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新闻批评及其特点与意义

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新闻批评及其特点与意义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舆论的当代形态和新闻批评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批评是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新闻批评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重要特征。

第四节 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

一、新闻批评及其特点与意义

所谓新闻批评,指运用新闻手段进行的社会批评,具体指新闻传播媒介所发表的对错误的思想言行和种种社会问题予以曝光的新闻稿,主要用于人民内部矛盾。它从形态上看,有两大类,一类是新闻传媒公开登载的来自群众的批评意见,一类是新闻机构自己采编播发的新闻批评稿。

一般说来,新闻批评一经发表,即成为新闻舆论,即构成新闻舆论监督,代表人民群众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职责。舆论的当代形态和新闻批评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批评是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两者的区别在,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范围更宽。比如,一些问题新闻和调查性报道,只不过是提出某种事情,提出质询、疑问与思考,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求得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批评谁,更无谴责什么之意。还应当确定的是,那些用于严肃地揭露抨击敌对势力与反动分子及其敌对言行的新闻稿,如《请看法轮功是咋回事》、《事实证明:李洪志既有病也吃药》和《“实力”救不了李登辉》等,不属于新闻舆论监督,更不属于新闻批评。

新闻批评是新闻传播总体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由新闻事业的功能和任务所规定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既有好事,也有坏事,既有应该彰扬的,也有必须贬抑的。新闻作为当前社会生活的反映,应当是全面的,全面反映就包括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曝光,揭露人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揭露社会生活中的消极落后现象。如果不是这样,新闻传播就不全面了,就不能达到总体上的客观和真实。新闻事业要履行社会教育的职能,新闻批评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批评和否定错误的东西,指出缺点,乃是从反面指示正道。指出什么是不对的不好的,也就是指明了什么是对的和好的。并且,其效用往往为正面指点所莫及。这好比养生,养生之道不外乎保健和治病,治病即保健,不治病,保健就不可能。新闻批评即社会和工作的养生保健之术。因此,要很好地引导社会舆论和进行社会教育,就应该正确使用新闻批评。

新闻批评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重要特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革命和任何其他革命的一个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自己批评自己,并靠批评自己而壮大起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这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无产阶级政党正是凭借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锐利武器,自警自戒,不断地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把自己建设成为强大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并领导劳动群众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历史任务,使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把无产阶级政党上述优良作风应用于新闻领域,便有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新闻批评。无产阶级政党从来就倡导通过开展新闻批评来监督和教育党的干部,促进革命工作。列宁苏维埃政权成立不久,就注意到官僚主义在苏维埃制度内部的表现,指出党在成为执政党之后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性,要求通过报刊呼吁劳动者的舆论来实施这种监督。他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等文章中曾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报纸要“出黑榜”、“抓坏蛋”,揭发“散漫、涣散、肮脏、胡闹、懒惰”的落后工厂,“向全国公开斥责那些不中用的部队,抓一批由于笨拙无能,粗心大意,动作迟缓等等而应该被大张旗鼓地赶出军队的坏典型”,“把那些坚决保持资本主义传统即无政府状态,好逸恶劳,无秩序,投机行动等等的公社登上‘黑榜’”。认为报刊“发现哪一个地区、部门和机关落后、懈怠或无能就要坚决进行斗争。我们的报刊应当成为鞭策落后者的工具,成为教育人们去积极工作,遵守劳动纪律的工具”。[4]毛泽东1953年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指出:“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1956年,他又提出了新闻批评“开、好、管”的三字方针”。[5]1950年4月,中共中央专门作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详细阐述了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和意义,并特别规定了一些具体办法。1954年7月,中共中央又作出了《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重申在报纸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并强调指出:要“把报纸是否充分地开展了批评,批评是否正确和干部是否热烈欢迎并保护劳动人民自上而下的批评,作为衡量报纸党性,衡量党内民主生活和党委领导强弱的尺度,要保证党的机关报能够经常地开展正确的健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要通过报纸广泛地吸收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正确地负责地处理人民来信。”这些在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得到了贯彻,新闻批评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闻批评从来就是一种很尖锐很有力量的批评,所谓“不怕通报,就怕见报”。新闻批评具有以下特点,或者说,新闻批评的力量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闻批评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公开批评。新闻批评属于新闻传播行为,新闻传播与新闻的公开性,决定新闻批评的公开性。公之于众,向全社会公开揭露某人某单位的缺点或错误,公开批评某种不良现象,让全社会都知道其犯过失或错误的危害,使之成为社会公众谴责和监督的对象,这是新闻批评最大的特点。新闻批评的这一特点,使得新闻批评成为最大范围的批评,新闻传媒的覆盖面有多大,批评影响的范围就有多大,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批评所不能匹比的。

