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测的缺点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测的缺点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以各校自行评价为主,缺乏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和监督。由于不同高职院校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衡量的尺度不一,从而造成了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结果的巨大差异。此外,仅由高职院校一方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很难把握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容易偏离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目标。

7.1.1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测的缺点

一、职业能力未作为独立的评价内容

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征,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与职业活动任务相关的能力,凡与职业活动任务密切相关的“能力”,都可看作是职业能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高低在整个职业活动任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均在职业活动任务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当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未把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作为一项独立的评价内容,而是把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作为一个隐性能力单元融入各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中进行评价,从而使得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内容不清楚,评价效果不明显。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主要从德、智、体、技能或综合能力四个方面来进行,将技能或创新能力等划分为综合能力指标单元中;且整个评价中智力所占权重值最高,技能所占权重值最低。整个评价中把知识的考核处于主角地位,技能评价成为学生能力评价中无足轻重的一个指标。这种注重知识逻辑结构的评价符合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却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导致高职学生空有理论知识,却不能从事具体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严重欠缺。没有充分体现高职“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没有反映出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充分体现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从而造成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劣势地位。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我国高职院校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就是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各高职院校必须把职业能力评价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内容。

二、职业能力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高职教育在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能力评价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在职业活动任务中“做”的能力,包括操作技能、技术设计、问题解决、与人合作、阅读理解、识图、获得信息等与特定职业活动任务相关的多方面具体能力,而不是抽象的、一般的能力。对该种职业能力的评价应集中反映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评价特征,依据规定的、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评价标准是评价得以实施的准绳,也是衡量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主要是根据各校自身的教学特点、管理需要而自定评价标准,随意性很大,没有从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基本要求和具体职业岗位活动任务来制定与之相应的、全行业认可的、统一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从而导致整个评价缺乏科学性依据。

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是,会“做”、能“做”,在此基础上“做”好的能力。会“做”、能“做”已成为企业衡量合格人才的关键指标。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在于高职学生缺乏从事具体职业活动任务相关的职业能力。由于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教学、管理需要,从学校角度制定的学生能力评价标准,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木需求,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脱离具体工作任务,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评价,忽视工作现场技能的评价;同时,由于缺乏行业专家的参与和监督,也缺乏对实际工作任务的深入了解,各高职院校制定的学生能力评价标准的合理性、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考证:此外,因各校教师自身认知水平、能力结构的差异,各校自定的评价标准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性,从而使得整个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受到了质疑,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困惑。因此,如何制定科学的、权威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能力评价主体中企业缺位

高职学生主要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其职业能力高低直接决定学生的就业成功与否。要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就必须让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以各校自行评价为主,缺乏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和监督。由于缺乏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监督,导致整个评价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职业能力水平,使得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难以鉴别、挑选和聘用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就业率及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认可。

由于不同高职院校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衡量的尺度不一,从而造成了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结果的巨大差异。此外,仅由高职院校一方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很难把握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容易偏离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目标。当前各高职院校教师成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主要评价主体,缺乏行业等用人单位的参与和监督,整个评价过程(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基本上是按照学校意愿进行,未充分考虑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未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单元来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及评价形式等,从而造成整个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结果得不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

四、职业能力评价方式不合理

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仍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定量评价为主,以书面考试为主,以书本理论知识作为评价重点,以试卷分数作为评价依据,侧重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基本上脱离了具体的工作环境与工作任务,这种脱离实践的评价,把理解和记忆力的考核置于主角地位,不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实际工作任务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即使设有实践技能考试,也仅仅涉及或重视职业活动任务的某一方面能力的操作,对完成一系列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分析计划、检查计划的能力没有在当前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中得以体现;而对完成职业活动任务各环节所必须的沟通协调、信息获取、计算机应用、语言表达能力则在评价中被彻底遗忘。

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任务的多方面能力。它具有多种维度,故仅仅评价学生的部分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并不能充分地证明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必须做多方面、综合性的评估;又因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需要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任务中进行,故我们必须利用多种评价方法,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多次测量与分析,才有可能进行多维度、准确的评价。因此,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根据职业活动任务采用工作现场观察、追踪面谈、口头和书面提问、提交项目报告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对学生职业能力做出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高职院校现行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不能充分体现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考察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因此,必须改革当前以学校教师作为主要评价主体、以书本知识作为主要评价内容、以书面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职业能力高低的评价体系,树立现代人才观和评价观,构建一个科学的、充分体现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