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知要求,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以下将对MTI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翻译能力培养策略、评估模式进行重点研究。德国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最先对专业翻译教学提出翻译能力这一概念,并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诺德的翻译能力理论对我们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一、引言

我国从1981年起开始实施学位制度以来,形成了一套基本适合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从那时起,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建构起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精英在我国的教育、文化经济外交等各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教育模式的要求呈现出分类化和层次化趋势,高校除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以外,肩负起了培养应用型硕士(如教育硕士和翻译硕士)的重任,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人才的需求。2009年1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为了推动就业,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随后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各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的招生单位以2009年为基数按5%~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而减出的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通知要求,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了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研究生的培养方针和策略的转变,不仅符合当今社会所需,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2011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国将设置和试办审计硕士专业学位,至此我国硕士层次专业学位已经增加到39个种类。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教育的推行成为势在必行。所谓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方式、教育评估等方面存在单一化、均衡化现象,不利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完善。从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培养方向仍然侧重于学术研究,我校英语专业也是如此。归纳起来,目前各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确定的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英语语言理论或文学理论知识,具有高水平的听、说、读、写、译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能胜任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各门课程;能从事外事、经贸、新闻出版、高级翻译等工作的人才。但实际上,这样的“高大全”培养目标很难实现。虽然现在很多院校提倡由外语单一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多样化、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但这纯属一种乌托邦式的想法和做法,国内高校目前尚不具备这样的培养条件,可操作性不强。

从2007年开始,国务院决定设置翻译硕士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以下称为MTI),在短短的4年中,MTI试点培养单位从15个增加到现在的158个高校。我校在去年也有幸成为其中之一,于2011年开始招收翻译硕士。越来越多的翻译硕士专业学校被批准设立,会极大地推动翻译学科研究与翻译事业的发展,增强翻译教学的市场针对性与适应性,对促进我国翻译学科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具体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培养模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下将对MTI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翻译能力培养策略、评估模式进行重点研究。

二、MTI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诸多院校MTI专业的建立,亟需形成一个侧重翻译专业操练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它的培养理念决定其培养模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专业学位所具备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的特点。翻译专业硕士要求具有很强的口译、笔译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学术研究型翻译硕士应具备的是较强的研究能力(仲伟合,2011)。穆雷认为翻译硕士与传统语言文学硕士翻译方向的培养目标不同:传统语言文学硕士翻译方向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在于掌握研究方法,熟悉翻译理论;而翻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在于提高翻译实际操作能力,成为职业译员(穆雷,2011:78)。因此,MTI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仲伟合,2011)。要实现此目标,满足社会及翻译市场的需求,必须建立以培养翻译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德国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最先对专业翻译教学提出翻译能力这一概念,并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她指出,翻译能力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翻译能力主要指传译能力;广义的翻译能力除传译能力外,还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专业能力、技术能力(Nord,2006:121-161)。同时,诺德特别强调采用文本分析模式(text-analytical model)培训职业译员的翻译能力,首先明确文本内外因素等途径,围绕恰当的“翻译要求”———关于翻译目的的显性或隐性信息,包括译文功能、译文受众、译文传播媒介、时间、地点等,全方位处理翻译问题、翻译策略、翻译素材、翻译困难以及翻译测试,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和检验翻译能力。诺德的翻译能力理论对我们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MTI翻译能力培养策略及教学模式

在MTI专业教学中,我们可以参考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从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或技能):①构想翻译问题及策略;②选择适合学生的翻译教学素材;③调整专业翻译难度。因为翻译教学是由诸多反馈环节组成,如原文与原文情景、译文与译文情景、分析步骤、原文分析与译文综合等,诸多反馈呈现一种循环、递归的过程(Nord,2006:36-39),因而有必要构建文本分析模式,系统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在MTI课堂教学中,其具体步骤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原文、“翻译要求”以及一系列WH-问句,结合特定的翻译目的,构想、分析并解释特定译文情景中各种文本内外因素,并将分析结果填入表格“译文概况”一栏;然后分析原文材料是否符合翻译要求,分析译文文本内外因素对应的各个源语文本内外因素的等级,特别是那些影响到翻译过程的因素,并将分析结果填入表格的“原文分析”一栏对应的位置;接着让学生分析翻译要求,比较原文材料和目的情景的要求是否一致,译文成分或特征与原文是否一致,确定有助于实现翻译目的的译文因素,预测可能出现的翻译问题,设计相应的翻译策略,将其归到“传译”一栏(Nord,2006:156-161)。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有启发性的要求,促使学生主动预测翻译问题,找到翻译策略,做好翻译前期准备工作。

在翻译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应依据特定的文本内外因素提出翻译要求,挑选适合特定教学阶段的真实文本,老师还应该尽量提供相关信息,如材料的出处、背景、缩略语、习惯用法、文体特色等,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去灵活思考翻译策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翻译能力。教学素材可以涉及越来越多的因素,从而让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去解决各种纷繁复杂的翻译问题。

