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归家庭教育本质的社会学建议

回归家庭教育本质的社会学建议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社会学知识的角度看,家庭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应该成为家长倾听儿童年愿望的过程,家庭教育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征对其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因此,家庭教育应当以儿童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在形式上的简单移植,家庭教育成了学校的第二课堂,儿童生活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教育起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
回归家庭教育本质的社会学建议_童年的隐忧:来自童年社会学的观察

二、回归家庭教育本质的社会学建议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如今家庭教育迷失或者误入歧途所造成的直接后果,直接反映在了儿童身心的发展方面存在着许多的缺憾。正确发挥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我们采取切实的措施,复原家庭教育的本来面目。最根本的是,家庭教育要回归其本质属性。

●家庭教育的立足点应放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上

家庭教育之所以迷失了方向或者走入了误区,根本的原因在于儿童的父母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童年意识的薄弱,导致一些儿童的父母常常用成人的标准和期望要求儿童,缺乏足够的童心。从儿童教育学的角度看,儿童的教育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使儿童从“自然个体”向“社会个体”渐进成长的过程。应当说,儿童的年龄愈小,家庭教育越要趋向于他的自然本性,越要趋向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家庭教育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培育儿童基本的生活常识、道德情感和基本的行为习惯为重点内容,而不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更不应该成为家长为儿童预设未来的过程。从社会学知识的角度看,家庭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应该成为家长倾听儿童年愿望的过程,家庭教育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征对其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需要,而且伴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他们的独立性也在不断成长,如果家长总是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让儿童“规规矩矩”,总想把儿童变成“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家庭教育不但容易造成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心理隔阂,而且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家庭教育应当以儿童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家长应该弱化功利性预期,把培育儿童健全的人格放在家庭教育的中心

作为成年人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儿童不能只为将来活着,他们也为现在而生活,他们应当充分享用童年期的生活,拥有快乐的童年”[8]

我国教育内部存在的竞争性的考试分层,以及儿童家长日渐强化的对教育的功利性预期,是造成家庭教育放弃了其应有的本质属性的原因之一。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在某种意义上直接表现为教育的竞争,现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职业分工和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前。在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还不够均衡的前提下,在个别区域的教育资源还比较有限,还不能保障每个儿童依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接受相应的、充分的教育的前提下,许多家长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上一般都怀有强烈的功利性预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便将来有出息。换句话说,儿童要想获得较高层次的受教育机会,只有通过学业考试这种单一的选拔机制才能获得进一步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分数成为文凭的敲门砖,文凭成为职业的敲门砖的复杂局面。儿童的学业成绩不但决定着其能否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且决定着其未来能否获得更好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在这种社会环境条件下,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但决定着其未来的前途,也决定着儿童家长的喜怒哀乐。面对这种社会大环境,许多家长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上往往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窄化为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精神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在形式上的简单移植,家庭教育成了学校的第二课堂,儿童生活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家长应该认识到,成人是成才的前提条件,儿童自身存在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可以无差别地成为家长心目中期望的角色。只要儿童能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就是对社会有用的普遍性人才。教育起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家庭本应是一个让儿童感到宽松、安全、充满情感交流的港湾。让儿童在家庭中形成基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品德及行为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源所在。

【注释】

[1]杨东平: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J〕北京文学,1998年第3期。

[2]周运清、李娜:儿童社会化与家庭教育的误区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1999年第6期。

[3]王玉荣:家庭教育环境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EB/OL〕莫忧育儿网, 2008年11月21日。

[4]朱俊青:打骂教不出好孩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2009年版。

[5]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EB/OL〕人民网,2009年3月30日。

[6]王远:人均月消费高达897元儿童消费是否挥金如土?〔N〕北京晚报,2001年5月29日。

[7]近半家长羞于和孩子谈性〔N〕北京晨报,2008年2月28日。

[8]鲁洁、赵志毅:幼儿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观念现代化〔J〕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