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的特征,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的特征,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时间:2022-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想成为人生的主人,就应该尽早思考人生,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实质上是追求最佳职业的过程。一般来说,组织是变动的,组织的职位是动态的,因此组织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当是动态的。为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状况有正确的了解,要由组织、员工个人、上级管理者、家庭成员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职业生涯进行全面的评价。

第六章 策划篇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在人的一生中,职业不但是获取报酬、维持生存的手段,而且是发展自我,实现人生抱负,为社会做贡献的平台。要想成为人生的主人,就应该尽早思考人生,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特征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具备以下特性:

可行性:规划要有事实依据,并非是美好的幻想或不着边际的梦想,否则将会贻误生涯良机。

适时性:规划是预测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因此各项主要活动何时实施、何时完成,都应有时间和时序上的妥善安排,以作为检查行动的依据。

适应性: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涉及多种可变因素,因此规划应有弹性,以增加其适应性。

持续性: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应能连贯衔接。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根据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长处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生涯规划实质上是追求最佳职业的过程。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种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在此之前作出设想和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利益整合原则。利益整合是指对员工利益与组织利益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牺牲员工的利益,而是处理好员工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的关系,寻找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结合点。每个个体都是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学习发展的,因此,个体必须认可组织的目的和价值观,并把个人的价值观、知识和努力集中于组织的需要和机会上。

2.公平、公开原则。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企业在提供有关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教育培训机会、任职机会时,都应当公开其条件标准,保持高度的透明度。这是组织成员的人格受到尊重的体现,也是维护管理人员整体积极性的保证。

3.协作进行原则。协作进行原则,即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活动,都要由组织与员工双方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共同参与完成。

4.动态目标原则。一般来说,组织是变动的,组织的职位是动态的,因此组织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当是动态的。在“未来职位”的供给方面,组织除了要用自身的良好成长加以保证外,还要注重员工在成长中所能开拓和创造的岗位

5.时间梯度原则。由于人生具有发展阶段和职业生涯周期发展的任务,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内容就必须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并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内完成。每一时间阶段又有“起点”和“终点”,即“开始执行”和“完成目标”两个坐标。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会使职业生涯规划陷于空谈和失败。

6.发展创新原则。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工作,并不是指制定一套规章程序,让员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完成,而是要让员工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创造组织效益的目的。还应当看到,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不仅仅是职务上的提升,还包括工作内容的转换或增加、责任范围的扩大、创造性的增强等内在质量的变化。

7.全程推动原则。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环节上,对员工进行全过程的观察、规划、实施和调整,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活动的持续性,使其效果得到保证。

8.全面评价原则。为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状况有正确的了解,要由组织、员工个人、上级管理者、家庭成员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职业生涯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评价中,要特别注意下级对上级的评价。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2004年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结果表明:

1.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2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

2.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

3.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兼顾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但事实是仅有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这两个因素。

所以,一方面是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员工的高流动率带给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的犹疑;另外,依据职业发展理论,选择一份符合自己天赋与兴趣的职业,不仅能带来人生的快乐,而且能让个人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但上述调查结果所揭示的与此明显悖逆,这些都敦促我们深入思考:造成这种现状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我们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做些什么?

本次调查从2004年6月28日开始,到2004年7月7日结束,共收集答卷2987份,其中有效卷2627份。虽然调查没有指定样本群体,但从参与人数与人员背景结构分析,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

图6-1 参与调查人群的分类

(二)参与调查人群分析

从参测人群的学历结构看,包括了在校非应届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应届毕业生及毕业超过一年等典型人群。通过人群间的分值差异性,可以有效地分析他们的职业规划情况。

参加本次调查的人群中,男性占65%,女性占35%,考虑目前男女大学生比例接近1:1,这个比例与第十三次CNNIC调查结果男性网民61%,女性网民39%基本吻合。

图6-2 参与调查人群的性别比例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分析

(1)满意度整体分析

图6-3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分析

从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参与调查者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各项满意度最高没有超过3.6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单项分最低,说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其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和“求职方法和技巧”的满意度最低,对“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个性”满意度最高,这说明学生对外界的不满大于对自己认知的不满,这可能是因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学生更容易将工作不合适、职业发展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外部。

