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产生与发展

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个广播电台的情感夜话节目,均获得了居高不下的收听率。谈话节目是舶来品,从世界范围来看,广播谈话节目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市民与社会》对这一新闻事件迅速作出反应,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即组织节目进行了讨论。下面,我们仍然以《市民与社会》为例探索广播新闻节目成功的一些要素。

第三节 广播新闻谈话节目

美国曾有一项调查,问题是:电影和电视究竟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一个7岁小学生的答案最终被采用,他说:“电影里的人他们自己和自己说话,电视里的人和外边的人说话”。

这个精彩的答案同样适用于广播,由于广播参与方式的多元化,而且,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广播直播形式的逐渐普及,使广播的语言符号与谈话这种最原始的人际传播方式相结合的时候,谈话的感染力自然变得强大起来。尤其在夜深人静之时,情感类谈话节目更成为一大亮点。各个广播电台的情感夜话节目,均获得了居高不下的收听率。

在传播专业化成为发展趋势的今天,以整个频率为单位进行定位的专业情感广播隆重登场,比如安徽生活广播,以情感为旋律,围绕情感的谈话节目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产生与发展

广播新闻谈话节目是指以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和近期的社会热点为谈话主题,以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实时交流为传播形式,实现介绍新闻背景、分析新闻事件、预测社会趋势、反映公众意见等功能的专栏节目。它的样式有三种:一种由主持人和嘉宾的谈话构成,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原《新闻访谈》节目;一种完全由听众的热线电话参与构成,如此台原《生活新观察》节目;第三种则综合采用了以上两种方式,如此台的《市民与社会》节目。

谈话节目是舶来品,从世界范围来看,广播谈话节目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美国最早的广播谈话节目出现于1921年,当时大都是“独角戏”,是“专家对着听众讲话,而不要听众参与对话的节目”;从1933年开始,广播谈话节目迅速蔓延,听众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这些节目和当时的社会焦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新闻谈话节目已经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节目样式之一,自1992年以来,它在美国的收听率一直高居各类节目的第二位,它提供了“亲密交谈的感觉”,使听众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可能。

一般说来,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后,会有更多时间来关注身边发生的他人之事,对于他们来说,从广播节目中听到一些信息是最方便的途径。而新闻谈话节目使人们能够知道什么事情在眼下正受到关注,其他人又是什么态度,由于能在节目中听到各种观点的交汇,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从广播的发展规律来看,人们对于信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接收,人们更想了解的是新闻事件的全貌,即“新闻背后的新闻”,而广播传播符号的单一决定了要完成对事件的深度报道难度较大,因为它要面对的不仅是自身表达的问题,更在于这样的报道极易枯燥,可能还没有讲清楚,听众就已经不胜其烦而迫不及待地转移了注意。广播新闻谈话节目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缺陷,随着所探讨话题的不断深入和听众们的广泛参与,节目呈现出观点多元、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鲜明特征。

中国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诞生得益于新闻领域的改革开放,1992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开播,拉开了在同一个城市有两家同级电台竞争的序幕,在这种局面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率先发挥广播本身的特点,积极引进设备,开播了上海广播史上第一个由听众直接打电话参与的新闻谈话节目《市民与社会》。

二、新闻谈话节目的话题与节目形态

在这里,我们以《市民与社会》为例,谈谈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话题与节目形态。

《市民与社会》开播十多年来,在节目中共探讨过2600多个话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上海市的所有市领导和国内十多位省部级领导都曾应邀来到直播室担任嘉宾。业内人士认为,《市民与社会》的定位可以归纳为:信息交流的渠道、官民对话的桥梁、公众意见的论坛。以近年来的节目为例,《市民与社会》所选的话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官民对话,政要访谈。《市民与社会》节目主办了多次系列访谈节目,邀请政府各级领导来到直播室,就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话题,为广大听众提供一个直接与政府高级官员对话、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使各级领导得以直接倾听群众的意见、呼声和对各项工作的建议。

二是新闻事件评论与分析。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悍然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使正在发展的中美关系笼罩上一层阴影。《市民与社会》对这一新闻事件迅速作出反应,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即组织节目进行了讨论。节目中既传递出了上海各界的抗议和愤慨心情,又请专家对中美两国关系的现状和前景为广大听众做了客观分析,有效地化解了群众中的激烈情绪。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是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在各项经济活动的转型过程中避免不了会有困惑、失落与矛盾。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是《市民与社会》节目的关注重心,也是历年来被节目较多谈及的话题,如再就业工程、社会保障机制、国有企业改革、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如何应对WTO的挑战、知识经济带给我们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等。这些话题可能并不是由某一个特定的新闻事件所引发的,但却是一个阶段全社会关心的重点和热点,从广义上讲,也是一类具有时效性的新闻谈话节目主题。

