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模式新探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模式新探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硕士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自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于1997年开始招生以来,至今全国已经有88所院校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模式新探

教育硕士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自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于1997年开始招生以来,至今全国已经有88所院校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重庆师范大学是全国第四批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高校之一。2005年,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思政)5个专业方向,开始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截至目前,已经全覆盖19个招生领域。多年来,既有办学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成为探索教育硕士办学模式的事实起点。

一、教育硕士办学取得经验

近年来,学校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全国教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兄弟院校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大胆创新、积极进取、扎实办学,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主要体现在教育硕士的办学定位、管理体系、教师队伍、招生工作、培养工作五个方面。

(一)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学校教育硕士办学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现代教育观、知识观和人才观为指导,秉承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坚持教师教育的特色优势,追求卓越,以特色求发展,以管理求质量,服务重庆基础教育,积极为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能有效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研究型的高层次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管理者。

(二)教育硕士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日益健全

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处分管教育硕士的常规管理工作;学院设有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小组和指导教师。学校不断推进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设,致力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制订了17个管理文件。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规范、实践环节、学位授予等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这些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为不断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成就凸显

学校十分重视教育专业硕士的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方式,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导师队伍。首先,重视对教育硕士导师的遴选。学校明确了专业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措施;制订了严格导师遴选标准,规范遴选流程,从学校现有导师中,选聘一批熟悉基础教育的教师担任专业硕士指导教师;从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其他高校等,聘请了一批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建立了一支高水平兼职专家队伍。导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其次,重视对教育硕士导师的培训。学校要求新遴选的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上岗前都要接受岗前培训,熟悉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学校主要采用“多元研修”的教师培训方式,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如,通过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会议、各方向领域课程研修会议、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最后,鼓励教育硕士导师开展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截至2011年,学校教育硕士导师共承担了省级以上(含省级)基础教育科研项目84项,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基础教育科研项目17项,在教育类刊物发表论文151篇。

(四)教育硕士招生工作成绩斐然

优质生源是培养优质人才的基础,为此学校遵循“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招生录取原则,精心组织招生录取工作。首先,努力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积极寻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生源基地,实现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与基础教育人力资源日渐丰富的双赢局面。其次,制订优惠政策吸纳高级人才。凡是报考学校的中学研究员、特级教师以及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师,其联考成绩在国家录取指导线以上均可录取。最后,认真做好复试工作。在每年确定录取分数线后,各专业方向成立复试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导师组负责人担任复试专家组组长。从考生职业背景和综合素质等层面对考生进行全面、公正的复试。

(五)教育硕士培养过程越加规范

学校以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参考性培养方案为基础,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和优势,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制订培养方案;从学校和学员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在职兼读培养方式;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加强教育硕士课程改革与建设,学校以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将教育硕士学位课、专业必修课程纳入优质课程建设之列,推动学校教育硕士课程建设;重视教育硕士案例库和实践基地建设,授课教师通过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提高了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位论文环节,将论文写作贯穿培养全过程,强调论文选题的现实针对性;建立“学校评教、学员评教、单位评教”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校监控→学员反馈→校院矫治”的质量监控机制,确保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二、教育硕士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硕士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并输送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由于社会上对它认识不足,甚至对教育硕士存在偏见,影响着教育硕士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上充分认识到教育硕士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育硕士的社会认可度,推动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二)教育硕士的科研意识较弱

中小学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更应该是研究型教师及管理者。由于教育硕士培养注重应用性,培养过程中容易出现重视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忽视教育硕士研究能力提升的状况,在平时学习和毕业要求时,学校对教育硕士没有严格的科研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硕士的科学研究训练,明确科研要求,提高科研意识,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三)教育硕士经费投入较为紧张

由于种种原因,教育硕士经费投入较少现象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经费投入紧张将导致很多次生问题的出现,比如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导师劳动报酬、各种资源库建设,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亟待改进

寒暑假集中面授和平时分散学习远程指导相结合的在职兼读培养模式,有利于缓解工学矛盾,使教育硕士集中精力,修完规定学分,完成学业。但是就如何保障平时分散学习远程指导的教育质量,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教育硕士办学模式的积极探索

基于不同类别教育硕士的培养特点,紧密结合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实际,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来设置培养目标和创新培养模式。以需求服务为导向设计培养目标,以项目计划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采用模块化方式构建课程体系,搭建教育合作联盟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根据不同情况,教育硕士实行多元化办学模式。

(一)构建基层辅助办学模式

就在职教育硕士而言,在保障集中面授教育质量前提下,建构一种“基层辅助培训”的办学模式,解决分散学习缺乏有效指导的问题。高校与区县教师进修学院执行统一培养方案,做到高校集中面授与进修学院短期培训相结合,大学教师、中小学优秀教师和管理者协同负责,共同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

(二)实施“3+1”的顶岗教育模式

就在职教育硕士而言,前3年,取得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入学资格的大学毕业生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签约农村学校任教;第4年,回到我校注册研究生学籍,脱产学习1年并撰写学位论文。

(三)实施特岗教师攻读模式

就在职教育硕士而言,按照国家要求,免试选拔“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历,参加中央特岗计划和参照中央特岗计划实施的地方特岗计划,服务期满且继续留在当地学校任教,近3年年度考核合格且至少有一次考核优秀的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四)教育合作联盟办学模式

就全日制教育硕士而言,探索教育硕士培养高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学校共同培养教育硕士的办学模式,高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担负教育硕士培养工作。

(五)教育硕士工作站办学方式

就全日制教育硕士而言,根据一定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社会声誉等标准,在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教育硕士工作站。高校负责教育硕士理论课教学,并派指导教师到工作站;工作站所在单位负责实践环节教学工作;教育硕士轮流到工作站实习,在工作站所在单位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所在单位的教学、科研以及日常管理等工作。

(作者:郝明君,郭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