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时,必须创设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进入角色。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以下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知识的基础化、综合化是构建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目标。

1.知识基础化

知识基础化即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上。加强基础是应对多变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策略。基础知识是本源性知识,抓住了事物的共性,可以举一反三。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社会。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两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课的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面面俱到,基础课的定位要真正体现其基础性,要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2.知识综合化

综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整合,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概念,真正起到1+1>2的效果。在高职学校知识综合化方面,一是注意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综合,重视知识与实用性的沟通、转化,在高新技术的教学应用实践中体会知识综合化的魅力,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知识解决专业性、技术性问题。二是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渗透与迁移。要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思想,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自然融合。

(二)能力结构的构建

能力是指保证一个人顺利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与心理活动特征有关。那么高职学生的能力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四部分组成,即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职业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会到会学的飞跃。同时,要在学习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这样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智能素质,特别是有助于获取知识与促进知识更新,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运用知识的能力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由此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学习知识的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但运用知识的能力偏重于活动,体现智力与能力的结合。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关键,是让高职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3.创造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既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又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挖掘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同时,它强调企业、社会的参与,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和定式。

当务之急是改革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首位;变教学中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允许学生转系、转专业、选课;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制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科研实训基地建设,引进新设备、新机器、新技术,开放实验室,营造创新氛围。

4.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目前,我国企业职工队伍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0% 以上,虽有人力成本优势,但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低,产品服务的竞争能力弱,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时,必须创设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进入角色。

(三)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结构按照不同方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单元,笔者倾向于将人的素质划分为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三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高职学生素质结构除了不易改变的先天自然素质之外,主要是培养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

1.社会素质的培养

社会素质属于后天素质,它在素质结构中起调节作用。它一方面要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给这两种素质打上一定的社会烙印;它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内化是社会素质形成的重要机制,它指个体从外部获得道德和知识,通过内省与吸收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使人形成一种好的涵养、好的气质,使个体的人成为社会的人。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的典型,使学生不自觉地向正面典型看齐,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2.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的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那一部分。心理素质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与个性素质。在这些素质中,认知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水平,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情绪的管理水平,个性素质影响人的气质和人格特征。人的心理素质一旦潜藏着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在国内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的时间不长,社会的认可度不够,高职学生中的一部分人难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更应该加大力度。一要培养学生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二要创造运用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构造积极、适当的自我意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准定位,不断塑造自我;三要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实行以性格培养性格、用情感培育情感、以情绪感染情绪、用情操唤起情操。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是相对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