从图表分析,排在前三位的因素是:“对自己的个性状况的了解”、“对自己优劣势的把握”及“对自己期望职业的理解”,这三点均属于个人对自身的了解,它们处在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说明大学生对“自我的把握”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清楚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的具体内容”排在第六位,这是属于信息了解的因素,说明大学生对工作信息比较缺乏了解。排在第四、第五、第七位的“清楚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自己的职业抉择的满意度”和“自己的求职方法和技巧”,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属于具体方法与技巧的方面,说明大学生对具体的生涯规划方法掌握的不多。

可以比较出,相对于排在前三位的因素,“自己的求职方法和技巧”和“清楚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的具体内容”是指向外部世界的两个因素,因此大学生在了解外部工作信息和具体应对技巧方面更为欠缺。了解自己的满意度高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满意度,说明参与调查者在结合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方面是有欠缺的,这也是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满意度较低的一个主要因素。

以上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在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不高的基础上,对自己内部的了解相对更好,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探索需要利用较少的外部资源,比较容易一些,同时也可能是大学生对自我了解更重视。大学生对外部工作的信息、具体应对技巧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相对于内部信息欠缺得较多,可能是因为了解外部世界、学习具体方法需要利用较多的外部资源,比较难,比如相关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是否有足够多的专业机构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是否有良好的能力(沟通的、经济的)能够获得专业帮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大学生对了解外部信息和具体方法比较不重视。如果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社会问题,就需要就业中心、专业机构的共同努力。通过上面的探索,就业中心和专业机构可以从增加沟通和信息渠道来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导入及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2)性别差异性分析

图6-4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女性、男性满意度情况

由上表可见,男性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层面的满意度均优于女性。这些可能性产生的原因如下:

现实中女性的职业规划确实不如男性。如果是这个原因,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从小到大接受同等的学校教育的情况下,为什么女性的职业规划会从各个方面低于男性?

女性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期望过高,从而导致满意度相对较低。根据个人判断,比如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从小男性、女性不同的期望等,这种可能性比第一种小,但并不排除。

无论哪种原因,均表明职业生涯中的女性更需要引导,这应该引起社会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人员的普遍关注。

2.就业中心的满意度分析

(1)就业中心满意度整体分析

就平均水平来看,受调查者对就业中心的满意度呈现普遍较低的水平。

上表所列出项目中,表示满意的比例不超过20%,对就业中心整体服务表示满意的仅占8.8%,相当多的调查者(大约30%)表明就业中心没有提供所涉及的服务。数据表明,就业中心的服务项目和方式尚待进一步提升。

从列表可以看出,参与调查者对就业中心的服务及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的水平表示了不满意的倾向。因此就业中心更需要关注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

图6-5 就业中心服务的满意度调查

在上表列出的所有项目中,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调查者不到总数的15%,而选择“一般”的调查者占总调查人数的30%,而另有30%的学生根本不了解就业中心的情况,也不了解就业中心的服务。这说明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招生、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工作,对于学生的职业辅导、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因此许多学生对就业中心及提供的服务不了解或者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2)性别差异性分析

图6-6 男女生对比分析

从男女生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女生对就业中心服务的满意度较男生低,相反对于就业中心提供的培训及咨询服务,女生的满意度均比男生高。这表明,职业咨询、培训或其他的辅导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女性的满意度。

3.职业生涯规划市场的意向性调查结果分析

(1)职业规划市场的成熟程度

图6-7 是否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曾经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群体仅占到5.20%,这说明学校就业中心尚没有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或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其次,社会层面也缺少相应的服务机构或组织。

(2)学生对专业机构/就业中心的认同程度

图6-8 是否接受过专业机构的职业发展服务

从统计结果分析,目前对专业机构的认可程度不是很高,仅有一半的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专业机构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这充分说明职业生涯规划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专业机构有待用户的进一步检验。相反,调查者中有82%的表示愿意接受就业中心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这说明学生对就业中心的忠诚度较高,比较信任就业中心的服务。同时也说明在未来的职业指导中,就业中心肩负的责任非常之重。

(3)专业方向与就业意向的相关性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人群不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相一致的工作,这充分反映了目前高考选择志愿的盲目性。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放弃自己的专业需要承担非常大的机会成本。同时也会带来心理、家庭等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融合需要专业职业发展人员系统的服务。

(4)职业困惑问题的解决渠道

面临职业困惑或职业选择时,解决的渠道分析如下:

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面临职业困惑时,最主要的解决途径是自己思考解决,其次是父母和同学。面对未来的发展,超过80%的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或非常重要。面对职业困惑,70%以上的人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但在实际生活中选择专业机构对自己进行指导的学生仅占1成,这表明咨询机构的社会接受程度还比较低。