第二,新闻批评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在我国,新闻传媒不是独立的言论机关,而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闻批评是在领导部门指导支持下进行的,有许多新闻批评要经过多方研究讨论和相应的审稿程序,点名的新闻批评,从来慎之又慎。这使得新闻批评特别是机关性新闻传媒所发表的新闻批评,给人的印象是这是某一级党组织或政府的态度,它是某项组织措施或行政处理的前奏。重大的新闻批评大都是有“来头”的,它是某种社会力量的声音,代表某种立场和倾向,而决不是某某记者编辑“文责自负”的文章。

第三,新闻批评具有巨大的舆论力量。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新闻批评本身就是舆论,是新闻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批评的使命和职责决定了,新闻批评一经发表,肯定会引起社会舆论的注意。正确的重大的新闻批评,往往会轰动舆论,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全社会最广大的公众围绕新闻批评的内容,纷纷发表意见,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形成对批评对象的一致谴责,同声诛伐。而被批评者,很难像受到其他形式批评那样,可以随时申述自己的意见,随时作出什么说明和解释,而只有接受社会舆论的裁决。

新闻批评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新闻批评是社会主义民主重要的内容和标志。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民主政治。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民主人士黄炎培。黄炎培说:一个家庭、一个团体或一个国家,往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最后人亡政息,这似乎成了历史的周期率。他问毛泽东,共产党将来得了天下,有什么办法跳出这个周期率?毛泽东说,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6]讲得很明确。社会民主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就是人民群众的监督。而群众监督,一般说来主要是通过舆论监督的形式来实现的。群众进行舆论监督,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新闻批评。群众通过新闻传媒发表批评意见,或者新闻传媒反映来自群众的批评意见,来监督权力,监督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监督决策的过程和效果,这正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成果。新闻批评直接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必然包括新闻批评,新闻批评的质量与社会主义民主的质量成正比。没有新闻批评的政治民主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新闻批评能推动三种文明建设。批评就是指出缺点,揭露错误,去除污秽。批评能够扶正祛邪,兴利除弊,弃旧图新。新闻批评也是如此,新闻批评涉及的对象,一言以蔽之,就是社会不良现象。违背党和政府正确方针政策的,影响和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都可能受到新闻批评甚至连续性批评。新闻批评一旦发言,其影响和效果,往往促成问题的解决。或是揭露出坏人坏事,使社会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惩治,并使广大受众受到深刻教育。或者指出一种缺点错误,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总之,都能够减少错误,纠正缺点,匡正时弊。正确的有效的新闻批评,对于国家的政治生活,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对于党风建设和政权建设,对于提高群众的道德和文化水平,是不可缺少的。

再次,新闻批评能增强新闻报道与评论的可读性。李瑞环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新闻报道经常有一点严肃认真的批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鲜明,就显得有生气,有战斗性。……反之,如果没有一点批评,新闻报道就会显得沉闷、呆板,缺乏生气,缺乏战斗性。”确乎如此。受众调查的结果和各种信息反馈材料表明,受众对新闻批评颇感兴趣。这是因为,新闻批评往往讲出群众的心里话,反映了群众的情绪、意见和要求,群众看了听了,便觉得心情舒畅。常登新闻批评,就能吸引群众的注意力。新闻批评往往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新闻批评曝光的东西,多具有反常不合情理的性质,其中有的还很荒唐,有的甚至丑得出格,恶得出奇,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东西在受众眼里,是怪异的、新鲜的、刺激神经的,愿意先睹为快。加上新闻批评往往使用对比、讽刺等手法,因而其刺激性就更强了。

