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于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广大科技教育者的重大责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创新和创新人才,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创新的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乔春华

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可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于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广大科技教育者的重大责任。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它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显著特点。科技活动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所以,利用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切入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活动。科技活动要以体现探究为中心,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要体现科学教学的创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为学生搭建一个个施展才干、创新实践的舞台。

一、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

教师由重视应试教育转为重视素质教育,要具有正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观念,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创新和创新人才。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超越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创新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现式创新,即经过探索和研究从而认识以前客观存在,但未被前人或他人认识的趋势、规律、本质或重要事实等,这种创新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另一种是发明式创新,即创造出以前不曾存在,并经实践验证可以应用的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或新方法等,这种发明式创新属于改革世界的范畴。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为了创造新的世界。创新最本质的特征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有“冠军”,没有“亚军”。它追求的是“新异”、“独特”、“最佳”、“强势”,并必须有益于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具有这种发现式创新或发明式创新能力的人就是创新人才,他们是人类社会中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这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仅属于少数人物的“专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都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创新和创新人才,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创新的平台。

二、优化知识 激发兴趣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小学科技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突破课本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密切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社会十分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因此利用科技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利用第二课堂、课外读物和影视文化、利用社会教育设施、优化学校环境等培养儿童创造力,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相融合,知识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扩大学生知识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还培养了儿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探索创造精神。

三、探索求异 鼓励创造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特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具有求异性、独特性、主动积极性等特点。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源泉,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活动中作为探索未知的实践活动,必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广泛联想、大胆想象、灵活独特地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和由之激发的浓厚兴趣又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产生强烈的创造意识,推动创造思维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科技活动的学习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点滴富有创造性的言行,要及时进行鼓励、引导、赞扬,对于学生的好奇心要尽量满足和保护,形成人人讲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创新氛围,变“要我创”为“我要创”,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具体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有效的措施:(一)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意识,明确活动目的,提高对活动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二)成立活动小组,选举活动小组长,由组长安排好各成员的工作。(三)指导学生选择好课题、项目,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研究手段,如独立开展、集体合作等。(四)指导学生精心设计研究方法,合理利用文献资料,善于观察和记录实验的过程、结果和现象,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最后要注意指导学生撰写出实验报告和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等。通过这些有步骤的实施科技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学科技探索活动,如“我是小发明家”、“比尝试、比才艺”、“展开科学想象的翅膀”等活动,让学生参与新的科技领域的探索,展开千姿百态的科学幻想,画色彩鲜艳的幻想画,以及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制作、小试验等,尽可能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去动脑筋、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识,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从这种意义上说,营造科技学习气氛,可以提高儿童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激发儿童的创造设想,同时也可以锻炼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时儿童的思维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其创造潜能也因此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

四、塑造人格 历练品行

情感是创造的动机,是创造活动的源泉,而创造是一种顽强、细致并富有灵感的劳动,要求创造者有坚强的意志。一般创造力强的人都具有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学表明,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批判性,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这个时期,青少年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他们愿意独立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乐于去尝试新的方法。我们应珍惜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有主见、有耐心、有毅力。许多科学家都强调要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性格特征。在如今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引导学生注重分数,要鼓励学生探新、创造,因为素质往往比智力更重要,它才是学生是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应不断给学生一定难度的活动任务,明确目标,严格要求,积极引导,让学生的意志在为实现目标、完成任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磨练。

例如很多学生喜欢在假期放风筝,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只会买风筝玩,要会观察为什么不同形状的风筝都飞上天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能飞上天空的原理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根据原理自己制作一个风筝,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光荣感。同时,我们应关爱创造型的学生,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儿童的摇篮,创造型的学生就该受到鼓励。应当看到,在那些顽皮、淘气、甚至越规的行动中,很可能包含儿童的创造力的幼芽,作为教师应善意引导、扬长避短,不要动辄指责。例如爱迪生、爱因斯坦小时候就是因为“顽皮”、“捣蛋”被赶出学校,但他们最终却成了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

科学是一把钥匙,创造力也是一把钥匙,我们不但要教人如何制造这把钥匙,还要教人用这把钥匙打开人类文明进步之门。只有探索才能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只有创造才能为世界带来新的幸福。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的科技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关注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的一系列科技活动的实践过程中,着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使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得以逐渐形成,创新活动才得以完成,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科技活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能更好地与现代教育素质相融合,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M],海潮出版社,2003.

[2]秦永芳.创新的秘密[M],济南出版社,2001.

[3]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唐晓杰等译.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新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金马.青少年创新素养的自我培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6]郑金州.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