在,心理学发现,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自我实现,也就是实现自己的创新潜能。一个人创新潜能的实现,以其独特的个性发挥为必要条件:一个人个性发挥得越充分,他的创造潜能也越能得到实现;他的个性越是被束缚,创新潜能就越难于实现。一个人个性发挥和实现程度,取决于他所得自由的程度。一个人只有拥有被认识了的必然性指引下的自由,才是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自我。若丧失自由,听任别人摆布,按照别人的意志去行动,那么他所创造的便是别人替自己选择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自我。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就是要在活力基本同一方向的情况下,使每个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应试教育和一般性素质教育不能达到的。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是积累知识和储备能量的大好时机,要让他们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根据他们的个性爱好及专长努力去发现新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会去突破现成结论,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使他们摆脱旧思想的羁绊和束缚,以有利于创新潜能的发掘。摆脱旧思想的羁绊和束缚,在思考、观察认识事物中就会发现问题,它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创新的重大推动力。当人们患了疾病,才有神农尝百草而出现相传至今的中草药和医药学;当人们发现了刻竹简记事行文的缺点,才出现了划时代的创新成果,即纸与活字印刷;当人们发现了摩擦力的负面效应,才有了磁悬浮列车。可见,创新与发现问题是一个创新过程的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愿望一旦化为驱使人为行动的力量,就成为一种巨大动力,激励人们不断克服困难,增强信心,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地奋斗。大学生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在事业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首先就要把美好的愿望同自身学习的专业及以后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愿望、动机越具体,越能成为其实践动力,从而也就越能转化为现实。

(二)坚持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思想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着手,使大学生在其意识上、能力上、人格上符合创新的要求,即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入手。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通过人与自然界、与社会、与自身的关系体现出来,人在与这三者的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主体性是人类发展的源泉,是人类创新活动最根本的动力。主体性的主要内容包括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题人格。主体性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了“为我性”、“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特点。主体意识是指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来讲,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和个人发展应负的责任,以及对自身地位、能力及作用的正确认识。主体能力是指为承担自身所负的责任应必备的知识能力水平;主体人格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行为特征。作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其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其强大的思想动力;在主体能力上对所学学科基础知识及能力扎实、灵活地掌握,以及对学科前沿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在主体人格上则是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征,一般是不满足已有结论,不相信唯一的正确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同时,具有坚强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一切必须是在创新教育有意识的培养下才能取得。因为自发产生的主体性具有普遍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主体性的培养过程。而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必须是对全体学生的培养,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培养,是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这就要求高校要坚持民主的、大众化的办学指导思想。

(三)建立丰富的创新思维方式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后,就要给他们创新所必需的思维方式。目前,许多专业的课程重点主要集中在本专业的课程上,相当多专业的大学生很少或者几乎不知道方法论的基本知识,使得其思维缺乏科学性,显然这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实行课程改革,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设计课程。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创新思维方式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结合所讲授的课程给学生传授思维方式的知识,同时,学校应开设专题讲座、选修课、大学生课外学术研究等,系统介绍和培养创新思维方式的知识。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使学生至少应具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校期间,大学生应充分利用一切实践机会进行创新锻炼,在实践中培养、丰富和发展创新能力。在校期间的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在教学办学过程中要坚持开放性办学的思想。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树立开放式的办学思想,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一方面参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机构,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还要使社会各界更有效地利用大学能够提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扩大国际间和校际间的交往与合作,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使高校的目光始终放在世界科技的前沿,使创新教育不断注入新思想和新内容。

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须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不断涌现的时代,必将是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时代。”由于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创新人才成为竞争合作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国际间、企业间争夺的最重要资源。大学生一毕业就将步入社会,他们在学校中创新能力锻炼和培养得如何,直接影响到进入社会后能否成为勇于创新的人才,进而转化为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创新精神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与长远需求,更是民族兴旺发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召唤。让我们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从教育改革入手,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入手,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而努力。

(本文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团委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