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体技术管理的定义、主要内容及管理特点

媒体技术管理的定义、主要内容及管理特点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也是技术管理的依据,是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技术政策,是技术管理中的首要任务。技术管理制度包括内容制作值班制度,设备维护、检修、测试、管理与使用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种在技术设施运行中的维护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在线的管理。标准化是以制定和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第二节 媒体技术管理

一、技术管理的定义

科学技术管理学是在现代管理科学和科学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既是现代管理科学的特殊分支,又是科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科学学是研究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和科学技术管理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有:(1)科学体系;(2)科学与社会;(3)科学政策;(4)科学技术管理;(5)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技术管理是指管理者遵循科学技术本身的客观规律,依据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法规与标准,对技术活动领域的技术工作、技术项目、技术设施和设备等技术对象与要素进行决策、规划、指导、组织、协调和控制,不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达到技术工作目标的过程。

技术管理的管理者是掌握了一定技术、具有一定学术权威的人。技术工作的目标根据不同的管理领域而不同。在媒体领域,例如广播电视领域,保证不间断、安全地传送节目就是技术管理的目标,而在一般企业中,技术管理的目标是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生产指标取得最大的利润。

技术管理的根本任务在于制定技术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调动技术部门的一切技术力量,合理地组织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工作秩序,制订科学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不断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更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高技术工作效益。

二、媒体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媒体技术管理是指媒体技术管理者遵循媒体技术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依据媒体技术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对媒体内容传播的各个技术系统、技术环节和相关技术设施、设备等技术对象进行决策、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不断提高技术设备维护水平,确保媒体内容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达到技术工作目标的过程。

媒体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技术政策

科学技术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目标下,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协调科技发展中的各种关系而制定的基本规则和措施。它包括具有全局性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即科学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方针,同时也包括局部性的技术政策,如各部门、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所制定的为完成战略目标的各项具体的技术方针和规定。国家通过技术政策,指导整个科学技术事业,确定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方向,处理科学技术活动领域的各种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实现对科技活动的宏观控制,以期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媒体技术政策是指导媒体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依据。它解决媒体事业如何发展和采用什么技术、限制什么技术、淘汰什么技术的问题。它也是技术管理的依据,是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技术政策,是技术管理中的首要任务。

例如:1983年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以来,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我国具体情况,结合国内外广播电视科技现代化的经验和先进技术,制定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和技术政策,就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一个管理系统要实现其管理目标,除需建立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管理机构外,还应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全面建立以确保优质的内容制作和安全传播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各级质量管理责任制,是媒体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技术管理制度包括内容制作值班制度,设备维护、检修、测试、管理与使用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可确保完成媒体内容制作、传播任务和技术质量。

3.建立健全技术操作规程

媒体技术系统使用的许多机器设备,从设计、制造的角度来说比较复杂;而从使用、操作的角度来说,有一些则比较简单。但是操作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马虎。一个简单的操作错误,会造成程度不同的损失,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按错一个电钮,就可能造成一场重大的播出事故。因此,技术管理必须渗透到每个技术环节,建立健全系统操作规程和设备操作规程。如对各种技术系统和设备的操作要有明确的、细致的、严格的、科学的规程,它包括设备的架设、安装、调试方法、步骤、工作环境与条件、操作正误的标准等。这样,才能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技术工作的顺利进行。

4.技术设施运行维护管理

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对每一个技术设施的运行状态,管理者都要有清楚的了解,发现偏差能及时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技术通道的畅通。这种在技术设施运行中的维护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在线的管理。

5.媒体设备维护管理

所有媒体技术装备,都是保证媒体传播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设备维护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设备的完好率,使设备运转稳定可靠,不断提高内容制作水平与传播质量,使现有设备发挥应有的效率。

设备维护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评价、选型、采购、运输、验收、安装、调试、登记、编号、分类、建立台账和档案、检修、测试、更新改造、报废等。

相对于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设备管理是一种静态的管理。

6.媒体技术的标准化

媒体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是衡量媒体技术管理科学水平的尺度,它也是媒体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

