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题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选择一个课题,然后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模式。对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它们是今日的大学生,又将是明日基础教育领域的主力军,他们将承担起指导中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任。所以,今日他们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索,无论获得的是感性经验,还是理性经验,都会对他们今后指导中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节 课题研究模式

先选择一个课题,然后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模式。如果说“问题探讨模式”主要是在学科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话,那么,“课题研究模式”则注重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一、基本含义

课题研究模式是由教师提供课题或由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和兴趣设计研究课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实施研究计划,完成课题研究。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设计好研究课题,是实施课题研究的首要问题。明确了研究课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采取措施来完成课题。完成研究课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课题的性质决定了完成的手段。属于思辨性的课题,其完成的手段与方法主要是从图书馆以及报刊杂志上查阅资料,作为进行课题论证的依据;属于描述性的课题,更多的则是通过深入社会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让事实本身来说话,从而完成对课题的论证。

从我国目前开设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来看,无论是在高等院校,还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其设计的研究课题绝大多数均属于描述性的课题。一方面,描述性的课题相对于思辨性的课题来说,难度较小,完成起来相对要容易一些;另一方面,由于描述性课题本身的特点,比较适合于初次涉足于该领域的年轻探索者。所以,当前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各高等院校和各地中学,以描述性课题作为其主导课程也是自然的。

学生深入社会,参与课题的研究,无疑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一束奇葩。社会实践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学会观察社会现象,学会从表面现象中发现问题,又从问题的分析之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课题研究模式与问题探讨模式的区别

课题研究模式与问题探讨模式都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与推广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也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但是,这两种模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1.问题探讨模式偏重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模式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获取现实生活中有用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其中可能包括某些创造性方面的直接经验。2.课题研究模式偏重于对某一课题领域的调查、分析、研究、探索;问题探讨模式偏重于社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获取机智、灵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课程内容。3.问题探讨模式偏重于实践性、操作性、探索性教学活动形式,活动的场所局限于课堂上或小组之间。教师或学生呈现案例或问题内容,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或分组讨论)、质疑、释疑;课题研究模式活动的场所具有不确定性,学生依据课题内容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调查,获取信息材料,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用于课题的研究课程活动性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4.问题探讨模式的质量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索;课题研究模式的质量取决于教师指导的水平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发挥的程度;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问题探讨和课题研究模式在课程形成方式上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从报刊、杂志、书籍中采集的,以及学生提供的,具有代表性、能给人以启迪、思索的案例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教师提供选题,或由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和兴趣自己设计研究课题,自由选择主攻方向,实验研究策划,完成课题目标。

三、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从当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现状来看,基本上都是在缺乏经验的基础上摸索着前进。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对学生选题的指导、心理的指导和技术的指导等几个方面。

1.选题的指导

课题研究模式的实施是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为基础的。选题的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

学生在选题阶段容易出现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①课题题目过大;②设计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③课题提出的依据不足;④不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⑤对课题中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学生的兴致过高,缺乏对课题研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二是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导致盲目选题。

教师的及时指导可以避免学生少走弯路。当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系统理论知识,开始步人选题阶段时,教师的指导随即发生作用。指导的内容包括:

·初步涉及课题研究,要从具体的问题入手,避免涉及大而空的课题;

·尽量选择描述性的课题,避免过于抽象的课题;

·尽量从自己所学专业或感兴趣的范围选择课题;

·选择课题要考虑实施研究的可行性;

·选题要明确所提出与解决的问题;

·选择研究的课题要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指导价值;

·选题要有创新意识;

·善于从周围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发现课题;

·选题应尽可能地反映当今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问题。

布置了选题任务,紧接着就是对学生呈报上来的课题进行初步的论证和筛选。发现题目太大、研究条件达不到或其他方面存在问题的,教师要立即给予纠正并告知理由,同时也要为学生修改或重新选择课题提供思路,以确保课题早日设计成功并投入研究。达到这一点,需要指导教师具备课题研究的理性知识和感性经验,否则,指导往往会不着边际,从而影响到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质量与效果。

2.心理的指导

心理的指导是在学生选择好研究课题之后进行的,指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动员课题组成员满怀信心地去实施课题研究任务;

·课题组成员要通力合作、相互鼓励与帮助;

·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遇到碰壁或其他不如意的事,不能随便打退堂鼓;

·坚信最后的胜利是建立在克服困难的基础之上的。

3.技术的指导

选择好课题之后就要进入课题的研究阶段。实施课题的研究,需要到图书馆、资料室去查阅资料,或者深入社会生活中去观察、采访,以获取与完成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作为教师,不可能自始至终地跟在学生身边给予及时指导,只能就某些问题作一些提纲携领地交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教师的技术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列出课题研究内容的总提纲;

·依据总提纲,再列出子提纲;

·从文献中采集资料时,要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

·教会学生如何从网上获取信息;

·从调查、访谈中获得的信息资料,要确保其科学性

·信息资料应尽可能体现不同的意见、观点,以确保资料的客观性;

·调查的结果若不尽如人意,要设法从另外的途径获得补充材料;

·调查过程中不可拘泥于提纲,应及时修正或补充调查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有无教师的指导,其实践效果迥然不同。有了上述心理和技术上的指导,再对其实施必要的安全教育,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我们都应该、也可以放手让他们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实际操作与探索。

教师的指导只是为学生起到引路的作用,其根本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课题研究的最终完成还得靠学生自己到实践中去探索。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迅速得到提高。

学生的自主探索,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主体地位。同样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索,在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之间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对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它们是今日的大学生,又将是明日基础教育领域的主力军,他们将承担起指导中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任。所以,今日他们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索,无论获得的是感性经验,还是理性经验,都会对他们今后指导中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