四是生活方式漫谈。当今的社会正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人拥有各样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处事态度、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对于一项新鲜的事物,人们的观点迥然不同。这种广泛的差异正是谈话类节目存在的社会现实理由,也使得交流和沟通成为一种社会生活必需。对此,《市民与社会》节目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如新千年人们想些什么、怎样看信贷消费、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有多远、如何看王海打假、怎样看待青少年中的新流行语等。

下面的部分统计资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市民与社会》节目的话题构成和嘉宾来源。

表1-1 1994年、2001年《市民与社会》话题分类统计

img19

表1-2 1994年、2001年《市民与社会》嘉宾分类统计

img20

三、广播新闻谈话节目成功的因素及其社会责任

要办好一个新闻谈话节目,首先要清楚,节目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这就是“新闻性”和“时效性”。其次,在节目的具体运作中,要考虑怎样才能做到始终不偏离主题,始终不失思想性、严肃性。下面,我们仍然以《市民与社会》为例探索广播新闻节目成功的一些要素。

第一,紧扣新闻事件,搭准社会和时代的脉搏。在很大的程度上,新闻传播应该做的是了解社会大众的心理诉求(人们想知道什么,关心什么,有什么样的困惑),对于新闻谈话节目来说,把握好这一点尤其重要。

第二,心态开放,敢于包容多元观点。每天正在发生的大量新闻事件是我们节目取之不尽的话题源泉。然而并非所有的新闻都可以拿来议论一番,一档新闻谈话节目必须从中筛选话题,选取角度,从受众的心理和实际生活需求出发开题立意并展开讨论。好的话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至少不会让人一看就知道标准答案,其中应包含观念的冲突和思想的交锋,甚至具有一波三折的特征。

第三,驾驭谈话,善于引导。观点的开放和多元将使节目变得丰富多彩,然而作为节目的制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时的热闹,更不能“脚踩西瓜皮”,使节目显得七嘴八舌、不知所云,而失去导向。任何一个话题的争论都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现实背景,因此节目的制作者事先必须占有大量背景材料,并且具有对我国国情和社情民意的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说”和“我们到底要说什么”应是节目制作人员把握节目制作意图的两个重要问题,而在直播过程中,主持人要时刻考虑整个节目的谋篇布局,控制节目的起承转合,牢记“倾听而有立场、引导而不妄断”,不断提高节目的水准和意境。

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影响和威力已经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从业人员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新闻谈话节目应该对社会承担怎样的责任?发挥怎样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它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公民知情权的充分体现。其中包括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当事人的态度和意见,国家政策法规和重大计划的解释和阐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

第二,对公民话语权的尊重。谈话类节目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见解发表平台。这个平台还能发挥减压阀的作用,并且成为社会平衡机制中的一个部分。

第三,百姓生活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媒体在一个社会中,始终应当是一个“传递者”,是两者之间的“传声筒”,新闻节目尤其该负起这个责任。因此,这还要求节目所要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简单的客观情况的反映。

四、主持人在广播新闻谈话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是由“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双向通道构成的,通过这种互动,传播模式中的双方得以达成信息的相互交流和获得满足。但是在以往的广播新闻报道和节目中,信息的单向传递得到了较多的强化,而“信息反馈”方面的功能比较薄弱,往往会出现反馈不足、反馈滞后或者根本没有反馈的情况。而从受众(广播听众)来看,这样的传播方式令他们感觉到了媒体的“陌生”,从而很难产生认同感。人们需要参与到节目中来,并且有机会和主持人以及其他的听众对话,主持人独自“喋喋不休”的状况被改变,这是谈话节目对主持人提出的最大挑战。

主持人本身的个性化特征,总会影响到听众的选择,其中包括主持人的学历背景、年龄、对问题认知的深度等。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好的新闻谈话节目要求的是兼收并蓄、宽容理性,这也是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所以,好的主持人必须超越年龄、性别和其他方面对自己的限制,同时,他要具备语气平和、心态开放、对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理解等特质,使自己在最大程度上被听众认同。好的节目主持人的听众群结构应该是多样化的,有最大的年龄落差,有最大的社会背景差异。