例如,广播电视从节目制作到播出、发射和接受,中间需要经过许多技术环节,需要经过各类人员运行操作,需要使用大量复杂的技术设备。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加强标准化管理对保证媒体传播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标准化是以制定和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工作秩序和社会效益。

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建立标准化组织、建立标准制定的程序、制定标准与修订标准、标准的分类、标准的管理以及标准的发布、贯彻执行等内容。

7.媒体科研管理

媒体科技研究是推动媒体事业发展、创造新的媒体方式的最活跃的动力,是媒体事业发展的先导。正是由于科技研究,才使得媒体技术和设备得以不断更新换代,进而不断提高媒体传播的功效。

媒体科研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科研机构和队伍的健全、确定科研规划与计划、科研经费的筹划与预算、科研计划的组织实施、科研成果的鉴定和评价、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科研成果的奖励以及科研成果的登记、专利保护、统计、归案和保密等。

8.媒体技术信息管理

物质和事物的不同特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声波、文字、电磁波、颜色、符号、图像、语言等发出不同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这些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就是信息。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人们根据获得的信息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是创造知识、利用知识、积累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

为了完成既定目标,不能没有信息。现代社会中,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分工日益精细,社会联系越来越广泛复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出大量的信息,媒体系统也是如此。如果不进行综合分析,迅速有效地向系统内各级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管理者就无法对媒体传播的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三、媒体技术管理的特点

媒体技术管理是整个媒体技术系统运行的中心控制系统,它在媒体事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媒体技术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1.科学性

媒体技术管理是建立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之上的一种综合应用技术,采用了各种技术的成果,并加以综合运用,因此具有科学性。媒体技术管理采用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也是科学的。

2.系统性

媒体内容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内容制作、内容传播、内容反馈、现代化监测等环节,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系统。技术管理的目标是如何保证这个系统可靠、高效、正常地运行,以及系统之间的接口进行有效的链接,以提高内容的传播质量。

3.服务性

媒体的性质是国家的宣传单位,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舆论的工具,它需要技术通道做载体。媒体技术系统必须努力为搞好媒体宣传工作提供条件,努力为媒体宣传服务。对媒体技术系统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高质量地进行内容传播,确保传输功效。

4.责任性

媒体技术系统是复杂的,在内容传播过程中,虽然对技术设备的操作是简单的,有时可能只是“按几下按钮”,但责任是重大的,技术管理要求技术人员要有高度的技术责任感,要严格按照程序和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因为媒体内容传播影响力巨大,这种责任性是由我国媒体的性质决定的。

5.综合性

从内容形态看,媒体内容是技术和艺术综合、软技术和硬技术结合的产物。一方面表明管理涉及面广,具有综合性;另一方面要求技术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他们要懂技术本身,要懂内容生产工艺流程,还要具有团队精神。

6.可靠性和可控性

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即实现播出不间断。为此要不断地测试系统的指标,加强技术维护工作来保证其安全可靠。可控性是指一切局面都是可以控制的,不会造成混乱。技术管理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患于未然。

7.以双重效益为目标

媒体技术管理一方面要保证内容传播的质量,实现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技术设备使用的经济效益。[3]

四、媒体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

要实现媒体技术管理的现代化,就要在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科学的制度建设等方面扎扎实实地做好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

1.优化技术组织管理机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技术组织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机构设置合理化和高效化。建立技术机构的原则是:目标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层次原则、高效和相对稳定原则、责权对等和才职相称原则以及适时、合理地选择有效组织形式等。

对建立的高效的组织,必须进行最有效的管理,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实施管理工作,要遵循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四化”原则。

2.加强技术队伍的建设

技术队伍建设包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建设。人员的素质是事业发展的根本。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必须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现代各种行业各个部门的竞争,表面上看来是经济竞争,但本质上是技术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技术系统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因此,一个技术部门的领导群体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1)竞聘上岗、优选人才

随着机构改革的开展,媒体事业单位也在逐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由原来的铁饭碗走向聘任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择优录用、任人唯贤,充分调动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优化技术人员结构

