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介绍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介绍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是市场的风向标,因此,与企业密切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工学交替的高级形式之一。目前,企业对教育合作的认识不到位,虽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项目,但是一旦涉及待遇、成果分配、学生安全等方面的事宜,就会产生纠纷,从而伤害双方利益。再次,现有教育政策对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会产生不利影响。认为加订单培养会使孩子的利益受损,这不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要指定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实行教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由此可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校企双方的合作,即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针对岗位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企业是市场的风向标,因此,与企业密切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工学交替的高级形式之一。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能够缩短或者消除岗位适应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学校而言,该模式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贴近市场,其优势是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既然是“订单”,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和转岗能力,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狭窄和单一。

常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湖南的“麦趣尔班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融合、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融合,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由企业和学院共同设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参与教学活动,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产学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全真企业环境及职教资源实施“情境”教学,这对于学生学习这个企业的专业技能工作很有帮助。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缺失,政府投入不足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国外政府对教育合作给予多方的支持,例如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等,从而使教育合作在政府的引导下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顺利开展。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有关教育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政策法规更是空白,这就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首先,政府相关部门缺乏针对高职院校教育合作的鼓励政策与资金支持[1]。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求,另一方面,合作企业不能支付学生的薪水和报酬,将资金负担又加到了高职院校。如果政府不配套“订单式”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很多高职院校会因为资金不足而不得不放弃“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这其中也包括商务英语专业的订单培养计划。其次,政府部门缺乏鼓励企业参与教育合作的激励政策。目前,企业对教育合作的认识不到位,虽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项目,但是一旦涉及待遇、成果分配、学生安全等方面的事宜,就会产生纠纷,从而伤害双方利益。再次,现有教育政策对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会产生不利影响。国家对普通高校无论是政策方面还是资金投入方面都有倾斜,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大学时也会倾向于普通高校,进而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地位较低,获得政府资助不足等状况。

(二)校企沟通不畅,缺乏协调机制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大学生就业。这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获取企业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也应通过多种途径掌握高职院校和学生的信息。但是从目前来看,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教育合作条件和双方信息传递不畅。此外,校企双方缺乏监督和协调机制,一旦出现问题,产生的矛盾不容易调和,较难形成良性沟通与互动,最终导致“订单式”培养流于形式。

(三)师资相对薄弱,“双师”水平不高

大部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是由管理专业或纯英语专业转到商务英语学科的,因此,他们在商务英语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储备不够,在实践操作技能方面很欠缺。随着我国商务英语专业的蓬勃发展,很多高校也逐步建立了商务英语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一些高职院校从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深造的方式攻读硕士学位,在商务英语理论知识上做到了补充,但是实践教学方面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2]。高职专业教师获得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较少,教师的实践技能没能得到真正提高,从而导致他们很难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水平。

(四)企业参与度低,合作积极性差

“订单式”培养模式需要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和学生四方联动才能完成培养项目。其中,最重要的合作双方就是高职院校和企业,而且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企业。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寻找教育合作的困难就越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就无法顺利开展,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没能充分调动企业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没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就会造成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沟通不畅,企业放弃参与教育合作的现象。

(五)学生参与性差,家长支持率低

有些高职院校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做详细的宣传与讲解,因此得不到高职学生与其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导致他们不愿意参与。认为加订单培养会使孩子的利益受损,这不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三、提升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比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更多的优越性,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改进现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优化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资源,提高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建立教育合作机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政府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明确角色定位,明晰自身在教育合作中的作用,从内涵上对订单培养进行扶持。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台适合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法规,从而使各个产业都明确高职院校教育合作是社会公益性活动,每个企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第二,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明确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权利与义务,给予高职院校和企业最大限度的双重优惠,加强资金投入,以保障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第三,政府应配套教育合作中产学研的专项经费,建立教育合作专门机构,鼓励相关协会和行业参与机构建设,协助机构搜集相关信息,搭建教育合作各方的沟通渠道,提升合作效率。

(二)调动企业参与力度,积极反馈学生情况

企业单位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参与方和需求方,他们对高职院校有着重要的监督职能[3]。首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是互补的,只有将两者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企业通过提供办学资金,协助高职院校更新实训室设备,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企业设立专项奖金奖励订单班上成绩突出的学生,激励高职学生取得更大进步。其次,企业对订单班的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在期末考试中,企业单位要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进行检验与考核。如果企业发现考核结果违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预定目标,那么就要将考察结果及时反馈给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就其问题查找原因及时纠正。再次,企业要指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操作技能的专业技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高职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学生最终的毕业论文成绩应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决定。

(三)转变教师陈旧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应让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转变思想,明确商务英语专业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技能培训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其次,高职院校一方面应从企业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应将高职院系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派到企业锻炼,将商务英语院校与旅游市场相衔接,优势互补,盘活教育教学资源,使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人才发挥作用。最后,高职院校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和奖励政策,切实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充分调动专任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积极性,进而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协调稳定发展。

(四)设立教育合作机构,宣传调控办学情况

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合作机构能够协调和平衡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它不但能够执行政府的要求,而且能够公正客观地审视企业的资质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详尽考察研究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订单培养模式的合作机构应扩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企业的深入调查研究,清晰企业的发展前景,通过风险预测鉴定该企业是否能够胜任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合作,从而帮助高职院校选择合适的企业,妥善协调并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教育合作机构应及时调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进展情况,保障订单培养的顺利进行。教育合作机构应对有价值的市场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加工,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工作,为高职院校和企业搭建合作的桥梁。此外,教育合作机构还应与社会调查机构、教育合作企业建立沟通机制,及时掌握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企业员工变动情况,并及时反馈到高职院校,使高职院校能够及时调整“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五)严格制定订单计划,满足多元利益诉求

“订单”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它连接着高职院校、企业、高职学生等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并体现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制定的“订单”越规范,合作各方就会越严格要求自己,有效性就越高,所获得的成就也就越大,反之亦然。首先,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对订单培养中的人才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其供需契合、有效衔接。订单中应有行业的鲜明特征,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学生扎实的行业知识、行业道德素质、娴熟的操作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使教学内容、专业设置等紧密围绕市场需求[4]。其次,高职院校和有“订单”合作意向的企业应明确两者的共同愿望和共同目标,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利用企业依托高职院校的智力支持和高职院校依托企业的资金支撑,将“智力资源”的两者有效结合,填补彼此的空白,谋求共同发展。最后,要始终将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遵循“学生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只有学生从中真正获得收益,才能使多方共赢的教育合作体形成良性循环。总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精髓和灵魂,它体现了高职教育前进和改革的方向,不断提升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质量,从而巩固我国各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