(5)对职业规划的预期投入倾向

调查者对于职业规划服务的价格,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倾向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有45%的人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投资为零。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投资超过500元(一双鞋子的价格)的人仅占总人数的15%。

但从调查者的意愿来看,大多数人已经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投资也有明显的倾向性,但大部人接受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价格在500元左右,高于1000元的价格已明显超出了心理承受水平。

(四)小结

从此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接受,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生涯规划也趋于理性。但国内的商业机构、高校职业指导体系能够提供的服务还非常有限,难以满足要求。学校就业中心的服务存在较大的可提升空间。

第二节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目标确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竞争也愈加激烈。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成了现代大学生最为时髦的话题。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涵

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界定是这样的: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和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简而言之,就是在“量己力,衡外情”的情况下设计出对个人来说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专家从职业的角度,将其分为五种就业类型:一是技术与功能型;二是管理型;三是创造型;四是自主与独立型;五是安全型。对于这几种职业类型,在我们所采访的113位大一学生中,选择技术与功能型的约占11.5%,管理型的约占27.4%,创造型的约占12.5%,自主与独立型的约占33.6%,安全型的约占15%。从中还了解到,同学所参加的社团活动,所从事的部门,一部分是自己所感兴趣的,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并没多大的联系;一部分是想从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希望对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也有一小部分很少参加活动,只是不断地加强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

专家还指出,要想在日后的职业竞争中站住脚,除了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大学期间,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职业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①引导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对自己的价值重新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②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③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⑤引导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⑥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目标的确立

职业规划有两个重要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找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人职匹配,适合自己。每个工作都有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分析、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求职之前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可以通过可靠的量表工具的测量,评估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就是根据测评结果的各项指标,以及自身的学历、经历、能力,了解一个人的内在、外在优势,并且把这些优势整合在一起,作为职场上打拼的核心竞争力。然后,由咨询师根据南北市场的千千万万个职位,进行分析,找到一个人职匹配点,亦即职位切入点。第二个目的是为了通过规划求得职业发展,制定出今后各个阶段的发展平台,并且拿出攻占各个平台的计划和措施,然后由咨询师对切入点所在的市场状况、行业前景、职位要求、入行条件、培训考证、工作业务、薪酬提升、行业英语等运作进行详细指导,如要上某个平台,需要多长时间、补充哪些知识,增加哪些人脉等,而自己则沿着主干道去充电,几年后成为业内的精英。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步骤

1.确立志向

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制定生涯设计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设计的关键,也是生涯设计最重要的一点。

2.准确评估

准确评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自我评估和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

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做全面分析,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明确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生涯目标做出最佳抉择。通常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以及组织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内容。

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主要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最佳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等等。

3.选择职业

通常职业生涯方向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我想往哪个方面发展?我能往哪个方面发展?我可以往哪个方面发展?我的职业选择能帮助我实现人生的最终目标吗?我是否有一种途径可以让现有的职业与人生的基本目标相一致?

通过自我评估、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分析自我,了解自己;分析环境,了解职业世界,使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与职业相吻合,这一点对即将步入社会选择职业的大学生非常重要。这里必须考虑到一步到位和渐进两种可能。

4.确立职业生涯路线

在职业(或目标职业)选择后,还需考虑向哪一路线发展。发展路线不同,对人的各方面条件的要求也就不同,这一点也不能忽视。因为,即使同一职业,也有不同的岗位,有的人适合搞行政,可在行政方面大显身手,成为一名卓越的管理人才;有的人适合搞研究,可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成为一名专家学者;有的人适合搞经营,可在商海中建功立业,成为一名营销人才。

5.设立职业生涯目标

生涯目标的设定,是在继职业选择、生涯路线选择后,人生目标的抉择。其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的。通常目标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又分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三至五年,长期目标一般为五至十年。

6.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实行目标的行动,就不能达到目标,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等方面的措施。

7.评估与回顾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影响职业生涯设计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生涯设计行之有效,就需不断地对生涯设计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

成功的职业生涯设计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且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

(二)大学四年应该如何规划

专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

大学四年制定行动计划以及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四个年级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且要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讲:

一年级为试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要多和师兄师姐们交流,尤其是向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和考研情况。要利用学生手册,了解相关规定,为考研、择业、留学做好资料收集和课程准备。要在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打牢学习基础上下工夫。同时,可适量参加一些学校活动,以锻炼和增强实践能力。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大学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立即就业,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持久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以充实自己。