人才结构决定人才群体的功能。要根据能级原理和互补的原则优化人才结构。一个能够产生最佳效能的人才结构应具有以下条件:第一,合理的人才类别(指人才才能差异,反映在合理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上);第二,适当的人才数量(有最佳数量问题);第三,合理的年龄梯度;第四,男女比例;第五,科学的排列组合(相互关系);第六,成员间有效的信息传递、反馈及良好的组织氛围。

在贯彻能级原理时,应注意能质与能级的差别,人才不仅有能质的差别,还有能级的不同。但能质与能级不能相比,例如一个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高层专业人才,不能平行顶替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高层管理人才。应按其能级在人才结构中进行定位

(3)技术人员的考核

考核是挑选、使用、晋升和奖励技术人员的基础,是科技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奖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对不合格的员工,应让其下岗分流或接受继续教育

①考核的内容。考核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明确各类技术人员的考核标准和内容。按照科技人员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结合科研生产实践。考核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作成就。主要是指研究成果和工作成果。

第二,技术水平。指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操作与维护水平、科研与设计水平等。可从论文著作发表后的反应、影响和被引用情况,取得的专利的重要性,参加的学术活动在同行中引起的重视程度,排除故障的能力等方面来考核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第三,业务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判断能力、思维能力、鉴赏力、指导他人工作的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和适应性、知识更新情况等。对于领导人员来说,还包括组织管理、决策能力等。

②考核的途径与方法。考核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

定性考核的形式和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审查技术工作总结和业务考绩档案;审查学术论文;举行技术报告会和进行技术答辩;调查科技成果有关情况;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访问了解;必要的书面测验;同行专家评议等。

完全用定性的考核方法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还应考虑采用定量考核。定量考核至今尚未制定出评定技术人员的统一方法,但考核定量化是发展趋势,已经引起了技术管理部门的重视,正在不断地探索经验。

定量考核要充分估计那些可观察到的科技人员所固有的一些因素,确定评定指标,如完成的工作量、科研项目级别(国家级、省市级等)、获奖等级、发表论文数量与水平级别、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取得的经济效益、解决技术难题和技术革新的情况等。一般采用打分法,给评定因素排列顺序,对各种指标用分数进行评定,然后计算其总分T。评定可按下面公式进行:

img41

其中K是按一定准则评定的数值,取值范围为0-100;n是评定的方面数;C为某一方面的权重,取值范围为0-1。

③考核制度和考绩档案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是考核工作正常化的重要一环。对技术人员要有经常性的考核,考核情况要及时记入业务考绩档案。技术人员的业务考绩档案的建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健全考核制度的一个方面。业务考绩档案包括:简历表,业务自传,著作和论文目录,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评价,业务评定,参加国外学术活动情况,培养人才成绩等。

(4)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国外发展起来的新的教育领域。它是保持和提高各类科技人员水平的重要措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继续教育是培养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对提高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使在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而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

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学历(含同等学力)以上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包括高级技术人员,它是提高性的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和趋势,并结合本技术部门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如: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应学习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对于技术管理人员主要应学习系统工程运筹学、技术经济分析、数理统计、价值工程、预测与决策等。

加强员工的继续教育,可以从制度上进行规定,如规定技术人员每年更新60学时的知识等。

3.建立健全技术系统和设备的操作规程

规程是指对产品的加工过程、技术人员的操作方法、设备和工具的使用维修以及技术安全等做出的技术规定的总称。媒体技术设备的操作规程包括:

(1)单个设备的操作规程:每台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系统的操作规程:整个系统的安全操作规程;

(3)技术测量规程:对测试哪些指标、用什么测量仪器、指定的设备仪器的测试条件、方法、测试数据分析等的规定。

4.不断完善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

技术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在于制度化,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技术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分班制度、机房使用制度、设备维修制度等。

5.加强标准化和技术规程工作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制定并贯彻的统一的标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又是联系科研、设计、生产和使用等方面的技术纽带,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正确制定和贯彻技术标准是建立正常的、健全的技术工作秩序,确保媒体宣传工作顺利进行,开展技术交流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个部门科学管理水平的尺度。