二、正确开展新闻批评

毛泽东论述新闻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时说:“开,就是要开展批评,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好,就是开展得好。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不能乱批一阵。什么事应指名批评,什么事不应指名,要经过研究。管,就是要把这件事管起来。这是根本的关键。党委不管,批评就开展不起来,开也开不好。”[7]这段论述是正确开展社会主义新闻批评的指针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

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批评,乃是人民群众(首先是工人农民)以促进和巩固国家建设事业为目的,有原则、有建设性的、与人为善的批评,而不是为着反对人民民主制度和共同纲领,为着破坏纪律和领导,为着打击人民群众前进的信心和热情,造成悲观失望情绪和散漫分裂状态的那种破坏性批评。”这准确说明了社会主义新闻批评的目的和目标,它在今天仍然完全适用。开展社会主义新闻批评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而不是与此相反。显而易见,它与西方新闻传媒的“揭丑”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新闻传媒的揭丑,许多是缘于各政党和政治力量之间鱼死网破的争斗,以搞臭搞垮对方为目的。西方新闻传媒的揭丑也是资产阶级新闻观的产物,所谓坏事即新闻,丑闻就是好新闻,最大的丑闻就是最好的新闻,于是,以揭人隐私、披露内幕为能事。真正的社会主义新闻批评,也完全不同于“反右”和“文革”的所谓“革命大批判”。

社会主义新闻批评的目的,决定了社会主义新闻批评的态度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毛泽东《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批评应该是严正的、尖锐的,但又应该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只有这种态度,才对团结有利。冷嘲暗箭,则是一种销蚀剂,是对团结不利的。”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又指出:“在报纸上开展批评的时候要为人家准备楼梯,否则群众包围起来,他就下不了楼。”报纸批评“文章要尖锐,刀利才能裁纸,但是尖锐得要帮了人而不是伤了人。”[8]这种新闻批评态度,与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是一致的。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在1942年,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讲得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按照我们的经验,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正确的方法。”对于工作中的缺点或错误,对于犯有比较严重过失但又愿意改进错误的人,采取同志式的态度进行新闻批评,以便大家团结起来,消灭这些缺点或错误,把工作做好,正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在新闻批评中的具体运用。

为批评而批评,以“记青天”自居,自诩“为民请命伸冤”,爱批评什么就批评什么;借新闻批评泄私愤,为私利去进行批评;通过新闻批评捞取好处,搞“有偿批评”或有偿不批评,甚至以“曝光”相要挟,进行勒索,等等,是与社会主义新闻批评格格不入的。其中有的已触犯法规,必定受到法律或纪律的制裁。新闻批评什么时候也不得干扰和妨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规矩。

2.选择对象,抓住典型

凡社会不良现象皆属于新闻批评的对象,新闻批评没有什么范围和题材的限定。然而,并不是每种不良现象都要付诸新闻批评,新闻批评总是要选择对象,抓住典型。作为一种社会批评,新闻批评有时代表政府的态度。所以,应当管根本、管方向、管大事。

从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形看,新闻批评主要集中在三处。一是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党纪政纪问题和工作中的错误与缺点,尤其是种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二是群众中的落后思想和不良行为,尤其是违法违章现象;三是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和消极因素。对这些内容,新闻批评还有自己的选择,它多选择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开展批评。所谓具有典型意义,是说被批评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深刻性、恶劣性。被批评的人或事,在某部门、某行业、某地区具有广泛性和显著性,表现出同一群类的共同特征,有着较大的警示和教育意义;被批评的问题属于时弊、大弊、积弊,带有根本性,揭露出来足以教育全社会,警示世人;被批评的东西反常出格,逆社会正确的思想道德而行,属于奇闻怪事,必须坚决制止。这种“三性”俱全的典型事实,正是新闻批评的主要题材。与此相反,不具备典型意义的个人生活毛病和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新闻批评不要去管,也管不了。

