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职场,无论求职者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承受着来自职业选择与人员选聘的巨大压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个人学习规划的延续。

第一节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职场,无论求职者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承受着来自职业选择与人员选聘的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用人企业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为了满足企业人才的选聘与企业战略的需要,逐渐重视企业应聘人员与在职人员的性格测评和职业规划管理工作。越来越多的求职者为了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人生价值,增强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在走入职场前,早早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有超过72%以上的求职者在走入职场前就已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而我国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2%的大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那么究竟什么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呢?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通过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理想、教育背景、性格以及社会背景和职业环境进行测量分析,结合组织的发展情况,以在各时间段所追求的目标为节点,以个人的职业理想为最终目标,所设计的个人职业发展路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个人学习规划的延续。

【案例10-1】

李煜,是我国历史上南唐的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他在书法、绘画、音律、诗文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更被冠为五代之首。但身为一国之君,史料称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著”。以现代人的角度看,他是个选错自己职业的典型人物。当初,其父李璟欲立他为太子时,大臣钟谟对其父说:“从嘉(李煜)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其父李璟怒,还将钟谟贬到饶州,在其父死后,李煜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登上了君王宝座。

然而,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在残酷的历史上必定意味着悲剧。后来兵败,落得个国破家亡,在被囚禁多年后,最终被宋太祖派人毒杀。

分析:

选择正确的职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直接关系到家庭和亲人的幸福,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分为职场前职业生涯规划与在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阶段。职场前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学习规划中的核心部分;在职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在组织内在职期间,结合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需求等,来调整或重新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个人职业生涯的意义

对于国家和求职者个人来说,广泛宣传与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效开发和运用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国家的人力资源战略是一个国家对最重要资源的一种长期投资与开发,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还直接关系到这一个国家在政治、军事、科技等所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水平,是一个国家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因此,人力资源的高效开发和使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对于我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来说,我国现在的人口资源优势,将随着人口老龄化而逐步丧失。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做是进入了老年化时期。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人口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71亿,占总人口的1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13亿,占到总人口的8.3%;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4.5亿,占到总人口的3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3.36亿,占到总人口的24.3%。一方面我国人力资源将会日趋紧张,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却十分严重,这主要反映在公民教育及公民的职业辅导上。据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人力资源报告表明,在被调查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中,仅有15%的企业发布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而这其中只有7.2%的企业为员工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并且按照规划来具体实施的;另外有85%的企业没有完全建立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针对公民和在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将会加重我国人力资源的浪费,破坏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企业竞争力构成了威胁。所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管理,是提高我国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我国公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人生观,提高全民素质

我国目前的国民教育,偏重于职业化与理论教育,缺乏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系统教育与引导,导致我国公民在幸福观、职业观等方面,严重倾向于追求现实利益,缺乏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与人生价值定位,跳槽现象严重,公民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专业经历严重游离于国家和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之外,造成国家与公民自身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本白白浪费。很多在职人员和刚走入职场的新人,不是因为学历、专业能力或专业工作经历不够而跳槽或转职业,而是因为无法正确处理上下级工作关系,或是遇到职业逆境,或是仅仅因为短期的工资待遇没有达到个人期望值,就轻易选择了跳槽或转行。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2009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后的半年内离职率达到了38%,三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为2.0个。排除用人单位因素外,这项统计数字的背后说明我国公民的职业价值观与人生观多少存在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行业的工作岗位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同时为了提高效率,不少用人单位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当今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工作就像一场战争,要想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好战前准备,也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心理上和知识技能上越早做好计划和准备,就越有利于将来的职业发展。

(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会有利于自身工作的稳定,减少工作意外情况的发生,降低跳槽的概率,促进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自我实现,同时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健康发展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势必会带来员工收入的提高,从而增加社会的稳定因素。

【案例10-2】

刘勇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始他想做一个软件工程师,因为这和他的专业更贴近。但是他看到报纸上说软件工程师是一个青春职业,和年龄有很大关系,35岁以后软件工程师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性,工作会不太稳定。于是,他想去卖包子。他认为他家楼下卖包子的生意很稳定。从一个想做软件工程师的大学生到想卖包子的大学生,这一职业想法的转变令人很是吃惊。后来因为家里的反对,刘勇放弃了这个想法,决定去公司应聘。他首先想到的是去做销售,因为他看到很多公司高层领导都从销售做起来的,但是求职销售没有成功。他又回到IT业,想做IT培训老师,但是还是没有成功。整个过程下来,他找了很多工作,做了很多选择,但都没有成功。他变得非常失望、焦虑,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被社会所接受。人碰到焦虑的时候会去排解这种情绪,于是他上网、玩游戏,虽说可以暂时缓解焦虑的情绪,但使人意志更消沉,易玩物丧志。毕业的时候刘勇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决定考研,成为高校中的考研一族。这也是高校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每年考研的人数绝对比找工作的人数还要多,考研的人数也是几年来积累下来的。

分析:

影响公民的幸福指数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就是生存的需求,没有生存的保障就根本谈不上人的幸福感,而人一生中最主要生存手段就是自己的职业。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个没有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来说,职业生涯的不顺利会有多么的痛苦。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史