媒体从内容制作开始,一直到受众接收,经过许多环节,使用着大量的技术设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每一个环节如何配置、如何工作,都直接影响媒体传播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保证媒体系统正常运转,要大力加强媒体系统标准化工作。

媒体技术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媒体标准,以科学的态度制定严格的技术规程,并通过培训使有关技术人员熟练掌握,努力提高媒体技术和管理水平。

6.加强信息管理工作

信息是指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组合,是一种有用的知识,是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如图像、图纸、指令、符号、报表、规章、资料、原始记录等)的集合。现代管理是建立在人和信息的共同基础上的,信息是技术管理部门进行有效计划和控制所必需的重要资源,是决策的基础。缺乏必要的信息就会导致管理混乱,使管理效率降低。信息在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和传递着,同时又可指导和促进事业发展。但目前对媒体内容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的管理,仍是薄弱环节。因此,加强信息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做好信息管理工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稳定的信息工作队伍

信息工作要有专职的队伍,包括统计人员,资料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情报人员,计算机程序设计、操作和维护人员以及信息工作的系统分析人员等。同时还要对这些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利用等熟练掌握,提高信息管理的能力。

(2)快速、准确、广泛地收集信息

由于信息具有时效性、有效性的特征,事物变化越快,信息的时效性、有效性就越强。这就要求信息的搜集、整理、传递都要迅速,以保证对信息的及时、有效的利用。同时,信息又具有真实性的特征。信息的真实性是指尊重事物特征的客观性和反映事物变化的真实性。要求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现状和变化,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保证信息的严肃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统一性。信息要有充分根据,如果信息不准确,后果是严重的。

要广泛地组织与动员各方面来搞好信息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如索取、交换、调机、改机、鉴定会、订购、复制、归档、现场收集、参观学习、测试、学术会议等)大量收集国内外、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有价值的资料。

(3)做好信息处理(组织分类和编码)工作

按管理信息的性质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固定信息,如技术档案、技术标准、技术情报、设备档案、技术规程、技术管理制度与条例等;另一类是流动信息,如内容制作计划、内容播出计划、受众调查统计、工作量统计报表、工程设计安装进程、技术维护质量统计等。

对信息要进行编码,以便用计算机检索统计、查询以及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4)对信息的利用

在对信息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科学的决策。在媒体领域,信息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只有掌握并利用这些信息,才能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技术管理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技术资料,有一套完整准确的数据,有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方法走向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

7.加强技术管理的硬件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媒体领域,也要加强硬件设备的建设,包括:尽快建立计算机网络,利用网络为媒体内容传播和管理服务;采用音频工作站和视频工作站,实现内容的无带化自动播出控制;建立自动化办公系统,高效、快捷,节约资源;建立视频会议系统;建立高效监测系统,保证监测工作的及时、准确。

五、技术、组织与管理的互动关系

管理组织包括管理制度、组织形式、机构设置、权力范围、调节机制、反馈系统、监督方法等。管理组织是连接技术与管理的纽带。要根据管理系统的具体情况,从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出发,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责、权、利对等,指挥统一,信息畅通准确,反馈监督严密和精兵简政等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设备人员,并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中心的科学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1.技术管理组织设计的要求

建立技术管理组织的原则是:目标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层次原则、高效和相对稳定原则、权责对等和才职相称原则以及适时、合理地选择有效组织形式等。

(1)目标性原则:每一个组织机构,都是为了完成某一项目标而设立的,所以组织设计一定要明确目标。

(2)统一指挥原则:组织内必须统一指挥,不能多种声音,上下形成指挥链。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3)专业化分工原则: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多个岗位,人员配备要专业化,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4)管理的跨度原则: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有效管理(影响、控制)下属的人数叫做管理跨度。跨度要合适,既不使主管领导的负担过轻或过重,也不要人浮于事。

