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教用相结合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科教用相结合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教用相结合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赵黎明,赵冬梅,赵会茹[摘要]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9年开始招收以来,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科教用相结合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赵黎明,赵冬梅,赵会茹

[摘要]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9年开始招收以来,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市场的驱动下,美国PSM项目非常注重与企业界的融合,在工业界顾问的参与下,在应用型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成功。我国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建立以与产业界的融合为手段,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的,推动科教用相结合,以培养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从课程体系建设、课堂建设、专业实践、论文及成果测评体系和培养质量反馈体系等方面改善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

我国自1997年开始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针对本科学历获得者工作三年以后的在职人员;2009年开始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则是主要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在职工程硕士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企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研究生教育仍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从2009年开始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模式转变,以满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应用型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比较

1.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9年开始招收以来,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公众盲目排斥,学生担心就业前景不好,含金量不如学术型硕士等,导致学生缺乏报考意愿和动力,导师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也缺乏认识,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的软硬件条件建设不足,企事业单位参与热情不足,行业协会参与不够及认证评价不完善等导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够突出,没有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

2.他山之石——美国应用型人才(PSM)培养的情况

美国和我国大致在一个时间段开始应用型人才培养,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联合开展研究国家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特殊领域人才需求的前瞻性预测,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路径信息,在注重培养质量的同时,非常注重就业质量。在市场的驱动下,1995年由美国科学院的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提议,自1997年开始在部分大学设立专业科学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Science Master),由于PSM项目非常注重与企业界的融合,在工业界顾问的参与下,在培养环节方面,注重核心课程和附加元素的建设,强调项目研究和专业实践,陆续在94所大学开展了200多个项目,为学生在学术界以外的行业领域就业做好了准备,在应用型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成功。

二、以与产业界的融合为手段,推动工程硕士培养科教用相结合

解决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问题,应加强与产业界的融合,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的,推动科教用相结合。着力以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从课程体系建设、课堂建设、专业实践、论文及成果测评体系和培养质量反馈体系等方面改善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实践为基础,主要培养研究生将某一学科的新知识或现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研究生自身的需要的目标。

1.工程硕士应用型人才的培育首要是专业学位的顶层设计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须邀请与学校学科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设计其培养教育计划,着力从构建厚实的基础理论、踏实的专业实践、明晰的职业规范、复合的综合素质等四个方面谋划培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数是本科毕业直接考取研究生,没有经过实践的锤炼,只有参与过具体实践并有明确职业导向的研究生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也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和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需打破常规培养流程,做到边学边用。

设计“4+2.5(1+1.5)”培养模式,抓好本科和研究生的衔接阶段工作,探索本科毕业暨研究生确认录取后,进入录取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开展暑期的专业实践,通过实践使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目标,然后再回学校开展1年的高级基础理论的研习,随后再次进入培养基地用1.5年时间开展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

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院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打通本硕环节,设计“3+1+2.5(1+1.5)”培养模式,在学生修完本科三年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进入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展工程实践和项目设计1年,随后再回学校1年进行高级核心课程学习,之后再进入实践基地1.5年进行论文工作和专业实践。学生在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多次反馈和调整后,才能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反馈自己的理论学习,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导向的目标。须想办法在研究生开始课程学习前参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对课程学习的反馈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功的重要手段。

2.按照同一层次、不同类型设置特色的课程体系

高校对专业学位学生应培养具有什么样的素质胸中无数,学校教师也不能将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并建设相应的课程体系,学生则抱怨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同质化”或雷同。研习发达国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方案和经验,制定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和特色性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学校在扎实开展好公共课和基础理论课的讲授后,专业技术类课程和职业素质类课程则更多地需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参与进来,开发在工业界、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校友资源到校进行这类课程的讲授是不错的选择。探索专业技术类课程由校企教师联合讲授,企业人员授课占到课程的一半以上,职业素质类课程全部由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政府等社会力量来讲授。

3.以师资建设为抓手,改革教学方式

许多导师不知该如何培养、如何指导专业型工程硕士研究生,部分导师自身的工程背景也不高,部分院校出现了按照学术型硕士的方式指导应用性硕士的情况。构建专业学位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担任教学、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指导工作。针对工程硕士培养特色,探索构建工程型科学家与科研型工程师合理配比的“双师型”师资结构。高校中部分教师是博士毕业后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鼓励教师“走出去”,学校创造条件使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制造,接触工程实际,以弥补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读上来致使工程经验不足的问题,解决工程型科学家的师资问题。聘请一定数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工作或论文联合指导,通过请进来“外援”解决科研型工程师的师资问题;依托“双师型”师资队伍讲授专业技术类和职业素质类课程,采取基于项目的讨论式、基于问题的案例式等互动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4.以踏实的专业实践带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推进科教用相结合

依托实践基地、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开展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得实践技能并反馈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部分,缺少它,工程硕士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就无从谈起。实践基地建设迟缓化、表面化、形式化,就会进一步造成教学和实践的脱离,形成学科理论与工程实践“两张皮”。学校需加大对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在工程硕士的学科专业方向相关的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从企业中遴选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骨干经校院(系)两级学位会评选后聘任为学校的外聘导师,依托企业的科研课题或校企双方的合作课题,工程硕士进入企业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实施工程硕士培养的“两段式双导师制”“1+1.5”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实现“人才+项目”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建立培养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建设,建立双方导师的交流机制和学校对联合培养的监督机制,对拓展学校导师的社会资源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推进培养基地的长效和良性建设,还需理顺校企双方的合作与利益机制,调动学校导师的积极性,培育企业导师的责任意识,实现工程硕士学校所学、企业实践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科教用相结合。

5.建设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适应的论文体系和检测评价机制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其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也不应同化,学术型的论文强调学术型,而工程硕士的论文则应更多地强调工程实践性。结合学校学科专业情况,建立以调研报告、产品研发、系统设计、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等多个类型的不同要求的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细化各学科专业的评价细则,重在能结合本学科专业的实际需求,可以是完整的工程项目,也可以是大型项目的子项目,有一定的创新型、新颖性及工作量,体现所学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论文的答辩与考核应有较大比例的企事业专家参与,建立以工程硕士论文评估反馈工程硕士课程建设和专业实践的测评体系,通过特色的工程硕士论文来测评工程硕士的培养。

6.推进其他配套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立

工程硕士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还需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考试选拔机制,逐步实行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别考试招生、分别设置学位评审委员会;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模式,扩大专业型研究生的专业口径,强化包括专业知识、职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在内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扩大国内、国际交流,加强国内、国际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保障机制建立,重视与学科专业所在产业的融合,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政府有步骤的安排下,依托行业协会建立更多学科专业的高级职业资格认证,逐步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接,实现职业导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福全,陈宝明,王文岩,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基本经验及启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任欣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3]国防科学与技术研究生院编译.探索与借鉴——美国研究生院协会系列研究报告汇编

[4]白海力.创造和谐环境培育创新思维实现持续发展——第五届工科研究生教育研讨会报告

[5]冯晓云.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第五届工科研究生教育研讨会报告

[6]高虹.硕士教育与国家战略——第五届工科研究生教育研讨会报告

[作者简介]

赵黎明,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工程师,硕士,北京:102206

赵冬梅,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北京:102206

赵会茹,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北京:1022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