(一)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史

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源可上溯到欧洲工业革命后的15世纪。当时由于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进入工厂,伴随着劳动力过剩所导致的就业压力,以及在工业革命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欧洲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开始出现了就业指导这一行业。进入上个世纪后,1908年,美国的一位叫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的人为了帮助年轻人和成年人梳理这个日渐复杂的职业选择过程,在波士顿一个街道的一栋住宅楼里建了一个职业局,其工作内容是指导求职者去审视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调查当地的就业状况,然后选择可能的最佳机会。帕森斯的理论极为盛行,他的著作《选择一份职业》(Choose a Vocation)为那些有志于在城市中发展事业的人们介绍了他的计划。帕森斯的计划界定了明智的生涯选择的三个步骤:一是对自身的兴趣、技能、价值观、目标、背景和资源进行认真的自我评估;二是针对学校、业余培训、就业和各种职业,考察所有可供选择的机会;三是鉴于前两个阶段所发掘的信息,仔细推断何为最佳选择。随着他的这一职业指导理论的诞生,帕森斯成为了近现代职业指导的先驱,职业指导也正式成为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之后,先后涌现了一批职业指导理论的奠基人,其中有瑞士著名心理分析学家荣格(Carl G.Jung)的心理类型理论,及其理论追随者和现代MBTI人格测试系统创始人、美国的心理学家Katherine Cook Briggs (1875—1968)和她的心理学家女儿Isabel Briggs Myers,其他还有美国的职业管理学家萨柏,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博士格林豪斯及职业锚理论创始人、美国的施恩教授等。

(二)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史

虽然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工作起步比较早,但由于我国近现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导致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工作被迫中断,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萌芽到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最早萌芽阶段(20世纪初)

20世纪初,我国的职业指导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影响开始萌芽。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首次将心理测试的手段应用在学生选择职业中,并实施“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辅导,这是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发端。

1917年,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提出了“职业教育应贯彻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达到以“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黄炎培先生还投入相当多的精力于职业指导和职业心理实验两项工作,并于1919年成立职业指导部,在《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刊发职业指导刊号、职业心理专号。192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指导所”,此后,各地又建立了一批职业指导所,为发展我国职业指导事业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邹韬奋先生。他在此项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22—1926年,他研究和编译了《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智能测验法》、《职业指导》、《职业指导实验》(第二辑)、《职业心理学》等著作,发表了《中国职业指导现况》等文章。他认为职业指导绝不只是引导如何获得职业,是涉及教育哲学、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工作,要以种种方法助人怎样选择职业、怎样预备职业、怎样加入职业,并能在职业上求进步。

2.停滞空白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新旧政权的更替,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旧中国的职业指导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的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统招统分的计划模式;在职业选择上个人理想、个人价值观、个人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理想服从于国家意志。人不需要思考自身的体质、能力、爱好、兴趣等,需要做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国家计划的安排。

3.酝酿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这一时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分配体系的改革,打破了原来人才统招统分的计划经济模式。政府从国情出发,开始就业指导的酝酿工作。1986年,当时的劳动人事部编写了就业训练教材《就业指导》,供各地对求职人员开展职业培训时使用,并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开展了初步的职业指导工作。1989年,国家教委印发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高校毕业生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终于被改革的利剑击破。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自主择业”要求,就业指导问题随之开始引起注意。

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仍然没有转变原来那种由上而下的指令性管理模式,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工作根本没有引起用人单位和我国公民的重视,尤其是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教育投资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4.起步实施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就业指导为重点的职业指导提上重要日程。1995年,国家教委下发通知,要求各普通高校正式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加强教材编写工作。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各高校纷纷建立了相应的机构。1999年,劳动保障部制定颁布了《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编辑出版了相应的培训教材。2000年6月,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标志着我国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队伍建设进一步走向规范化,这是对职业指导工作的一次有力推进。

在这一时期,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的经济形势以及产业结构向纵深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与人才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对推动我国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学生从原来的被迫参与开始逐步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为我国现代的全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群众基础,是我国企业界与群众性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意识真正的觉醒。

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构成要素

如何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呢?通常有三种途径来完成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工作:一是个人根据职业生涯设计的主要构成要素,自我完成;二是在老师或职业设计专家的辅导与协助下完成;三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完成。但这三种途径基本都是按照下列构成要素完成设计工作的。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基础。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客观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逆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在众多的职业面前自己最适合做什么职业。对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通过自我分析和评价,找出从事该职业自己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从而为在实施策略中制定解决这些问题方案做好准备。

(二)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

(三)环境评价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了解与自己所选择职业相关的社会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

(四)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职业定位应注意以下几点。

1)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

2)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条件更合适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3)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

4)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

(五)实施策略

实施策略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方案的实施。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

(六)评估与反馈

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并及时诊断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

在职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要素与上述基本相同,只需要制定者对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组织发展战略及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需求作出客观分析,寻找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如果能在组织的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会更好。

五、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注意事项

(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

很多人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不注重对规划本身的调整,原来设计规划时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规划工作的终结。很多在校学生容易犯此类错误。

(二)个人职业定位应该适度符合个人自我分析的实际

部分人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顾个人自我分析的结论,对自己的职业理想抱着很执著的追求,这一点虽值得肯定,但会增加自己实现职业目标的难度,而且通常随着规划实现难度的加大,其规划过程中的变数就会随之增加,如家人的反对、家人或朋友为规划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职业机会,抑或迫于个人生计而转换职业目标等。

(三)推进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应注意要将推进计划落实到每一天

在推进个人所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应牢记有三件工作是必须每天都要做的:一是坚持学习。学习是伴随个人职业生涯一生的最重要因素,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指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它还包含着工作经验、个人价值观、生活、人际关系等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的学习,凡是跟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有关联的知识都要学习。二是坚持总结与思考。总结思考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对规划本身的不断调整。在一般的规划进程中,存在着各种与规划本身不相关的机遇与变数,没有较清醒的认识,将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甚至是合理的判断。三是根据外部与个人本身的条件变化,不断对设计本身进行调整和修正,确保每个下一步计划都是与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相适应或相匹配的。

(四)善于使用生涯测试工具

个人在做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性格评价时,为了保证准确性,应善于运用各种心理测试工具和利用职业鉴定服务机构。职业鉴定服务机构一般能为被鉴定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与咨询,其专业的人员和专业的测试工具,能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