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发展马桂敏[1]房鼎业教育应当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人才培养类型单一的局面,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自1997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马桂敏[1] 房鼎业

教育应当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人才培养类型单一的局面,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自1997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不仅仅是改变了学位类型、规格单一的状况,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高等学校与大中型企业的融合,加快了高等教育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步伐,拓宽了学校与产业系统产学研合作领域,建设了一批工程硕士的培养基地。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

华东理工大学是首批招收工程硕士的单位之一,现有6个工程领域可以招收工程硕士生;工程硕士生从当初年招收几十人发展到目前的年招收200多人,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各大企业的需要,因为我国各大企业迫切需要大批责任感强、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对开展工程硕士的工作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针对工程硕士生的特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1.培养工程硕士要明确立足大企业的思想

我校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工程硕士主要是为了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立足大企业集团,把为大企业培养工程硕士作为学校开展培养工程硕士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国石化集团是我校的共建单位,他们有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计划,急需培养一批未来的装置专家。因此从1995年开始,我校就与中国石化集团合作,按照企业培养人才计划,根据招收工程硕士的条件,采取个人报名、企业考核推荐、石化集团人教部审核、学校考试的办法,从中国石化集团所属的十几个大型企业选拔了百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到校不脱产学习。自1998年我校正式招收工程硕士生以来,先后从中国石化集团所属的茂名石化公司、九江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以及上海金山石化公司等企业共招收了近150名工程硕士。但由于录取名额有限,仍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实践证明,立足大企业招收工程硕士,一是保证了生源的质量,二是使培养人才具有针对性,三是使学校与企业有了共同语言,为学校和企业的全面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与企业共同研讨制定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是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

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所制定的培养计划,首先是根据工程硕士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其次是考虑各企业的需要,不能完全照搬工学硕士的培养计划。因此,我们每为企业办一个工程硕士班,第一件事就是请企业专家与学校的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培养计划中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提出企业的需要及要求;然后,学校根据讨论的情况设置与企业相关的课程,教师根据设置课程编写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这样,在工程硕士生进校之前就为其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内容实用,从而确保了培养质量。

3.坚持校企共同管理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确保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管理是很重要的环节。由于工程硕士生的学习是不脱产的学习,所以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离不开企业,也就是说工程硕士生培养的好与坏同企业的参与紧密相连。在招收工程硕士生之初,我校成立了校级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聘请了企业中的专家参加;同时,各学院成立了工程硕士指导小组,与各企业人事组织部门专门建立一个工作联系小组,负责工程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校企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定期交流培养情况,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发挥了校企双方的积极性,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保证了培养质量。

4.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工程硕士行之有效

提高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优秀的生源、良好的培养条件和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缺一不可。我校自1998年以来,根据工程硕士生进校不离岗的情况,在培养工程硕士生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安排理论造诣较深、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包括部分退休教师)作为工程硕士生的导师。学校导师的职责是:指导工程硕士生选课、论文选题;与工程硕士生讨论论文的技术实施方案;把好论文质量关。企业安排实践经验丰富、对企业情况非常熟悉的高级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企业导师的职责是:关心工程硕士生的学习进度;提出企业技改关键即提出可供选择的论文课题;协助指导论文;筹措论文费用等。实行了双导师制密切了师生之间、校企之间的关系,双方导师定期联系,交流意见,共同商讨工程硕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实践表明,双导师制有利于产学研结合,既培养了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又为企业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

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1997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工业界对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经过几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对开展培养工程硕士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探索了一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路。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1)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化的艰巨任务,大量需要技术型人才。纵观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可以得出,每当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刻,每当社会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的时刻,大量技术人才就成为社会迫切需求。换句话说,21世纪的中国正是需要大量能进行自主开发设计的高层次、高质量的实务型人才,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并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国内外市场上站稳脚跟。

(2)21世纪科技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空前剧烈的国际经济竞争,而这一竞争鲜明地体现为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的激烈竞争。对科学技术的关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焦点,因为经济或综合国力的竞争均需以科学发展尤其是以高科技为手段。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跨世纪人才”,绝不仅仅是年龄层次上的含义,更主要的是在人才素质上要有比现在人才更新、更高的要求。

(3)21世纪科技发展急需复合型人才。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既分工又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这种趋势在工程界表现为不断出现若干行业交叉综合的新行业,即使是一些老行业也大量需要新科技来加以充实、改造。在工程科学方面,则表现为一些综合学科的加速涌现。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扩大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是新世纪提出的要求。

2.面向21世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待于大量发展。这一问题之所以被提上议事日程,是因为: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开发型人才;第二,经济的集约型发展需要依靠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优良的技术工作者;第三,世界各国的高层次学位教育表明,重点应该发展应用型人才,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比例应该有所侧重和倾斜;第四,高等教育的适度发展,并不排斥直接服务于中国经济建设的人才。

(2)发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国有企业腾飞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企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要发展,经济要上去,迫切需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虽然近几年高等学校为企业培养了一些工程硕士,但与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据有关人员调查统计,仅上海市到2010年对计算机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1 322人。同时,对通讯电子类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2 417人。

(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当密切同社会的联系,使该教育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也不高,已严重阻碍和影响企业产品的升级和发展。因此,随着21世纪教育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下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也必将进入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4)质量意识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生命。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工程硕士属于高层次人才,因而必须保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不断强化广大师生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之外,还必须在招生途径、培养条件、培养过程以及学位授予各方面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从国家主管部门、社会用人部门以及学校培养单位3个方面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评估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承担着为大中型企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我们将继续和企业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为工程硕士教育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刊于2001年第1期)

【注释】

[1]马桂敏,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