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这在谈话类节目中尤为突出。因为基本上所有的谈话都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进行,谈话的分寸和话题的张力全在主持人的控制之中。所以,谈话节目极易打上主持人个性的烙印。但是,主持人又是节目的一部分,他的风格必须首先和节目的风格统一,不能独立于节目存在。新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显”和“藏”之间,前者指主持人应当具备的独立风格,后者指主持人要真正做到“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五、广播新闻谈话节目和电视谈话节目的比较

广播和电视是两个有一些共同之处的媒体,电视谈话节目也有相当大的观众群,探讨两者的谈话节目的差异,有助于对广播谈话节目有更全面的认识。

第一,广播的传播媒介是声音,而电视是声画兼备的,这导致广播谈话节目的制作比电视的同类制作要简单。这个差异同时影响了节目的时效性。电视谈话节目在迅速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上略逊于广播谈话节目。

第二,由于要兼顾到画面的效果,电视节目对现场的镜头切换等技术上的要求很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直播。录播影响了话题的选择,使软性话题居多,而离新闻性、时效性则越来越远。

第三,电视节目的录播使其“作秀”意味很浓,广播就显得朴素而真实。广播有听众的即兴参与,而电视的现场观众多是事先安排的,不具有随机性。

第四,电视谈话节目和广播相比也有优势。电视是强势媒体,制作资金雄厚,幕后班底庞大,后期制作时间长,这使节目的风格稳定,水平均一。而广播节目的投入小,制作人员少,因此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尤其明显,节目质量非常容易受到主持人个人状况的影响。

我们认为,从媒体的不同特性来看,广播比电视更适于开展真正的新闻谈话节目。

六、当前广播谈话节目的主要误区和未来发展预测

广播新闻谈话节目带来了较高的收听率,并带动了一批同类节目的发展。但当今这类节目还存在不少误区,主要是在于:

第一,从业人员的误区。正如前面几个部分所述,广播便于进行实时交流的优点决定了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承载新闻谈话节目的媒体,但这将是暂时的。现在的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还没有真正对它发起挑战,当网络媒体冲击广播时,谈话节目的生存也就成了问题,所以,从业人员应该感受到危机来临的压力,而不是满足于现状。

第二,媒体经营者,也就是投资者的认识同样存在误区。对于一个非强势媒体里的强势栏目,经营者应当做出适当的、刺激节目良性发展的投入,而不是片面认为广播节目只能是小制作、小投入,否则,不用等到网络媒体成为广播的“终结者”,广播节目首先就遭遇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自身进一步发展上的“瓶颈”。

今天,当网络像潮水般涌来时,我们的生活已经悄然改变,网络手机、移动多媒体等无处不在的新媒体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媒体时代。新的技术、新的手段让我们惊呼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2009 年8月24日,全球销售量最大的刊物,美国《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护,这正是媒介技术革命带来市场重新洗牌的结果。而同样的挑战对于广播而言似乎也并不乐观,虽然中国之声成功改版并创造了中国广播界一个新的传奇,但与网络媒体相比,广播听众在呈收缩态势,同时下降的还有报纸。这让我们不得不自问,在极其严峻的媒体竞争形势下,传统媒体应走向何方?

1.借助互联网,广播实现立体报道模式

近年来,广播对网络的重视空前提高,对网络的开发利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2010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网再次改版升级,全台八套节目都能通过网络实现在线收听和点播。同时对重大采访活动都提出音频播出的要求,这一手段的运用,使广播丰富了内容,提升了优势,实现了多媒体的联动。而且正在改变过去传统收听广播的习惯,受众也已经接受了利用互联网收听、收看广播的新方式。

2.台网联手,广播快速融入新媒体

2009年8月22日,新浪河南网正式开通,全球领先的中文网络媒体新浪联手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地方性门户网站。依托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政府背景和媒体资源,以新浪网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结合丰富的互联网媒体运营经验为河南网民提供全面的本地新闻资讯服务,致力于打造本地新闻、生活服务、互动社区三大平台。

3.向多媒体延伸,广播向新媒体演变

2009年12月2日,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的曹景行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了一条告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央广手机台’已经开张,老曹与多位‘不安于室’的朋友加入其中,想试办一种真正的新媒体。”这条告示的背后寓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全力向新媒体演进。

其实,这些探索和尝试,为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战略和先人一步的事业规划。难怪今天的广播记者已不再是拿着录音机默默采访的人,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操持着电脑、手机、采访机、摄像机的背包记者,他们一边向网络发稿,一边用手机连线,同时还用声音和图像记录下一个个有价值的新闻。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广播,我们应当感谢这个时代,因为它给广播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