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西南大学成为教育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试点院校,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考核评价、实践基地和双导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优化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改进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了考核评价标准和方法、构建了双导师队伍、实施了双导师制度、建立了有效运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

黄漓红 张学敏 邓甲刚 陈 洋

(西南大学)

摘 要:本文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思路着手,围绕改革举措及成效,介绍了西南大学2010年以来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考核评价、实践基地和双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就今后的改革工作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2010年,西南大学成为教育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试点院校,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考核评价、实践基地和双导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优化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改进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了考核评价标准和方法、构建了双导师队伍、实施了双导师制度、建立了有效运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初步形成综合大学框架下“职前—职后一体化”、本硕博贯通的教师教育培养格局。

一、改革思路

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教育部“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的精神为指导,突出综合改革的整合特征,探索建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提出了以突出职业需求和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双导师队伍建设和双导师制度实施为条件,以“案例教学—以评促训—基地实训”为途径,以“职前—职后一体化”的U-P-S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的改革思路。

二、改革举措

1.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围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目标,课程体系的优化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①课程设置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点;②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结合;③课程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

(1)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课程模块包括理论类、专业职业技能类和专业实践类,涵盖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模块内容构成

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既能体现教育硕士培养共性,又能满足不同类别教育硕士的个性培养需要。

(2)课程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贯通

课程内容上注重职前职后的衔接,在研究生阶段注重加大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内容的比重。在必修课总学分中,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课程学分占60%左右,其中有关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理论与实践占到10个学分;增加更多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业选修课程和自主性学习课程,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3)“案例教学—以评促训—基地实训”的培养方法

我校以提升教师职业技能为导向,针对三类课程模块分别采取“案例教学—以评促训—基地实训”的教学方法。

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独特优势,通过开展教学案例观摩、学生实习教学录像观摩、小组讨论、小组互评、任课教师点评等活动,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提高了学生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技能的转化能力,增强了他们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为此,我校已在《教育管理案例分析》《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小学优秀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等20多门课程中建设了300多个案例供教育硕士学习使用。

专业职业技能课程教学采用“以评促训”的方式进行,作为必修学分,统一要求教育硕士接受教学技能测评。教育硕士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学校课堂教学能力训练中心进行微格教学自主训练,通过学校微格教室开展微格教学,提交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反思等材料到课堂教学测评系统,接受专家在线测评、反馈测评意见和建议,未通过者可再次测评。

专业实践类的课程教学主要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教育硕士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加基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学习课程标准、观摩高水平中小学教师授课、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亮相课、班会课、汇报课、比赛课、教学反思、教研活动、教育调查、班级与课堂管理和课外活动组织等。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教育硕士逐步明晰研究方向,围绕选题开展研究,完成毕业论文。实践结束后,教育硕士全面总结专业实践情况,接受全面考核。

2.建立评价标准,改革考核方法

(1)构建多元互动的专业实践考核体系

学校制定了《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规定》,建立了以思想品德、研究能力、职业能力等为一级指标,13个观测点为二级指标的专业实践考核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小组,由教育硕士、校内外指导教师、基地管理人员和专家组成,各成员的考核重点根据工作分工和职能各有侧重。通过多元考核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一方面,可以使考核结果更加公正客观;另一方面,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也为我们检查专业实践效果提供了翔实的一手材料,为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提供了依据。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如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要求教育硕士完整记录和保存个人专业实践材料(包括教研活动记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调查报告等内容),作为其接受考核组形成过程性评价的基本依据。在专业实践总结阶段,除了利用《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评分表》量化专业实践成绩外,每位教育硕士还要做出认真全面的个人总结,并分别在小组和培养单位中进行集体总结,在总结和反思中促进教育硕士的专业成长。

(2)完善学位论文标准和评价指标

2010年,学校制定了《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规范与评价标准》,从论文选题、研究过程、撰写规范、评价标准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要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当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结合基础教育实践,以解决基础教育中实际问题为主。论文评价标准也完全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注重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其评价要素由六部分组成(见表1)。

表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指标

续表

3.构建双导师队伍,实施双导师制度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双导师队伍建设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已经打造了一支结构布局合理、数量充足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形成校内外双导师教师队伍格局。

