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影响下,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学校德育工作没有随社会发展同步改进,是造成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缺失的主要原因。所以,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频繁出现,除了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大学生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因

任何一种事物的出现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同样它有其产生的内在必然性和外在客观原因。大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成型,社会阅历浅,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而相对于整个环境而言,每个学生毕竟是被影响、被作用的对象,个体对环境的作用是微弱的,而外在环境却随时随地地影响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而言,外因又可以细分为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家庭小环境三个部分。大环境决定小环境,但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观念的形成。

1.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从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转变,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向科学发展、和谐社会转化。在此影响下,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只讲国家、集体利益,不讲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发生了极大变化,平等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主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有一定功利性、竞争性的观念也渗透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又诱发出消极影响。如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观念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再加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政治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新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盛行,而当社会道德规范对这些失信行为无特别的舆论压力,法律也并未对其有更多的制约时,不讲诚信这种失范现象就有了适时生长的土壤,并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形成一股失信的文化氛围。社会上的不讲诚信的风气必然影响到大学校园和大学生,正如北师大葛岳静老师所言,学生诚信缺失,正是社会诚信问题在学校中的反映。

2.学校教育中的不足

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如此广泛地发生,与高校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校德育工作没有随社会发展同步改进,是造成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缺失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学校教育缺乏实效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这种道德教育片面地强调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而无视大学生个体需要与个体价值,过分注重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诚信教育没有被足够重视,实际教学中大多采取灌输和说教的方式,不能把诚信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家都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诚信的指标,很多考高分的同学现实中的品行不一定合格。这种情况下,很难说课本里的知识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部分高校教师本身诚信素质不高。应该说,现在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恪守教育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并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高校教师队伍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袭,在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缺乏诚信的失范行为。如通过钱学交易换取高学历或高职称,学术中存在造假、剽窃、抄袭等行为。教师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却放松要求、降低标准,这些言行不一的认识和行为对青年大学生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教育示范者没有加强自身的诚信修养,又怎么要求受教育者树立起良好的诚信形象呢?

3.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子女教育的传统,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教育孩子的典范。然而现实中许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很多父母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最大程度的满足,绝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让孩子养成了养尊处优的坏毛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家长完全跟着高考这根指挥棒,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家长在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憧憬的同时忽略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别说对培养孩子品行、意志等方面投入精力和财力了。家长这种失重的期望必然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直接对孩子造成了负面“示范”作用。有的家长直接将一些不诚信的行为或观念灌输给孩子,而有的家长虽对自己的孩子讲的是要诚实守信,而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缺乏判断能力的孩子在碰到自己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自己的行为不一致时”,他们更多选择的是“模仿父母的行为”。[3]由于耳濡目染父母在日常行为中不道德、不诚信的信息和行为,孩子们已经接受了这些错误信息,当再向其教授正确的规范、准则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很困惑很迷茫,难以接受。

第三,部分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不足。一些家长过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从孩子小时就把他们当作宝贝捧着,想干什么就让干什么,无原则地满足孩子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偏袒他们的过失,以致孩子变得依赖性强、好逸恶劳、独立性差、意志力弱,没有吃苦精神,有的孩子更是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顾及他人及社会的利益。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频繁出现,除了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大学生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具体表现在:

1.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卢梭说:“青春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意思是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但由于阅历不深,心理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完全形成,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很多大学生不能确定哪些言行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哪些是不符合的,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出现对诚信认知的偏差。此外,大学生中还存在双重道德标准。一方面对他人失信行为比较反感,如果别人做了不诚信的事他们会极力谴责,另一方面对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往往会原谅。这反映出大学生缺乏一种同一的道德标准,其诚信观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

2.缺少诚信实践,以致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脱节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可谓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但是,正如上文所言,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双重道德标准,这种标准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这是因为大学生涉世未深、阅历简单,反思辨析能力不足,常常把自己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特别是那些思想道德修养不高、诚信意志薄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大学生,面对名利的诱惑,做出见利忘义、弃守诚信的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果诚信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那么其教育效果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把课堂上的理论教育有意识地渗透到大学生文明修身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让大学生通过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因诚实守信成功而不诚实守信失败的事例和教训,深刻认识到诚实守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保证诚信观念在其思想深处的“固化”和教育效果的长久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