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高校校企合作宏观协调和指导,通过政策鼓励推动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向高层次发展。

四、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40][41]

(一)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将企业引进学校,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在校内实现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这种模式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这种做法对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有好处:对学校而言,不仅节约了建设实训基地的资金,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与到校外企业实训更易于管理;对企业而言,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这个实训车间就是一个生产车间,不仅可让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对学生而言,不仅可在车间学习掌握生产技能,确保今后就业有保障,还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降低读书费用。这样一来,课堂可以设在工厂,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合二为一,学生在学校里就能熟悉工厂的技术工艺和实际操作流程,提前体验了社会工作环境,大大缩短了从校园进入社会的适应期。

(二)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通过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的交替进行,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工学交替实施方式大致采取了如下两种:一种是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到企业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另一种是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按企业员工管理,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实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是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

要实现工学交替,必须与企业深度融合,长期、稳定合作,这样才能保证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连续性与常态化。另一方面,随着与企业的合作加深,也可以逐步拓宽与企业合作的范围,不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些临时性强、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岗位。

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管理运行体系。

首先,与企业深度合作,保证顶岗学生的教学质量。实施跟踪管理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管理以企业为主,但学生的日常管理应由校企共同负责。从高校角度讲,要充分体谅合作企业的苦衷,适当安排教师“随岗”教学。由于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兼有学生和企业员工两种角色,由此增大了管理难度。一是高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同,导致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产生误差;二是工作与学习环境交替,容易使学生自律意识淡薄;三是在顶岗工作过程中学生比较分散,给管理带来困难。因此,对顶岗工作期间学生的管理应以企业为主,学生的日常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学校派教师进驻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一道解决好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次,建立适应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对工学交替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交替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结合企业生产管理要求,制定科学的考核目标、考核标准、考核科目及考核方式。另外,把学生的实习态度、吃苦耐劳等品质以及技能的熟练程度列入考核指标,以激励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积极性,让考核评价起到对学生正确引导的作用。

最后,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长效机制。要想校企双方长期合作,双方必须找到双赢的途径,这需要双方在不断地探索与磨合过程中逐渐建立。大多数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家都通过立法、财政或税收等手段,强制企业参与教育。因此,政府部门可以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一定政策予以支持,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高校校企合作宏观协调和指导,通过政策鼓励推动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向高层次发展。

(三)校企互动式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既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