(1)建设双导师队伍

学校制定了《西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对校内外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聘任提出了具体要求。校内导师不但需要坚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熟悉并了解基础教育情况;校外导师必须是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或管理人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的教师专业精神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聘任教育硕士校外指导教师时,注重受聘者的任职资历而不是片面地追求高学历,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聘为教育硕士校外指导教师:

①中小学特级教师或市级(地级)学科带头人。

②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小学及幼儿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任职五年以上。

③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在县级以上教育管理部门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与管理10年以上的教育管理干部。

经个人申请,单位或学生(免师教育硕士)推荐,各二级培养单位按照不高于1∶5的师生比优先从校外实践基地或教育硕士所在学校中聘请。

我们在已建立的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校外合作学校、免师教育硕士工作所在地的中小学聘请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分别承担部分课程教学、校外实践教学指导等工作。目前已聘请21个省市844人为校外指导教师,80%以上为特级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其中特级教师51人、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676人。

(2)实施双导师制度

学校制定《西南大学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实施办法》,规定双导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备条件,要求双导师贯穿研究生教育培养全过程,明晰了双导师在培养环节中各自的职责。该办法特别要求学位论文须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指导教师署名均为双导师。答辩委员会须有不低于两名基础教育校外专家参加,并由基础教育校外专家主持答辩。同时,建立了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考察制度,通过对短期聘任校外指导教师指导效果的跟踪和考察,留任和续聘优秀指导教师,逐步完善教育硕士校外指导教师队伍。

(3)建立导师培训机制

为了提高校内外导师的指导水平,学校建立导师培训制度,开展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导师间相互交流学习,使新增硕士生指导教师能更好地承担指导工作的培训活动。专门针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特点和校内外导师不同职责,制订分类培训计划,以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平台,每年开展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岗位职能培训。我们还对实践基地学校教师进行了大规模培训,邀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核心成员和课程标准制定组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重点中学特级教师等专家对他们进行多种专题培训。

4.加强基地建设,探索校地联合培养模式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学校在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评价、职业能力培养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良好的实践效果,基本形成了以实践基地为核心、辐射基地中小学的U-P-S协同培养教育硕士模式。

(1)校级实践基地的建设

学校依照“按需设立、责权明确、分级管理、相对稳定”的原则构建校、院两级实践基地,通过规划论证、初步协商、实地考察、签订协议等步骤,从组织建设、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师资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落实建设内容和具体任务。学校重点建设校级示范实践基地,通过校企、校院、校地合作方式,搭建多功能的综合基地。二级培养单位通过与中小学校直接合作方式建设本专业实践基地。目前已建成六个校级基地、20余个院级基地,满足了不同类型教育硕士实践需要。

(2)实践基地的运行模式

学校在长期的教师教育实践中,曾经探索了高校、地方教育局和中小学合作(U-G-S)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在本次教育硕士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我们进一步逐步探索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U-P-S协同培养教育硕士新模式。这一模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承担本科层次师范生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职前教师教育与在职教育硕士(含免师教育硕士)和在职教师培训的职后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培养方式;二是从事教师教育的大学(University,简称U)与实践基地(Practice Base,简称P)和中小学(School,简称S)之间形成的一种以实践基地单位(一般是地方教研机构)为中介的协同创新模式。前者侧重本、硕两个层次职前教师教育与硕士层次的职后教师教育;后者侧重于培养机构的协同方式,即以地方教研机构为中介,大学和中小学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教育硕士。

我们以地方教研机构作为中介性的实践基地,主要是发挥其对中小学教研的指导作用,提高对教育硕士的指导效果,弥补地方教育局只具有行政权力而不具有教研指导功能的不足。在这个协同创新的平台上,我们开展了教育硕士专业实践、校外导师的遴选、面向实践基地学校教师大规模职后培训、面向基础教育的课题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等合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协同合作,西南大学作为教师教育高层次专门机构,在地方教研机构的双向联动下,建立了稳定合作的基地,为教育硕士专业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为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密切联系的合作研究机会和机制;实现了高校面向基础教育发展,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社会服务职能。