在MTI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而言主要有四种困难:①与文本相关的困难,即原文本身的可理解程度、语言表达等构成“绝对”困难;②与译者知识能力水平有关的困难,它涉及译者的专业知识、语言能力、传译能力等;③语用性困难,与文化规约、语用规则等相关;④技术性困难,涉及影响译者工作状况的技术细节。教师可以采取的途径是通过调整“翻译要求”,调控学生翻译困难,以达到逐步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在上述四种困难中,第二和第四类困难即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的困难尤为突出。因此MTI专业教学可通过细化并调整“翻译要求”,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翻译难度,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调整翻译途径有以下方法:a.教师可向学生提供术语、翻译标准、数据库、平行文本、样本、背景信息等,降低专业知识困难性和技术性困难。b.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编写多媒体课件,开发翻译软件,深化网络教学等,以调整翻译难度,提高教学效果。c.壮大教师队伍,可常年聘请其他高校教师和社会上的专业人士来校授课或开讲座,充分发挥学校、学院、学科优势。d.还可通过学校与杂志社、翻译公司、出版社等单位挂钩,建立教学基地,使学生熟悉翻译行业,培养学生翻译项目管理能力,严谨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翻译能力。e.高校可以专门设置应用翻译工作坊,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可以培养MTI翻译硕士的传译能力、语言能力、文化能力、专业能力、技术能力5种翻译能力。

四、翻译能力评估方式

传统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的评估通常是采用某个或若干随意选取的文本,根据其难度确定测试问题,评判学生翻译能力的标准是其译文是否准确、流畅。诺德认为该测试法有三点不足:首先,很难确定译文中的错误是因哪种翻译能力欠缺所致;其次,测试材料难以区别对待不同阶段的学生;再者,此种测试方法难以证明学生采取的是何种策略(Nord,2006:179)。尽管翻译能力的检验评估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现场翻译、小组讨论、演示报告、译文修改、师生点评等(魏志成,2008:49-50),但诺德的评估检验模式显然更为科学,可以保证翻译硕士专业测试的高效力。借助她的“文本分析模式”中的表格、清单等形式将测试材料中的翻译问题具体化,并将其纳入教学课程大纲,尽可能客观地测试学生翻译能力的阶段性进展;其次,学生对自身和他人的翻译进行评估,提交工作日志或制订表格,对每一项翻译决定及策略做记录,由此分析翻译过程,评价特定情况某方法的正确性。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较强的翻译能力。

就教师对学生翻译的评估而言,主要在于对学生的误译进行识别、分类和评价,并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和修正方法。而诺德认为,译文词句本身没有对错,只有那些不符合“翻译要求”的词句,才叫做误译(Nord,2001:137,186)。但“翻译要求”需具备合理性,体现在不过高要求学生译文的表达水平和翻译能力,选取那些难度适中的翻译材料;并针对不同类别的误译,确定“翻译要求”,制订更加全面的评分标准,而评分等级是学生翻译能力的直观体现。语用性误译应尽量避免,它会直接损害译文的预期功能。

在MTI培养方案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生至少要有15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400小时的口译实践。但如何考核和评判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分析翻译案例尚未有细则出台。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保证翻译能力评估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教师必须要制订合理的“翻译要求”,选取的翻译文本应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难度适中,以实务翻译(如经贸、金融、科技、法律、政治、外交等)为主。在MTI教学过程中,应扩大翻译实践比例,提高MTI学生的实战能力,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使产业部门(如出版社、翻译公司、外贸公司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密切合作,将高校的知识创新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创新运用于产品研制和市场开发方面。我们可以建立“应用翻译工作坊”,进行案例研讨式教学。在MTI教学实习过程中,可以让研究生借助贸易交流大会、博览会、学术研讨会等机会,在口笔译翻译实践中培养翻译技能,提高其翻译能力,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在实践中需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或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等,使其获得必要的从业资格,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五、结语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既为翻译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翻译专业硕士导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国目前的MTI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研究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翻译硕士的培养,需要建立起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对开设的课程,课程比例、课程性质、课程模式及评估方式作进一步全面深入的研究。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区分开来。

高水平外语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众所周知,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经济文化国际化背景下,各学科的复合和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MTI专业学位是应运而生的一种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为西部直辖市的一所高校,我们应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和科学规划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及MTI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估模式等,培养出更多适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ord,Christia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 2nd. ed.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3]教育部长:2010年加大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EB/OL]. http://kaoyan.hjenglish. com/detail/ 88887/#commentBox.

[4]39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概览http://kaoyan.eol.cn/html/ky/zhuanshuo/38.shtml.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R].学位[2007]11号.

[6]仲伟合.翻译专业教育与翻译学科建设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C].2011年暑期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讲座,2011.

[7]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77-82.

[8]魏志成.比较翻译法[A]∥方法技巧批评.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陈宏薇,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9]葛林,等.诺德翻译理论关照下的MTI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翻译,2011(4):31-36.

[10]连彩云,等.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翻译,2011(4):37-41.

[11]刘东彪.关于MTI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1(5):47-49.

(作者:何加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