新闻批评选择对象,抓住典型,具体到实践中,要处理好一般批评与重大批评的关系。所谓重大批评,从内容上看,包括:第一,对大人物的批评;第二,对大事故大问题的批评;第三,对突出问题的批评。重大批评的对象即重大或重要的反面典型。在形式上,重大批评都占据突出版面,颇具规模。开展新闻批评,要高度重视重大批评,决不忽视一般批评。按俗话说,是既打苍蝇,也打老虎,双管齐下。一般说来,一家传媒的新闻批评,一般批评是管“量”的,重大批评是管“质”的。一方面,一定要抓一般批评,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问题,经常有反映,有批评,“毛毛雨,下个不停”,确保新闻批评在新闻报道中应占的分量。在另一方面,必须切实抓好重大批评,揭露那些足以危害党和国家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坏事坏现象,端出那些害群之马,使新闻批评产生足够的影响和生气。新闻批评这样做,既符合辩证法,又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忽视一般批评,对事业对国情的基本估计不准,不可能如愿,那样也只会把新闻批评变成引人激动的游戏。忽视重大批评,老是鸡毛蒜皮,就没有什么意思,有负新闻批评的使命。一般批评与重大批评结合使用,相得益彰,用重大批评带动一般批评,让一般批评衬托重大批评,新闻批评就能有声有色了。

3.实事求是,高度准确

真实和准确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批评的生命。新闻批评的威力建立在高度准确的基础之上,要经得起事实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时间的检验,不真实不准确是新闻批评的大忌。新闻批评失实带来的负作用和坏影响有时简直是是不可估量的,也是难以挽回的。1990年9月22日《四川法制报》刊登《杖打屁股强签合同——荒唐领导道歉亡羊补牢——堪赞》,批评某地农村干部用杖打屁股的方式强迫节育。报道是根据道听途说编写的,捏造事实,肆意渲染,严重歪曲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严重损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际形象,为西方国家攻击我国人权状况提供了借口。根据该文,澳大利亚参议院通过决议,要求其政府向我国提出抗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执行主席要求我国国家计生委作出解释。后来,国家计生委和四川省计生委进行联合调查,《四川法制报》两次登出更正、作者检讨和调查报告,但都没有能够彻底挽回恶劣影响。新闻批评必须绝对真实和准确的重要性,于此可见。

新闻批评高度准确,包括事实确凿,观点正确,分寸得当等意思。事实确凿即批评报道的内容完全真实,新闻要素一应俱全,情节与细节绝无出入。这要求记者写稿,要经过深入详细的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是十拿十稳的不下笔,凡写进稿件的,无一字无来处;这要求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严加核实,不轻信原稿,不惧怕麻烦。要坚持稿件“三见面”:同写稿人见面,同被批评者见面,同有关单位领导见面,记者特别是编辑绝不要自视高明,自作聪明。观点正确即对批评的事实定性客观,分析和判断科学,既符合法律和党的方针政策,又符合事物的逻辑。新闻批评最忌无限上纲,指鹿为马,说不确实的话,结论上的丝毫偏差都会导致批评失实。分寸得当即开展批评要留有余地,一时无定论的东西不急于发表,批评用语要讲究分寸,不说过头话,也不要言不及义。

新闻批评做到实事求是,高度准确,要坚持不炒作,不渲染,不故意追求轰动效应。必须避免感情用事,意气用事,绝不在新闻批评中融进属于个人成见和个人恩怨的主观情感,更不把新闻批评变成人身攻击。新闻批评越是客观公正,就越有分量,越有力度,越有效果。

4.加强领导,发扬民主

加强对新闻批评的领导,是正确开展新闻批评的重要原则。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中宣部关于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问题给广西省委宣传部的复示》、《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等文件及其有关条款,都有明确具体的论述。首先,党的领导要把新闻批评管起来。新闻单位要主动向党委或有关部门汇报和请示,协助党的领导把新闻批评管起来,管住新闻批评的方向和大事。其次,新闻批评要讲组织原则。新闻批评要在全局工作的通盘安排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新闻单位要在党委领导下积极负责地开展新闻批评,党委对重大批评应亲自把关。对事关全局和方针政策的重大批评,由党的领导进行审查和批示,新闻单位不能擅自做主。再次,党的领导主要是方针政策的把关。新闻批评要严格遵循党的方针政策,务必使新闻批评符合党和政府总的方针政策与具体方针政策。第四,坚持反对“自由主义”的观点,不允许脱离党的领导和原则去随意指责。