(5)管理层次原则:管理要分层次进行,层次数与机构规模、性质、人员素质和管理环境有关。层次太多,管理效率和质量就会下降,信息传递容易失真;层次太少,则主管领导负担太重,效率下降。

(6)责权利相一致原则:权力、责任、利益要“匹配”。

(7)集权与分权相宜的原则:集什么权、分什么权要适宜。权力高度集中,容易使组织“僵硬”,不便于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权太多,容易失控。

(8)相对稳定的原则:机构和部门设置后应该相对稳定,不可频繁变动。(9)均衡性原则:每个部门的任务和人员的工作量要均衡。(10)精干高效原则:组织成员不宜太多,要精干,一专多能。(11)环境适应性原则:组织机构要和外部环境相适应。

2.技术和管理的矩阵式组织形式

媒体技术部门有多个技术和技术管理岗位,包括总工程师、机房主任、工程师、技术人员、技术管理办公室(中心)等,这些岗位设置要科学,应符合媒体技术的特点,职责和任务要明确。同时,每个岗位都是动态变化的,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变动。

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可采用矩阵机构的管理组织形式。矩阵机构既有传统的按职能划分的垂直关系,又有按技术划分的平行联系,形成一个矩阵。如图7- 1所示。

img42

图7-1 矩阵式组织示意图

在技术管理组织中,要明确划分职责权力范围,同等的岗位职务赋予同等的权力,做到责任和权力相一致,即技术权责制。从组织结构的规律来看,每一个技术人员总是在一定的岗位上担任一定的职务,这样就产生了与岗位职务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做到有职、有权、有责才能使系统得以正常运行。因此,管理组织的权、责是相对于一定岗位职务来说的,不同的岗位职务应有不同的权责。

熟练的技术是技术权责制的基础,事业责任心是执行技术权责制的保证。我们可以按照整分合原理,制定出技术权责条例,明确规定每个技术人员在自己岗位上应该完成的任务和所负的责任及相应的权力。根据媒体内容生产的类型、数量、组织形式,以及技术工作的特点,明确划分各级技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使其按照各自的责任、职权范围,有秩序地、协调地完成共同的目标。

六、技术服务是媒体业务发展的关键要素

1.技术服务与媒体业务的关系

各种媒体传播手段一经创造出来,很自然地就存在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不断丰富内容;二是不断改进传播的技术手段。我们把解决内容问题的工作称为媒体业务,把解决传播技术手段问题的工作称为技术服务。这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必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媒体技术服务工作必须努力为搞好宣传工作提供条件,保证传播内容的质量,努力为媒体业务发展服务。而媒体业务发展需要紧紧地依靠媒体技术服务。技术是媒体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它提供了媒体内容传播的技术通道和载体,是它们得以存在的基础和物化的手段。媒体的传播过程是依靠技术通道进行的。脱离了技术通道,脱离了信息载体,根本不可能实现内容的传播。所以,各类媒体的传播,应该说是媒体业务和技术服务高度结合的产物。

例如,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节目制作系统、节目播出系统、节目传送系统、节目发射系统、节目接收系统及监控系统等一系列重要环节,为使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正常运转,必须进行科学的技术管理。

