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校企合作”模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有天然的优势。其次,学校的领导、教师还需要从观念上形成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的理念。显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优良人才培养资源,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将得到较大提高。

三、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引入企业参与学生培养。一般认为,它是高校与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并在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样地围绕上述的人才培养模式“四要素”(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展开。

(一)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说,地方本科院校是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等同于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目标,“社会适应论”是片面的。因此,在确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时,考虑企业、行业需求的同时,还应考虑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为了使人获得进步,即学生的心智得到较充分发展、素质得到较全面提高,较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校企合作”模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学校可以最大限度地考虑企业、行业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还是“以我为主”,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中,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其实存在更大的阻力和困难,一些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者过于“以我为主”、太主观,不了解企业、行业真正需求,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太宽泛和趋同化。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即形成“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的保障制度。以广西工学院为例,自1985年迁入柳州市办学后,逐渐形成“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特色,1994年4月,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共柳州市委、柳州市人民政府积极倡导下,由广西工学院、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等14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广西工学院董事会”,制定相关的章程,这样有效地保证了企业参与相关工作。其次,学校的领导、教师还需要从观念上形成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的理念。学校管理部门应提供一线教师与一线工程师就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平台,教学单位领导、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技术发展现状,真正了解企业、行业对技术的需求,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不同于其他类型人才,这方面主要是由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体现。为了达到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具体教学内容确定时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同时适宜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助于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应用型本科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具有如下特点。

(1)通过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加大选修课比例。大部分地方院校由于建校历史短,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特别是实践教学资源还不足,在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后,可以根据企业、行业具体情况细化课程要求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解决地方院校存在的办学条件问题。为此,除把基础性的、公共性的教学内容设定为必修内容外,增加一些选修性内容,由企业师资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开展这些选修性内容的教学。应该说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企业擅长的,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作为选修课更为适宜,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长、特点、爱好进行选修,更加有利于其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弥补了地方院校开设选修性实践课较少的缺陷,并可作为课程设置的一个亮点。

(2)通过校企合作,加强短学时课程建设。长期以来,地方院校的长学时课程表明了该课程的重要性,一般而言是专业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是少量的基础性课程,代表着大量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投入。同时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理应有更多的收获,但实际上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一些主观因素影响,长学时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起到应有的作用,通常仅仅是“教师讲课时间长、学生听课时间长”,学生没有完全获得多元化的能力训练。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考虑到多元化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企业开展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以及降低办学成本需要,需要加强短学时课程建设。地方院校需要与企业一同对学生专业质素、能力培养要求进行了解和分解,针对能力培养需要设置相应的、企业可实施的短学时课程,学生专业综合素质、能力依靠这样多个短学时课程的学习累积而成。当然在设置短学时课程时特别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尤其是能力培养的衔接。显然,引入企业的资源和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地方院校加强短学时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基础。

(3)通过校企合作,增加第二课堂课程的比例,将第二课堂放到与课内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于第二课堂的建设高度重视,许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开设课外专业课堂等,但是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且参与第二课堂的学生多数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加的,参与面不够大。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后,可结合企业培养人才的机制,如培养刚入职助理工程师,增加为学生提供准工程师培养的第二课堂教学环节,这样即可以与企业入职培训相衔接,也能较大限度的保证第二课堂的正常化、系统化。

显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优良人才培养资源,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将得到较大提高。

(三)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与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相比更应突出企业的参与,构建学校、学生、企业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具有指向性作用,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科学、适宜的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并使教育教学沿着我们希望的人才培养目标迈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构建,特别要注重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如何使企业重视、规范地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是一个很现实和重要的问题。首先,制订好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是基础。在企业实施的教学活动,可以采用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法制订评价标准,这样更能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企业技术人员会更得心应手,同时在高校相关教师的辅助下,能够保证这些评价标准和方法不会偏离高等教育的要求。其次,教学及评价的具体实施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特有属性。一般来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对象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规范性,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做事的程序性都能在企业的文化中体现,我们要求的评价规范性与企业这一属性是一致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及企业能够快速成长,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进行适当的人才储备,逐步建立自己的人员培养培训机制,甚至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对学员的评价及培训效果也有其自身的标准。因此,评价体系应该要适应企业已具有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学活动评价的开展才得以保障。

(四)教学方式方法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随着企业的深度参与,教学方式方法与传统的方法有所不同,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以及企业技术人员所形成的“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的理念,决定了在企业的教学活动更注重操作性、实践性,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训和提高,传授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实践教学)与传统的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不同。应允许企业技术人员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建立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