三年级为冲刺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或确定报考专业上。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的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兄师姐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要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和参考资料,并准备通过TOEFL、GRE考试。

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同学们在制定规划时,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误区:

一是急功近利。有的同学刚上大一,因为父母希望自己报考研究生,所以就连暑假期间每天都自学英语和数学,感觉和高中一样紧张,学习以外的事情先不考虑,社会活动也不参加,怕影响学习。我们认为,早准备不是坏事,但也不用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或“两耳不闻窗外事”,首先其目标不是出自自己的意愿,这与其年龄小、决定能力不强有关,但到了大三或大四,有了自己的主见再想转向就会为时已晚。即使以考研为目的,也不应该一条腿走路,毕竟早晚要就业,如果不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书读得再好再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当然,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更不能以增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为理由,走另一个极端——旷课去打工,这可真是本末倒置了。

二是准备不足。大学生往往在时间、实力和经验方面准备不足。时间准备不足表现为,误以为找工作从大三开始准备就可以了。其实,对社会的认识、资料的收集、能力的提高需要提早准备;实力准备不足表现为,误认为看得见的准备(比如证书、成绩单)比看不见的素质重要。其实,单位看重的是个人长期积累的素质,如文化底蕴、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我认识等;经验准备不足表现为,误认为有一些社会实践的背景就可以帮助自己找工作。其实,经验的获取是需要一段时间、反复进行的,个别时间的尝试不表示个人拥有有价值的经验。

(三)大学生应该选择“合格+特长”的素质拓展模式

所谓合格,是指大学生素质及其子元素符合大学毕业生的标准。比如,专业素质方面每门功课成绩及格,具有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的基本技能,或获得规定的学分;政治素质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

特长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有特别擅长的技能,如具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很强的绘画技能,很强的表演技能,很强的沟通技能等;二是指特有的长处。长处既指特殊,与众不同;也指特别优异,不同一般。它既指某方面的素质甚至某方面素质的子元素出类拔萃,又指以某方面素质为代表相关方面素质都较优秀,也指各方面素质都较好。不能把特长仅狭隘地理解为具有特别擅长的技能,更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会唱歌、跳舞、踢足球,而忽视关于长处的含义。

具有特长的毕业生就业时较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事业也较易成功。原因在于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需求既有广度上的多,也有深度上的精。

合格与特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特长包含着合格,合格寓于特长之中。合格是基础,特长是中心。没有合格的支撑,特长就没有生命力,没有后劲;没有特长的张扬,合格就没有特色,没有力量。脱离合格(多门功课成绩不合格,或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等),孤立地拓展特长、或忽视特长,安于合格(60分万岁,不犯错误等)都是没有前途的。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素质拓展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GDP每年都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生机盎然,对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这就为大学毕业生普遍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根本保证。因此,即使在所有毕业生都自主择业的情况下,就业形势总体上还是乐观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毕业生需求较大

首先,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机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的需求和流动主要靠政府部门进行统一调配;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的需求和流动主要依靠市场来进行配置,各个单位将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人员配备,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其次,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产业的进一步健全,我国在继续发展好一、二产业的基础上,加大了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力度,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都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05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统计表明,个体私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9年的不足1%增长到目前的三分之一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平均每年净增工作岗位500万到600万个,占城镇岗位的四分之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成为我们国家的就业主渠道。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人才问题是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但目前农村人才资源匮乏、层次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困局。对于人才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掌握更多的高新技术,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当前农村严重短缺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及职业教育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急需大量高校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农村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农业及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以及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环保、建设、规划、文化和行政管理等人才。以市场调节和政府政策调节为手段,通过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等多种制度,引导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各种专门人才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在建立起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

4.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会加大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这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5.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

各高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让就业工作有人管、有人做、人人关心,全员参与。

6.党中央对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重视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许多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文件,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证,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毕业生自己对就业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随着就业机制的改变,社会用人体制的变化,大学教育的普及,“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的实施,双向选择、自主创业的出现,要求大学生必须在一进校就要考虑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避免“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出现,这将为大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扩大

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5万,到2005年的338万,再到2006年的413万,2007年将达到495万。毕业生人数猛增,但社会需求有限,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

2.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从学历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

3.就业岗位相对不足

据相关部门调查,2001至2005年,我国每年仅新增劳动力岗位800多万个,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却将达到2300万人左右,年度求大于供的缺口达1500万人,今后10年还将有1.5亿到2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向非农行业和城镇转移,这必将导致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就业压力的加重。

