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地方综合性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模式

二、地方综合性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模式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地方综合性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模式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化工及相关学科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高校,“十一五”期间将实现从教学型大学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二、地方综合性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模式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化工及相关学科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高校,“十一五”期间将实现从教学型大学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2007年6月,学校第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教学研究型和谐大学的目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将思想统一到建设和谐校园的高度,将人心凝聚到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上,学校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按照新时期高等教育“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方针,为了实现教学研究型和谐大学的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一)按照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围绕“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牢固树立本科生教育的基础地位。首先,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证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教师潜心教学、全校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发展社会课堂,注重发挥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育人功能,构建“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第三,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相结合,开展分级教学、试点班、双学位等教学形式,满足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第四,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推动力,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质量工程”得到落实,按照以生为本的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按照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争创一流的学科

按照“巩固优势学科地位,鼓励交叉学科发展,推动新兴学科崛起”的方针,结合区域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与需要,制定清晰的学科发展战略规划,以明确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充实科研项目、构筑学科基地为重点,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吸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寻找学科建设的新增长点,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按照实施人才兴校工程的要求,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大力宣传“学术为本、学科为重、学术为先、学者为大”的思想,大力推进“杰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教师基础学历提高计划”、“教师出国进修培养计划”,利用“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校内特聘教师等教师特岗,造就一批学生尊崇的“教学名师”。

(四)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向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与学校中心工作密切结合转变,向教育管理与保障服务并重转变,向尊重民主权利、发扬党内民主转变。明确“三大工作重点”:增强高校党组织为师生服务功能,提高师生凝聚力,合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要完善“六项工作职能”:统一师生思想,推进事业发展,协调各方利益,服务师生员工,建设党员队伍和发展党内民主。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讲,在全校师生中倡导共同的价值观念,让团结、平等、尊重、协作和友爱的思想深入人心;二是教育师生树立科学的发展目标,目标不明确,不科学,群体或组织内部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三是大力建设“颂师德、正师风、树校风、优学风”为重点的校园和谐文化,做到“爱惜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

(五)按照以生为本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深入开展“三育人”活动,形成至善的全员育人环境、优美的全方位育人环境、浓厚的全过程育人环境,内化学生的思想境界,自觉完成知识建构、人格塑造。建立“重心向下、点面结合、分层管理、共同参与”的学生学术科技工作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坚持走实践育人道路,鼓励学生“带上知识,走入社会”,在回报社会、服务人民中检验知识、锻炼能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