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本质新探

教育本质新探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亦应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展开研讨。要达到这样的改革目标,就必须倡导教育民主、解放学生的时空,这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

教育本质新探

一、教育的含义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

教育是使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够有立足之地,并通过不同角色的变化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教育也是培养人,感化人的过程,让人懂得爱,懂得分辨善恶,明辨是非。

关于教育,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精辟的见解: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没有理性的自觉,就不可能做个自觉而清醒的实践者。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

二、教育本质的探究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

据《辞海》注释,“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是事物的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即是对教育本质的精辟阐释。杜威的立论是:教育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生活”,一种“改造了的生活”。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它既合乎社会需要亦合乎儿童需要;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经验不仅决定着教材,而且决定着教学和训练的方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真正的教育的目的应放在人的生活的实际需要上“为我们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陶行知认为:“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活生生的人,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社会的活动,究其本质都是人的活动。因而人不但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本质,从内在来说,应该是思想的传承和人格的教化,从而使受过教育的学生整个的精神气质呈现出与别的学生迥然不同的独特魅力;从外在来说,应该是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有效占据,学生真诚追随、认真研究所信奉之主张,将最清醒的时间、最充沛的精力、最有创造力的智慧全都投入进来。教育本质:一切以人为本!以培养人、造就人——而不是淘汰人、扼杀人——为根本目的!教育的本质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与生活。

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着或曾经生存过,才有人类意义的存在。要想生存,就必需能够维持生命,就必需能够吃饱、穿暖,否则就会饿死、冻死。吃饱、穿暖靠的是谋生的技能,这些技能的获得是离不开教育的,要想吃好穿好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教育,人类恐怕只能像人类祖先那样吃野果、穿树叶了。

生活是第二位的,但也是更重要的。要想生活有意义,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改造这个世界,不断地犯错误,又不断地在错误中总结经验,不断地积累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人的生活就是为了整个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本身也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生活不断地延续发展的。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经验的获得并不都是亲自体验得到的,许多经验是前人传授的,这就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使每个人在生活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为人的发展争得了时间,正因如此,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教育的本质不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而是人的生存方式本身;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作为人人得以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必然生成与展开,而不是某种所谓物化功能的具象性制度安排。

一言以蔽之,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就是为人类的发展培育后代。

三、教育本质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

课程理念从“终极关注”的意义上,强调人的“素养”;从“社会需求”的意义上,强调“适宜时代”;从“学习方式”的意义上,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从“资源信息”的意义上,强调“多元开发”。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这里既肯定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又体现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由此说来,“促进”比“培养”更为确切。因为“培养”有把受教育者当物来看待的意味,它强调的是教育者的作用,而没有体现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我们给素质教育本质的概括既汲取了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精髓,又考虑到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和谐性。

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一起抓,重点是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

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学校教育的优先目标,受到“课程改革”的特别重视。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在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价值观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评价标准。正确的价值观应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亦应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展开研讨。对此,陶行知的精辟见解是:“教育是唤醒,教育是发展,教育更是解放!”唤醒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要达到这样的改革目标,就必须倡导教育民主、解放学生的时空,这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惟其如此,才能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生动地发展;才能改变那种千校一貌,千人一面的死气沉沉的教育格局,使学校具有办学特色,学生具有个性特长成为可能;才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使每一位学生个性潜能获得良好的生长。当许多发达国家在设法精简中小学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发展个性的时候,我们却依旧死抱着“头悬梁,锥刺股”“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迫使学生疲惫地跋涉于书山题海之中。这种状况若不加以改变,学生的主体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认清教育的本质,才能从教育本质的高度树立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知识的载体和源泉、衣食父母、蜡烛、园丁、灵魂工程师;现代教师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预设者、生成性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评价的首席、教材的生成者和教育的研究者,是不断发展,追求完美的人。

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教育的客体,是被塑造的对象,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知识的容器,把学生当成是没有主体意识的物,是一张可以被人任意涂抹的白纸,是没有过性差异的产品,是要用同一的标准检验、评价的产品;现代学生观视学生为: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

还有一个需要正本清源的观念,就是摆正素质教育与应试技能的关系。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人的素质内容广泛,从社会历史的发展看,应试能力也是人的素质之一,因此,“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应试技能”。同时,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和评价,必将渗入应试教育的因素。

总之,教育的本质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对教育的本质的深入探究,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会更深入人心,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会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教育教学规律。

作者:彭期荣,大足田家炳中学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重庆市级科研课题“语文教师读写与教学能力提升与评价研究”课题组组长。

参考文献

1.洪宝书.教育本质与规律.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2.叶澜.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