4.毕业生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从近年来人才招聘的情况观察,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一些用人单位的人事负责人认为,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不能很快开展工作。面对用人单位的这些条件,许多大学生满怀希望而来,沮丧失望而归。他们往往愤愤不平地强调:“大学生的本职是读书,招聘企业提出这些要求太没道理!”但他们在实践方面的素质缺陷却是显而易见的。

(2)缺乏拼搏精神,不能抓住朝阳行业的就业机会

在广州一家人才市场上,武汉某生物制药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人员不停招呼:“想到武汉工作的请这边排队”,但很久都无人响应,而该公司的广州地区招聘台被求职者围得水泄不通。应聘的大学生认为,在本地就业,关系多、环境熟、生活上有父母照顾。面对保险、广告、咨询、法律服务等一批新兴行业,一些大学生坦言,这些行业保障度低,虽然行业整体利润高,但是风险大,就业压力大,因此认为自己“不能胜任”。

(3)知识范围狭窄,专业技能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

往年“炙手可热”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不再是市场的“抢手货”。近年来,很多单位不再招聘专门英语人才,而只是把英语作为一个附加条件,如一家单位的招聘主管说:“我们公司和外商谈判时,并不需要非常专业的英语水平。如招聘市场经理这一职位时,我们要求英语水平达到六级以上,这样,我们一举两得,翻译和销售人员都有了。”市场调研显示,复合型人才广受欢迎。

(4)缺乏创造性,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意识薄弱

一些公司表示,应聘者的学历很重要,但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也表明,性格活泼、口才好,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大学生在招聘会上往往能很好地推介自己,占尽优势。

补救这些缺失,最根本的应该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着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和教育部将联合发文,要求所有用人单位看“两证”。从2002年9月份起,全国就有63所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工作。作为团中央、教育部积极推进的一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举措,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受到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欢迎。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自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从中看到了毕业证上看不到的东西,能更全面地了解一个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快捷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所需人才。

(5)人才高消费的出现

如今社会上存在一种不良现象,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客观条件,而是盲目地拔高用人的标准;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只看学校的牌子;大学本科生可做的工作,则必须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等等。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用人形式,给广大毕业生就业造成了障碍。

(三)未来社会受欢迎的人才

新的人才概念至少要包括以下三类人才:第一类是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三支队伍;第二类是高级技能型人才;第三类是其他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而新的人才评判标准要以市场对人才的认可程度为依据,以能力和业绩的大小为重点,以薪酬水平的高低为重要参照。重建人才标准,当务之急是要加紧建立人才统计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必须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以学历职称界定人才的局限,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能力为主导的人才标准。具体来讲,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知识要素,即受教育的程度;二是能力要素,即经历;三是业绩要素,即所做的贡献。

未来受欢迎的人才:

1.懂管理、会经营,具有一定市场营销经验的管理人才。

2.工作严谨负责,能吃苦耐劳,具有某一项或多项特殊技能的人才,如:熟练技工、高级技工或某一行业的高级蓝领、高级技术人才等。

3.口头表达能力强,具有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学识全面,善于沟通,会使用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熟悉人情世故的公关、策划人才。

4.熟练掌握进出口贸易知识,具有外贸经验,擅长商贸会话、商业谈判和翻译技术的外语人才。

5.通晓法律知识和外贸知识,善于应诉和答辩,会打官司的法律人才。

6.具有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能为企业物色、选拔和培训人才的“伯乐型”人才。

7.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特别是具有企业危机管理经验的人才。

8.具有设计才能,擅长产品设计、商标设计、广告设计的人才。

9.具有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市场分析能力的调研人才。

10.具有会计、经济知识和财务管理经验的人才。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在就业中的潜在作用

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在高校开展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切入点,使其成为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毕业证书一起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可能性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内容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这个新出台的证书将如实、客观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过的课外活动,并跟随大学生走过四年的校园生活。打开此证,用人单位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学生有着怎样的履历、参加过什么样的活动、接受过什么样的培训、取得过哪些方面的成绩。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多年来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素质教育的经验总结,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适应新形势、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区别于其他形式的课外活动的鲜明特点在于它是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的,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服务。

(1)全面性。该计划是针对每个在校大学生开展的,每个大学生都可以通过简单易行的方式,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其中。也就是说,服务的对象是全员的,内容是全面的,方法是多样的。

(2)全程性。该计划覆盖每一个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环节,伴随其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它将详细记录每个学生参与素质培训、实践的每一个方面,是一个全程性的计划。

