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题式培养模式探索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题式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为有效缓解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探索研究了课题式培养模式。与现在主要采用的培养模式相比,专业学位课题式培养模式的主要不同点如图1所示。课题式培养模式对导师科研能力、指导能力和责任意识都具有较高的要求。

王 磊 龙 明 陈 云 吕绍旭 严乔乔

(后勤工程学院)

摘 要:本文从当前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探索了课题式培养模式的主要思路与流程,提炼出课题式培养的一些特点,并总结了实现课题式培养的几个条件。

关键词:专业学位;课题式;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本文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探索课题式培养模式对现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效果提升和优化的可能,试图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结合度,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

一、目前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作了明确定位,即“专业学位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与学术型学位相比,专业学位教育在保持研究生层次所需知识结构的同时,更注重加强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也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具备应用性、职业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但目前,基于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却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模式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支撑力度不足

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于具有鲜明职业指向性,但目前专业学位大部分仍是“课程讲授+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没有充分遵循职业应用。而且,在课程体系中,基础课比例过重、专业课趋于理论知识教学等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学模式不能显著体现专业学位应用性、职业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

2.培养过程的“知”与“行”存在脱节

要实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就要铺平知行结合这条道路,即课程教学环节使研究生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可以与实践环节提供的实践平台有效衔接并转化为学员自身能力素质。但目前这条道路并不平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所学知识与实践需求错位、漏项或条块分割等现象,知识和能力转化过程受阻,造成了教学资源的较大浪费。

3.对人才质量把关环节不够科学有效

专业学位人才质量把关仍主要采取课程考核、学位论文评审答辩等方式,对实践环节的考核过于单一、定性,“走过场”现象仍然存在,没有对实践应用等能力形成严谨科学的考核评定机制,影响了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效果。

二、专业学位课题式培养模式思路

为有效缓解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探索研究了课题式培养模式。所谓课题式培养模式,主要思路是鉴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某个特定岗位具备一定的工作阅历和经验,在培养初始阶段,先行选择相关课题(与学位论文研究课题无必然联系)进行实践锻炼。在课题实践过程中,对所需知识再进行相应的课程学习,以课题研究为主线、课程学习为辅线,开展培养工作。与现在主要采用的培养模式相比,专业学位课题式培养模式的主要不同点如图1所示。

图1 课题式培养模式与主流培养模式的区别

图1左边部分,为现在专业学位较为代表性的培养模式,它是以课程学习为出发点,构建研究生理论知识体系,通过知识体系的形成来支撑综合实践,最后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其中,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包含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辅助于知识体系的巩固。课题式培养模式与其不同点主要集中在第一阶段,它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课题实践与课程学习并行实施,在课题实践的过程中融入知识学习。课题式培养第一阶段主要培养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课题式培养第一阶段主要培养流程

通过图2可以看出,课题式培养第一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流程组成。

1.专业认识学习

通过对相关专业领域的认知学习,使研究生对本专业前沿发展有宏观了解,对专业的前沿发展、新兴问题等有初步的认知,具备一定的专业视野,为下一步选择实践课题奠定基础。

2.选择实践课题

导师结合研究生特点和工作实际,在本专业领域提供难度适合、具有实践价值的课题供研究生选择。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的研究计划书,计划书中包含课题研究不同的阶段对课程学习的需求。

3.课题研究实践和课程学习

按照课题研究计划书开展课题研究,针对不同研究阶段所需知识能力,开展相应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以此来推动课题实践活动的进度。

4.课题结题评审

在课题研究周期完成后,研究生提出结题申请并参加评审答辩,以评审答辩作为知识学习阶段的最终考核。对于未通过评审答辩的研究生,返回到课题研究实践环节,继续补充完善课题的研究工作,直至通过后,才能进入到综合实践阶段。

三、课题式培养模式的特点

课题式培养模式不同于围绕某一门课程开展的专题式教学,它贯穿于课程学习整个阶段,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使研究生置身于研究者的角度,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学习过程不是集中的课程学习完成后,再投入到实践运用;而是首先转到要学什么、掌握什么的思维上。使知识学习建立在准确的实践需求基础上。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对课题实践过程的指导、帮助和推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融合。

2.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观

研究生脱离了被动的学习,一个实践课题就是一个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主体,使培养模式更加个性化、自由化。课题研究的推进和完成需要研究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学习、实践,使其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3.紧贴实际需求的培养过程

课题的选择注重研究生实际的职业背景,课题可以是导师提供参考,也可以是研究生从自身工作实际中发掘。使课题选择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现实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4.对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构建

课题研究是一个多元化过程,涉及面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理论的学习深化,更是对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构建,为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式培养模式所需的条件

1.与课题式培养配套的课程体系

在课题实践过程中,需要通过课程学习来支持课题研究各阶段。因此,要针对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建立相应的课程模块,将原先的公共课、专业课等相关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各个模块中。课程教学过程不仅要构建研究生知识的框架,更要注重为研究生课题实践进行答疑解惑,从而推动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的相关补充。

2.科研与授业能力兼备的导师队伍

课题式培养模式对导师科研能力、指导能力和责任意识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导师不仅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更需要导师对所培养研究生有深度的剖析和把握能力,能够结合研究生职业背景、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经验阅历等特点,为研究生“量身定做”实践课题;另一方面,课题实践的指导过程,更类似于师徒式的“手把手”授业,需要导师全程跟踪指导,确保研究生课题研究的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3.建立评估课题实践效果的机制

课题实践过程相当于综合实践环节的“预科班”,其考核评估难度应略低于学位论文课题研究。考核重点应放在研究生通过课题实践所培养的各方面能力上;考核节点既要在研究生完成课题实践后有综合性的评估把关,也要在各研究阶段设置评估环节,保证研究生达到应有水平。

五、结语

课题式培养模式是一个促进学习与实践互相转化的过程,培养过程依托研究生主动推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良好的培养、锻造效果。但课题式培养模式相较目前主要采用的培养模式来看,实施难度还较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课题实践形式如何规范、如何保障课题实践研究的条件和平台、如何将课题实践的过程合理分解等,这些也将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探索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兆磊.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3(11).

[2]艾浩军.基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