新闻批评本身也要发扬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批评,新闻批评应当实行群言堂,不搞一言堂。在有争议的情况下,不要自己一家说了算。既有批评,也要允许反批评,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和政策为准绳,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新闻审判”的霸气。要特别注意保护被批评者的合法权利,让被批评者有申辩的权利和机会。如果新闻批评确有出入,应允许被批评者进行申辩,必要时应刊登被批评者实事求是的申辩文章;如果新闻批评失实,就应该公开向被批评者道歉,并和有关单位一起,做好善后工作。新闻批评要有始有终,既反映被批评对象的认识,也反映有关部门的处理,交代新闻批评的结果。被批评对象接受了新闻批评,改正了缺点和错误,就应予以肯定鼓励,这也是发扬民主的表现。

5.严肃活泼,形式多样

新闻批评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决不可随随便便,嘻嘻哈哈。新闻批评最讲战斗性和战斗力,决不能疲软无力。同时,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宗旨,决定了新闻批评并不等于一味板起面孔训人。新闻批评应该既严肃又活泼,疾言厉色的揭露,泾渭分明的对比,与人为善的讽刺,启人自省的规劝,迷途知返的提醒,新闻批评都可以用。从总体上论,新闻批评稿应是一篇篇准确鲜明生动的文章。

新闻批评的方式和样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受众来信、典型批评、连续批评、对比报道和专题讨论等。直接表达群众批评意见的受众来信,朴实、实在;典型批评引人注目,效果显著;连续批评有规模有深度,对复杂多义的批评对象十分相宜;对比报道用事实说话,教育作用明显;专题讨论和风细雨,结论令人深思。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以上方式,新闻批评的严肃活泼就有了形式上的保障。

正确开展社会主义新闻批评,必须处理好与“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关系。社会主义新闻宣传的一个原则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它同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一样,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重要方针。1989年11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题目就叫做《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开展新闻批评与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显然是一对矛盾,要妥善处理其间矛盾,双管齐下,各得其所。在理论上,正面宣传为主这一命题包含着认真负责地开展新闻批评,并不排斥新闻批评。同时,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批评报道应当适量、适度、适当,批评报道要优化。这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批评报道的数量控制。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那种新闻传媒,都可以也应当积极地开展新闻批评,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舆论监督。但是,批评报道的总量(模糊量)必须绝对小于正面报道的总量。这是正面宣传为主与批评报道的一种最重要的关系。“为主”并非一个简单的数比关系,而是一个弹性概念,“为主”即成。

二是批评报道的密度控制。批评报道不能一哄而起,四面出击,连篇累牍,集中展示,像倾盆而下的暴雨一样。毛泽东在1957年3月10日《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指出:“在文学、新闻等方面解决问题要用小小民主,小民主之上再加一个‘小’字,就是毛毛雨,下个不停。”“毛毛雨下个不停”,就是讲批评报道要掌握密度和节奏,选择适当时机,不疏不密,不快不慢,均衡平稳。

三是批评报道的伤害性控制。新闻批评是带“刺”的,不带刺便名不副实。但是社会主义新闻批评要“刺”人而不伤人,治疮疤而不是害性命。然而,新闻批评很容易产生伤害,由洗脸变成抹黑。一般说来,被批评者层次越高,越容易产生伤害。批评对象越复杂,越容易产生伤害。重大批评谨慎行事,慎之又慎,确保完全真实准确;对内涵复杂的问题开展新闻批评,严格加以区分和限制,只批评应该批评的部分;这都可以有效地控制新闻批评的伤害性。

四是批评报道的视角控制。社会主义的批评报道既要讲客观性,也要讲倾向性,对问题和阴暗面的揭露要尽量置于光明面的背景之下,以显示邪不胜正,正义和真理是社会的主流。像对于社会治安问题和邪恶现象的揭露,应坚持从打击罪犯、社会综合治理的角度去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