(3)导向性。该计划对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较好的指导性,每个大学生从入大学起即可得到学校“素质拓展中心”的指导,它是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未来职业的需要进行的,每个学生参加素质拓展的各项活动都不是盲目的。

(4)自主性。该计划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通过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指导,并建立可行的实施计划,使每一个大学生在参与素质拓展的过程中都能发挥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这种科学化的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个体参与素质拓展的自主性。

(5)系统性。该计划以建立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为着力点,系统地指导每一位大学生明确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向,利用完整的体系,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建立从校内到校外、从个体到集体广泛参与的良性机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正是基于以上几个特征,素质拓展认证在就业时相应就会产生以下几个功效:

第一,客观写实地记录在校期间生活。“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登记“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方式落实。这个证书与以往意义上的证书不同,它不是对学生达到某一技能水平、标准的认证,而是对学生大学期间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参与活动和取得的成果做客观、如实的记录。证书中分学期记录学生参加了什么活动,在哪个比赛中获奖,参与了哪些学术活动,累计了多少小时的志愿服务,获得了那些技能证书,同时,对学生的参与不设上限,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尊重个体差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成长积累的过程,它并不是评价结果,体现了计划的科学性。

第二,就业中的能力鉴证。在第一批拥有素质拓展证书的学生走出校门时,人事部和劳动部将向企事业单位下发文件,要求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除了可以通过成绩单、毕业证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外,还应利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记录来衡量学生的实践能力。证书是学生自我拓展能力过程的档案,是学校出具的能力证明,将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证书将在学生的就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注重职业导航。“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职业设计指导”,要求学校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爱好和能力,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指导,并就学生完善素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比较缺乏对自己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的了解,拓展计划则是学生一入校就接受的职业导航,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指导学生了解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有计划地参加一系列的“素质拓展训练”,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职业设计指导体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素质拓展认证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大学生就业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充分、合理地发挥人力资源,以提高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力而进行的人口数量适度控制,劳动力素质改善、能力提高,以及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供给,及其相关的一系列开发活动。人力资源较好地开发无疑使就业途径和去向更加合理。而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着眼点就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进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促进就业。由此看来,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就业率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1.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在一个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数量上的多少;二是质量上的优劣;三是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状况。大学毕业生总量的增加,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无疑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服务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我们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当代大学生的肩上。要完成这样一个历史重任,需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从而缩小同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在创新方面的差距。为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高校共青团服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有形载体。“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建立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导向,有利于整合校内外资源支持、参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生逢盛世,一方面他们有着比以往时代更多的发展机会,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更为广阔;另一方面,激烈的国际竞争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高了,他们要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又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比较好的法律素养、道德素质和国际眼光。其次,大学生还面临着就业竞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在新增劳动力就业当中所占比重很高。大学生数量增加得越多,在相对有限的就业机会中竞争就愈加激烈。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正是为了寻求一种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他们全面提高素质的有效载体和机制。

4.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高校共青团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如学分制的全面推广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造成了班级功能的弱化,大学生的流动性和选择性不断增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也包括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还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如何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扩大覆盖面,是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抓住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就抓住了大学生对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需求和愿望,就能够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并将这项工作覆盖到每一名大学生,就可以极大地增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凝聚力。

(三)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促进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

1.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坚持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所规划的内容,无论是思想教育、志愿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等,都要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个中心,这是工作的着力点。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把无形的素质教育变为有形的计划措施、方法手段、项目指标,把内在的素质外化为具体的知识和能力。

2.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符合市场就业的规律性要求

所谓“符合市场的规律性”要求有三层含义:一是素质拓展的内容要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注重知识技能与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二是要按照市场就业的总体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与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这项工作既能够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又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三是要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系统。

3.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突出人力资源可无限开发的再生性

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主要表现在其作为社会性资源的总体,具有强烈的历史人文传统和长期累积或继承性的特征。人力资源总体中每个个体经过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得到替换、更新和恢复。所谓人力资源“可无限开发”,是指在人力资源数量既定的条件下,其质量的开发利用具有近乎无穷的潜力,只要刺激和约束机制有效,人力资源的潜在能量可以在很大空间内被开发利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再生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大量的信息符号;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不是满足于一本或者几本证书规定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按照框定的模式去发展自己。

总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是一个新领域、新任务,需要我们用创新的精神去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不断地发展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只要把这项有益的工作持之以恒地深入开展下去,一定能够开发出青年人力资源的无限潜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

思考与讨论:

1.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大学生如何进行素质拓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