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测体系的趋势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测体系的趋势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符合中国职业教育实际,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培养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出发,“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和“学”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到充分落实。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完成任务情况。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纳入考核环节。

7.1.2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测体系的趋势

一、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符合中国职业教育实际,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一些职业院校引进了英国爱德克斯国际教育基金会BTEC课程,该课程采取“课业”考核方式,以实际工作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注重学生自我积累考核证据。“课业”的完成,既是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也是评价、考核学习成绩的依据,还为毕业生竞争上岗创造了条件。此外,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等。以上各国的先进经验值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

从培养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出发,“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和“学”的各项活动。以利于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利于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的加强。为此,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应该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对各专业不同的要求,寻求“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教学目标与企业共建利益的结合点,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工”和“学”的评价不是分出学生谁好谁坏,而是立足于激励、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以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效果分析为重点的考核评价改革,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结合,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参加技能大赛等开放的、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1.以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

能力本位观念既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专业与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培养学生技术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其教学设计、考核设计的核心思想必须着力于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要构建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结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社会考评互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通过开展调研,根据专业特点,科学安排学分构成的分配比例,比较合理地反映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水平。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可以考虑按照该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及关键岗位能力的各个技能模块来分配学分,以技能模块的重要程度来安排学分的多少,而不以课程时间的长短即学时为依据。在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时,应非常明确该课程在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所要求分配好学分的比例,进而安排到模块所包含的各门理论和实践课程中,学分设计,应体现对学生的理论、实践以及最后的集中实训的考核。

2.邀请企业参与制定考核标准、参与考核评价

建立有企业成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定的考核标准,能够较好地为社会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备、工具,可以涵盖考核工种所有操作项目。学校在制定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时,应积极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到充分落实。

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如项目经理等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的考核标准、评价体系,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反映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能使学生得到比较合理的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受到企业的欢迎。

3.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

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必须改变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建立一套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成绩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坚持评价方式的人性化,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社会适应力,激励学生进取,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1)重视过程性。以能力为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将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评定成绩的时间,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这就要重新组织课程资源,构成技能的考核模块,根据模块的具体教学情况安排考试的时间。

(2)形式多样性。实行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可采取笔试,动手实践,产品制作,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完成任务情况。对于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计算机专业课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可以主要考核学生对生产性实训的完成情况,动手操作情况,及具体的工作绩效,不一定考核每个知识点,即对于计算机组装和维护技能,重点是考核学生的会与不会,而不是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知识点的记忆。

(3)考核主体多元化。为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对学生的主体评价应包括授课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还应该包含学生实习中的同行、顾客等。建立以专业任课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为辅的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称职”情况,以评定职业技能的高低。

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纳入考核环节。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践后,必须完成一个述职报告式的作业,对“工作业绩”进行总结,以利于学生的自我提高。

(4)实施以证代考。要鼓励学生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参加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鉴定考核,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成为技术业务的多面手,获得就业准入的“通行证”,即“一书(毕业证书)多证”,确保毕业生在合格的基础上有特长,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