2.技术发展是媒体业务发展的动力

纵观媒体发展的历史,技术发展始终是业务发展的核心动力。15世纪中期,德国一个叫古腾堡的人依靠最早在中国发明的纸和墨把一些相当普通的材料凑到一起,使用印刷机和金属活字技术,成功地印刷出了第一批油印的《圣经》,标志着印刷媒体的出现。而纵观广播电视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其母体科学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这一理论的基础是两项著名的实验:一是1819年奥斯特从实验中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二是1831年法拉第从实验中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95年5月7日,波波夫在俄国物理化学学会物理分会上公开表演无线电传送实验,接收机首次使用天线。同年9月,马克尼在意大利保罗格兰庄园和附近小山上实验无线电信号传送。1897年布朗发明阴极射线管。1898年鲍尔森发明磁性钢丝录音。1904年弗莱明发明二极管。1906年德福雷斯特发明三极管。同年,费森登首次用调制无线电波发送音乐和讲话,这是第一次无线广播实验。1907年德福雷斯特以电子管制成屏级检波接收电路。同年,罗申克及坎普贝尔—史文顿提出了电子扫描原理,这是电视技术的理论基础。1911年,费森登和阿姆斯特朗发明了外差和超外差电路,给制造无线电接收机奠定了基础。1913年,麦斯南研制成功电子管高频振荡器。同年斯旺发明金属膜电阻。1915年,卡森证明能用单边带进行无线电通信,坎贝尔研制成功LC滤波器,哈特莱发明电感耦合三点式振荡电路,米兰尔研制成功高真空三极管,肖特基发明帘栅管。1918年,电子管广泛用于发射机和接收机等电子设备中,斯托勒发明电子稳压器,法国科学家发明了多谐振荡器。1919年,埃克尔斯、乔登发明双稳态触发电路。在上述种种技术要素的基础上,1920年10月27日世界上第一座有营业执照的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当然,随着彩色电视技术的出现,开始有了彩电业务;随着数字技术

的出现,数字电视得以推广,而随之产生的种种新业务,例如视频点播、电子节目指南等

等,也正是建立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的。

3.媒体技术服务以管理为基础

这里仅以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管理为例来说明。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对整个广播电视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能力远远大于其他行业。首先是广播电视网与IP网络、通信网的融合成为可能,从而促成了数字网络电视的出现。其次是计算机网络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传送、播出等无不产生根本性的变革,这是技术推动业务发展的又一个很好例证。

但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也变成了广播电视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安全问题、储存容量问题等等,广播电视的性质和任务决定在节目传播过程中不能出任何差错,二者的矛盾只能通过加强技术管理去解决。

例如,针对网络安全问题,必须建立一系列安全管理技术手段。双机热备份、硬磁盘阵列和光盘塔等信息储存技术、防病毒系统、防火墙系统和内外网的隔离技术用户、用户身份验证技术、入侵监测技术、反黑客技术等手段,都是在网络管理中有效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维系着广播电视业务的正常进行。

科学、技术和管理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其中技术本身只是工具,管理才是创新生产力。所以媒体技术一定是在管理的基础上才能推动媒体业务的不断发展。

七、如何有效提升技术服务质量

1.技术管理者的“守土有责”意识

媒体技术贯穿于媒体传播的各个环节,是媒体内容传播的物质通道和重要的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客观需要。所以各级技术管理工作者应当“守土有责”,树立服务意识,以大局为重;树立隐患意识,居安思危;树立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依靠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防范措施,把好技术环节,确保媒体业务的正常开展,共同为我国的媒体事业作出贡献。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就目前来讲,媒体技术管理是行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认识方面的问题,和默默无闻的技术工作者相比,很多媒体工作者更愿意从事台前的工作,所以技术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技术管理又是如此重要,所以媒体机构应当针对技术管理者,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他们的考核和评价应当根据其工作任务的特点来制定,并区别于媒体业务工作者。

设立全国性的大奖是推动技术工作的有效激励手段之一。在技术管理尤为突出的广播电视行业,为加强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提高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水平,调动技术维护工作者搞好工作、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广播电视播出质量的提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设立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奖”,为部级专业单项奖。设有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个人奖、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台(站)奖和全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评比竞赛优秀奖。此外,还设立了广播电视系统技术能手奖,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主要是针对传输、监测等技术环节设置的。

此外,应当建立日常性的奖惩规则,与技术考核挂钩,奖励先进,批评后进。

3.合理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

媒体技术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科学管理。正如大科学、大工程、大企业这样的系统工程一样,需要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在这个管理体系中,将会涉及大量的人员、设备、信息等,应该及时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开展管理。例如借助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既大大提高效率、方便资料的保存,又能节约大量的人力和场地。

再如采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之后,为了减少广播电视播出事故的发生,应当及时建立安全可靠的节目自动播出系统,既可节约大量人力,又是最大限度减少播出事故的必要手段。

总之,为提高技术服务的质量,应当从上述内因、外因和管理手段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