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归教育的本质

回归教育的本质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就应该是一个传授做人智慧和培养做事能力的过程。因此,当下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有智慧且能做事,有独立人格的中国公民。如果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都难以被社会和家长认可,它的生存就会有很大的问题。所以体制内的学校很难真正地用培养人的规律来办学,就无法逃出“应试”的怪圈。随着当代技术的飞速发展,陈旧的技术和知识会不断地被淘汰或更新,所以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相较他们的应试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 教育是一个传授做人智慧和培养做事能力的过程

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对于教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陶行知的观点是: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爱因斯坦有名言:“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康德说:“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种种释义,各有千秋,也都从某个角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

也许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担负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目前的和平发展年代,我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有两件事做好了,就会成功。哪两件事呢?一个是“做人”,一个就是“做事”。教育就应该是一个传授做人智慧和培养做事能力的过程。做人的智慧千古不变,从孔子到蔡元培,从国内到国外,都提倡同样的做人哲理,那就是——与人为善,有独立的人格,更有独立的思想。但做事的能力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而日新月异。因此,当下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有智慧且能做事,有独立人格的中国公民。

(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最近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看过不少国内名校校长写的文章,但一直有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觉。

很多想法是好的,比如实施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很快乐,但若最终不能有好的成绩进入高中或大学,家长和学校就会因此产生一些分歧和误解。如果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都难以被社会和家长认可,它的生存就会有很大的问题。所以体制内的学校很难真正地用培养人的规律来办学,就无法逃出“应试”的怪圈。

在任何一个国家,大学的录取标准在某种意义上都定义了高中、初中乃至小学的培养模式。比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确定是否录取一名学生时,不仅是看考试的成绩,还需要看到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以及对专业的热爱程度。此外,美国还想看到一个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逆境生存能力等。与此同时,在这些国家成绩也不是按分数来统计,而是按较为粗线条的等级来界定。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不用分分必争,就有时间、有精力去做一些课外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学校来说,有两个课程体系,一个是看得见的知识体系,一个是看不见的文化体系。知识体系是培养人的学习和做事能力,而文化体系则是在传递做人的智慧,它是一种不能完全用文字表述的东西。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而“靠谱”的处事文化,也处处传递出做人的智慧。

随着当代技术的飞速发展,陈旧的技术和知识会不断地被淘汰或更新,所以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相较他们的应试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爱因斯坦提倡的教育理念的确非常贴切。因为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在学生毕业时早就过时了。但通过学习知识这一过程而培养出来的学习能力,才真正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任何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学习,也就停止了进步。于是我们开设国际课程学校的优势就在于有机会摆脱国内高考的压力和指挥,可以真正按教育的理想来治理学校。

知识体系是培养人的学习和做事能力,而文化体系则是在传递做人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