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职业能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培养职业能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市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及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导向。

培养职业能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皮红生

【摘 要】 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够胜任职业岗位,满足社会和个人对职业的需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缓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高职教育更好地发展。大力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重视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职业能力 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 重要课题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它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式的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重要的和特殊的组成部分。自1996年以后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10年进程中,高等职业院校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2005年高职院校为1091所,占全国高校的60.9%;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总招生数的53.1%;在校生人数713万,占高校在校生人数的45.7%。2006年高职院校为1135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854所的61%。到2007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已从1999年的161所发展到1109所,占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65%以上。(1)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的迅速发展,缓解了各地区社会经济建设迫切需要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矛盾,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为社会经济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我国高职教育迅速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明确了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并且在机制和制度上探索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把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发展能力,使他们有能力为经济社会作出贡献,作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在我国职业教育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广大教职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逐渐明确和重视了要在兼顾文化素质基础的同时,突出职业导向,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实践证明,大力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重视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这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相比,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偏低。据统计,2003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约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约为55%;2004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约为84%,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约为61%;2005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约为81.7%,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2.1%;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2005年相比,基本稳定。总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全局性问题。

那么,导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者对此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2)诚然,导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职教育的特色未能得到突出和彰显,致使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强,乃是其重要原因。高职教育是具有职业特色的高等教育。它具有“更面向实际,更加与具体的职业挂钩”的特点,实施“实用的、技术的、适应具体职业的课程”的计划,“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生具备进入劳动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而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的高职教育,其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能培养职业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从而得到社会认可。有学者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弱、动手能力差,已极大地制约了他们的就业出路。(3)

据调查材料说明,不少企业在接收录用高职院校毕业生时,十分看重他们的职业能力。这些企业的要求是:第一,他们强调“实用人才观”,认为“实际工作能力是第一位”的。第二,他们重视“人才成本观”,非常注重用人成本,期望高职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初岗适应能力”,以减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第三,他们强调“人才发展观”,十分看重高职毕业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4)。可见,企业所欢迎的是职业能力强的高职毕业生。

就业乃是检验职业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而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我国目前劳动力就业形势紧张,劳动力在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在劳动力过剩,安置十分困难的同时,却又存在高新技术劳动者十分短缺的现状。显而易见,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竞争会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将突出体现为职业能力的竞争。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方面,是落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重要措施。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2002年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大会,经过充分研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研结合”,被认同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

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市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及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其“市场”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因而,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要求,构建专业与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高职教育具有突出而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市场定专业,紧扣企业开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其评价标准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否受社会欢迎,这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说到底就是就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把“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有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社会急需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教育,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达到,而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是通过教学来体现的。在我们看来,高职一切问题的核心,是课程体系问题。无论是高职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专业建设还是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最终都会体现在课程体系中。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的评比,高职院校对办学特色的孜孜追求,乃是高职课程改革兴起高潮的直接动力。其研究与实践的取向,是如何摆脱普通高校本科压缩式的学科课程模式,突出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有学者提出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需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称之为就业导向的能力系统化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社会提供适应各类一线岗位需求的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这反映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上就是要侧重应用技术,重视实践教学,以便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还是类同于本科院校的研究性和工程性的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这种过多强调传统的学科性理论教学,忽视专业技术和专门技能培养的做法,势必失去高职教育自身的办学特色,不能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5)

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11月9日)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够胜任职业岗位,满足社会和个人对职业的需要。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

关于职业能力的构成,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提法,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应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

所谓基本职业能力,是指劳动者成功地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所必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从事该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基本专业能力、基本方法能力、基本社会能力。其中基本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是任职顶岗所需要的实用性职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本职工作、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工作方法和职业学习方法,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不断获取职业的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是劳动者基本的发展能力;它包括搜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订计划、决策、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基本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

所谓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共同特点及其要求所体现的共同的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应具备的能力。它高于基本能力,是基本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但离开了基本能力,综合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很多学者又把它称为“关键能力”。它包括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以从事基本职业工作的能力,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及综合运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一种超越具体职业的,可广泛迁移的、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的跨职业的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6)

在我们看来,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缓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更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看,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另一方面,高技术与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又非常缺乏,甚至有些毕业生不能胜任岗位工作任务,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大家知道,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带动了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社会对劳动者职业能力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完成现有工作岗位任务的胜任能力,并且还要有适应岗位迁移和就业方式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劳动就业的供需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错位,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劳动者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诸如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人合作、创新等。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成为单一的终结性就业教育。可以说,这只是一种生存教育,而不是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忽视了学生基本的生存、发展、自我实现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致造成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下、在工作岗位上不适应、创业能力差等现象。(7)

为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应当转变观念,应当变单一的终结性就业教育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的培养。各职业院校在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给予学生宽厚扎实的文化基础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tech.net.n/info/open/department/5776.shtml[2012_03_30].

[2]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EB/OL].http://edu.china.com/zh_cn/1055/20050616/12406696.html[2012_03_30].

[3]周济.贯彻中央精神,扎实做好就业工作——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4]周济.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4.

[5]任君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6]《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11月9日)[J].中国教育报,2005_11_10.

[7]杨林生,牟惠康,佘雪锋.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中的高职院校定位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8]周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在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报,2008,4.

[9]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1期.

[10]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11月9日),《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10日.

[12]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2007,1.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注释】

(1)以上三年统计数据,引自吴景松,程宜康.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代价问题的理性思考[J]学术论坛,2007(10);刘伟民,王沛民.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及分类统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1);周明星,刘晓.科学发展观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

(2)董仁忠,米如群.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制度缺失剖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3)董仁忠、米如群对611名高职毕业生进行过一项半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他们结合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从促进就业角度针对高职院校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共收到建议1 410条,其中729条(占总建议数的51.7%)建议认为,学校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争取企业合作,加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两千多名高职毕业生问卷调查也发现,当问及高职毕业生“如果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有很大困难,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有35.7%的高职毕业生(共计956人)认为“专业动手能力太弱”是最突出的原因;其次才是“知识面不全面”(共计681人)、“学历太低”(共计537人)、“没有人缘背景,没有过硬的后台”以及“其他”(共计173人)。可见,高职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足已极大地制约了就业。此分析系根据2007年6月一项对江苏、浙江和湖南三省的七所高职院校2007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抽样调查的部分结论。见董仁忠,米如群.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制度缺失剖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4)杨林生、牟惠康、佘雪锋对浙江省台州市32家民营企业进行走访调查的材料。见杨林生,牟惠康,佘雪锋.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中的高职院校定位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5)杨林生,牟惠康,佘雪锋.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中的高职院校定位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6)参见孙世军.试析职业能力机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3(5);汤向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刘超.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2);林晓亮.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7)汤向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的意义[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200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