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生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民生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2-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生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一个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他对民生主义进行了不断的宣传,通过发表多次演讲对民生主义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对此,孙中山曾多次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相反,土地及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归国有,国家将利用之为国民谋福。因此,他认为民生主义就是“国家社会主义”。

民生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一个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他在《致郑藻如书》《农功》《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了“国计民生”“富国强兵”等思想,在同盟会成立前曾提出“社会主义”这样的名词,而在著名的同盟会十六字纲中明确提出了“平均地权”主张。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民生主义进行了阐述,初步形成了民生主义。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一度认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随着清王朝被推翻、共和制度的形成而完成了历史任务,而民生主义还没有“着手”。这一时期,他对民生主义进行了不断的宣传,通过发表多次演讲对民生主义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实际上,孙中山早在欧美各国居留期间,就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两重性,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又使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形成极大的社会问题。社会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动荡和分化,于是力图缓和社会矛盾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不断涌现,为有良知的人们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此,孙中山曾多次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

1912年3月31日,孙中山发表了《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的讲演,他指出英、美等西方强国虽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仅富有,而且很强大,但是,贫富不均,差别太大,“仍不免有许多社会党要想革命。”因为“人民不能全数安乐,享幸福的只有少数资本家,受痛苦的尚有多数工人,自然不能相安无事”。因此,中国要实行社会革命,这社会革命就是要实行民生主义。中国的国情是资本主义不发达,土地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在民生主义中,孙中山对中国的土地问题提出的方案是平均地权。在这一讲演中,他指出,“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是使中国造成新世界的工具》讲演中指出:“现在欧美两洲,像法国,美国,既没有皇帝的专制,人民很可以说是极平等、自由,民权可算是极发达。但是,只能说到民有、民治还说不到民享。试看他们国内的平民,受资本家的压制,穷人受富人的压制,甚至煤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一人之富可以敌国,那般平民和劳动者连面包都找不到手,这是何等不平等的景象呢?所以欧美现在便生出贫富不均的大问题来了。”他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教训就是:“欧美各国二百余年以来,只晓得解决民族、民权两件事,却忘记了最要紧的民生问题。到现在全国的权力,都操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只有少数人享幸福,大多数人还是痛苦。因为大多数人不甘受这种痛苦,所以现在才有经济革命——社会革命——的事情时常发生。”孙中山经过缜密思考指出:“民生”问题解决不好,便构成重大社会问题。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演变来看,便说明民生问题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欧美的经济革命正是历史潮流滚滚向前的反映。他说:“欧美人当时以为政治平等,人民自由,工业发达,便是黄金世界,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不料到了工商业发达之后,便生出大资本家来。他们用金钱势力,操纵全国政权,遇事都是居于优胜地位,试看哪一国的法律政治制度不是为资本家而设的?所以世界到了现在,经济革命的潮流便一天高过一天,这就是平民和劳动者对着富豪及资本家的反动。报纸上所载的同盟罢工、破坏工厂、焚烧公司种种新闻,都是穷人反对资本家的举动,弄到全国总是不安。他们所受这不安的烦恼,实在不是别的事情,纯是由于民生问题没有解决的缘故,所以才生出贫富的冲突,酿成经济革命。”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下,各族人民饱受贫穷煎熬和苦难的折磨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为了摆脱贫穷和痛苦,近代中国爱国志士曾提出过各种救国救民的改革方案。由于不少革命志士当时被反帝和反封建政治斗争吸引,投入到火热的政治斗争中去,而没有着重思考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孙中山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充分认识到社会经济改革,必须依托国家政权,有步骤地进行。他认为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夺取政权,建立共和国,这是推行经济改革的政治前提。但是,在民主革命纲领中不把解决经济问题明确提出来,不能预见到未来必将出现的社会问题,那就是缺少政治责任感的表现。为此,孙中山高屋建瓴,从民主革命战略高度,把“平均地权”作为民主革命本身的重大任务,加以明确阐释和确定。

孙中山从欧美社会受到严重社会问题的冲击,日趋卷入经济革命、社会革命漩涡的现实中感悟到,为了避免中国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起社会两极分化,出现社会上贫富不均现象,而再度发生社会危机,提出用“平均地权”办法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力求把社会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孙中山的战略眼光和科学预见正是其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伟大气派的表现。

把解决土地问题与预防贫富两极分化联系起来,作为提出的社会革命的内涵,这是孙中山的独特思考,也是把“平均地权”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的重要根据。

在1912年4月16日发表的《民生主义即国家社会主义》讲演中,孙中山强调指出民生主义就反对少数人对财富的垄断,并指出“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其力可以垄断交通,而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命矣。土地若归少数富者之所有,则可以地价及所有权之故,而妨害公共之建设,平民将永无立锥之地矣”。相反,土地及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归国有,国家将利用之为国民谋福。因此,他认为民生主义就是“国家社会主义”。

在1912年10月14日至16日的《论社会主义》讲演中,孙中山对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阐述。在这一讲演中,他指出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但是,直到马克思“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有《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社会主义才“成为有系统之学理”。经过考察,孙中山指出,社会主义分为“两派”,“一即集产社会主义,一即共产主义”。而孙中山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在社会之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如父子昆弟同处一家,各尽生利之能,各取其衣食所需,不相妨害,不相竞争,郅治之极,政府遂处于无为之地位而归于消灭之一途。两相比较,共产主义本为社会主义上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但是,中国的现实还不能实行这一社会,仅“国民道德之程度未能达于极端,尽其所能以求所需者尚居少数,任取所需而未尽所能者随在皆是”。因此,只能实行社会主义,“凡属生利之土地、铁路收归国有,不为一二资本家所垄断渔利,而失业小民务使各得其所,自食其力。”孙中山眼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社会主义国家,一真自由、平等、博爱之境域也。”在这个社会中,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为所有社会成员“谋社会种种之幸福”。一是主张教育公平。“凡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国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国家提供学习和生活费用。二是设立“公共养老院收养老人,供给丰美”,实现老有所养。三是主张医疗公平,设立“公共病院”,实行“不收医治之费”的国家公费医疗制度,解决“富者固有医药之资,贫者以无余资终不免沦落致死”的“不平之事”。

1921年后,孙中山对民生主义进行了发展,提出“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等一系列主张,使民生主义更加完善。孙中山所创立的民生主义是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民生主义吸收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精华,又受西方,包括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孕育出发展我国现代经济的崭新思想和理念;从提出“平均地权”开始,到“节制资本”,再到《实业计划》的比较完整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建设方案,通过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来创建工业、农业高度发展的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拓、创新的重要经济思想,标志着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先进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