5.搭建远程平台,创新教学模式

免师教育硕士是我校承担的一项重要的教育硕士培养任务。免师教育硕士规模较大、生源分布广,基于这些特点,我们成功开发了免师教育硕士远程学习平台,建立了优质资源共享系统,探索了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在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创新研究生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搭建远程学习系统

学校充分利用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的建设成果,建立了免师教育硕士远程学习系统。该系统由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微格教室网上预约系统、教学技能测评系统和网上在线观摩系统组成,能满足教育硕士远程教学、自主学习、能力训练、技能测试等培养环节的需要。教育硕士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课程学习、师生互动交流、参与自主评价等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开展发布教学信息,开展主题研讨、组织在线测试等教学活动。同时,还实现了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校—校”共享协同、多赢互惠的教育培养方式。

(2)建设优质网络课程

为了保证免师教育硕士远程学习的顺利开展,学校投入120万元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已建成19门教育硕士网络课程,其中10门优秀课程作为全国六所师大网络平台共享课程。学校还建成了具有教师教育专业特色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国家精品课程”“开放视频公开课程”“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课程”等优质资源,为免师教育硕士的自主学习提供强大的学习支持服务。

(3)探索网络教学方法

由于远程教育教学方式是第一次应用到我校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为了探索网上教学的方法和教学流程,2012年9月,学校制定了西南大学免师教育硕士课程运行实施方案,规范教师职责,明确网络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要求。首次网络课程教学工作已于2013年2月底完成,学生选课13 725人次,登录平台学习达到11 769人次,占选课人次的85.7%(19门网络课程学生登录统计见图2)。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次数超过3次,师生实时和非实时互动参与率达到100%,学生提出问题得到及时解答。学生作业完成率达到97%,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工作,我们在研究生网络化课程教学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为今后网络教学模式的形成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图2 19门网络课程登录统计

6.完善奖助体系,加强就业指导

为保障全日制教育硕士安心学习、潜心科研,激励研究生学习热情,我校将所有全日制教育硕士纳入研究生奖助体系,奖助学金政策与学术型学位不做任何区分:所有非在职教育硕士均享受基本奖学金,70%的学生获得全额学费资助,30%的学生获得半额学费资助,所有非在职全日制教育硕士均可获得每年6 000元的生活津贴,保障了非在职教育硕士的学业和生活;所有全日制教育硕士可参评优秀奖学金,获1 000~3 000元奖励,鼓励了教育硕士的全面发展;全日制教育硕士参聘“三助”岗位助学金,可获每年3 600~6 000元奖励,既锻炼、提高自身能力也缓解一定经济压力;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校方责任险,开通入学绿色通道等。针对免师教育硕士这个特殊群体,我校还要求各培养单位为他们提供一定额度的专门奖学金。

为使教育硕士加快认清自身特点,明确定位,学校每年投入20余万元用于教育硕士就业指导工作,对全校教育硕士就业指导进行统筹安排,从学生一入校就加强其职业规划、专业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知、社会需求认知、就业观认知、职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的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聘请专家开展职业辅导,引导他们加强职业认识,正确定位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学校每年还定期组织教育硕士专场招聘会,邀请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校到校现场招聘,搭建用人单位与教育硕士毕业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拓宽教育硕士就业渠道和就业面。

三、工作展望

①进一步改革教师教育机构,促进教育硕士教师专业发展,探索综合大学框架下教师教育培养新方式。我校目前采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培养教育硕士,存在学科专业分散、教师专业发展定向模糊的倾向。因此,我校将进一步理顺分散在各学科单位的教学法教师归属关系;进一步调整教育技术学科归属、职能定位及其相应的机构设置;进一步改革教师教育机构设置,组建更具综合性的高层次教师教育机构。

②进一步深化综合大学框架下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大学—实践基地—中小学(UP-S)协同培养模式”,完成教育硕士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实践基地运行评价机制,发挥实践基地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作用,保障实践教学培养质量。

③进一步探索建立远程教育模式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探索远程学习过程中,丰富的网络资源如何得到有效利用,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和评价体系如何完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今后工作进一步改革探索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

[2]张斌贤,李子江,翟东升.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