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诚信行为指引的分析

当代大学生诚信行为指引的分析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诚信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行为指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虽然近年来考试作弊已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但是大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严厉处分的报道仍屡见不鲜,大学生的考试正面临严重的诚信危机。

四、当代大学生诚信行为指引

根据上述对于诚信缺失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诚信品质已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甚至已经步入“诚信危机”之中。大学生失信严重已经成为制约高校道德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不仅是高校也是整个社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诚信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行为指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诚信指引:

(一)学习生活中坚定诚信信念

1.诚信学习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无疑是一个艰难、复杂、细致的脑力劳动过程。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刻苦努力、认真踏实,正所谓“天道酬勤”,学习上没有任何“捷径”可循。可是目前有一部分学生心态浮躁,学习态度不端正,把大部分时间挥霍在网吧、迪厅、KTV、谈恋爱或者外出打工上。编造各种理由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而且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正在越来越多地充斥着整个校园。

从古代商鞅“立木取信”最终使秦国成为战国霸主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亡国的典故,我们知道,诚信一直是做人的根本、成功的基石。而诚恳、认真的学习态度,勤奋、踏实的求学精神正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应该追求的。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培育诚信美德应该从端正学习态度入手,课前认真准备,上课认真听讲,仔细做好笔记,课后独立完成作业,除此之外,还要给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并说到做到,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做到不歧视、不嫉妒,帮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一起努力,共同进步。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当将诚信的美德深入学习的方方面面。

2.诚信考试

考试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机会,也是展示学子优良学风的重要窗口。可是偏偏有某些学生平时不努力,上课不认真,考试的时候耍小聪明,采取自以为是的各种作弊方式。有的同学考试时夹带小纸条、偷看书本、交头接耳,有的学生还制定了一套详密的作弊程序,使用高科技手段,利用手机短信、无线耳机等怪招迭出,更有些学生为了过关,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找路子、托关系、打招呼,希望老师“放自己一马”。虽然近年来考试作弊已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但是大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严厉处分的报道仍屡见不鲜,大学生的考试正面临严重的诚信危机。

诚信考试是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也是学生应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它能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找出学习上的失误和不足,在求学的路上不断进步。考试作弊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更是对自身品格的亵渎,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无情践踏。考试需要诚信,作弊是美好人生的一处败笔。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当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考试,用真实的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展现自我的水平。

3.诚信毕业

离校意味着大学生活的结束,大学生满载大学所学的学识,带着母校的期待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几年的朝夕相处,分别时难免感慨万千。但是有些同学觉得自己在大学里没有什么收益,毕业时总想带走点什么,于是乎编造各种理由和借口向同学、老师借钱、借东西,有的甚至在学校周围超市、饭馆赊账消费,毕业一走了之。这些都是大学生毕业离校不诚信的表现,显然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必须认识到,毕业不是永别,而是扬帆远航;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在这里,大多数学生从当年初出茅庐、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逐渐变成成熟稳重、满腹经纶的“大人”。因此,在离校的时候,应该以一种感恩的心态面对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为母校和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不要让母校的老师和同学将来提及自己时总是皱起眉头,留下自己一生的遗憾。诚信文明离校,努力做到“今天你以母校为荣,将来母校以你为荣”,岂不是更好?

(二)经济交往中坚持诚实不欺

1.诚信还贷

目前高校大学生欠费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国家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而昂贵的学费使得那些贫困的家庭陷入了两难境地。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中国家助学贷款便是其中之一。但是其运行并不理想,部分大学生恶意欠费,套骗贷款,更有一些同学隐瞒真实情况,恶意申请,其目的就是利用在校期间低廉的利息占取便宜。大学生助学贷款还款难问题让银行伤透了脑筋。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诚信正面临严峻的考验。诚实守信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将来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国家助学贷款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不附加任何刚性的约束措施,体现了国家对学子的极大信任,实属难能可贵。但是,部分贷款的泥牛入海,让我们不得不拷问这些同学的良知,身处危难之时,国家助学贷款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的学业保驾护航。但是,当到达成功彼岸之后,这些受助的同学却不信守承诺,自行践踏信用,使国家助学贷款陷入尴尬的境地,这不能不让人心寒。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他们,做到了吗?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品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有些人的诚信正在逐渐消退,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大学生是时代的佼佼者,明礼诚信是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也是高素质人才最起码的责任意识。直面现实,回归和重塑当代大学生的诚信之碑显得尤为必要。诚信是一种人的内心状态,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信守自己对环境、对社会、对他人的承诺——“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诚信升华的结果是道德的完善。国家助学贷款需要诚信,我们呼唤诚信,同学们——诚信还贷,成功起点;知恩图报,从我做起。

2.诚信消费

大学生的攀比消费心理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不争的事实,如今的消费市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越来越受到商家的青睐。时代在发展,需求在进步,作为天之骄子的现代大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当然也不甘落后。追逐潮流,追求时尚,虚荣心满足的背后,是父母沉重的经济负担。“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父母的观念与其说是呵护,倒不如说是纵容。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的经验较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尚且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他们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并把节俭当成是一种美德,提高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朱柏庐就曾经深情地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先哲的古训,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信守和称道。但是,古人的教导在当今大学生的消费理念面前却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大学是个小社会,必然受到“大社会”的影响,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侵袭时,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攀比心理油然而生。当学生所在家庭在经济上可以满足较高消费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地体现出来。更有甚者,一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不惜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是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学生还处于求学阶段,求知提能是最重要的任务,盲目地攀比只能是自欺欺人。当我们享受“潇洒”人生的时候,请想想我们日夜操劳的父亲,请想想我们含辛茹苦的母亲……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的实用性,体谅父母,关注社会利益和长远发展,做到量力而行,诚信消费。不管你的家庭是富裕还是贫穷,都应该把每一分钱花在必需的地方,让每一分钱花得有价值、有意义。因为这里凝聚着父亲的汗水、母亲的期盼。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真正要做的是静静地感激父母提供的物质条件,静静地恪守自己的本职工作,静静地用心去读每一本书,留下一行深深的足迹……

(三)日常生活中坚定信用意识

1.诚信恋爱

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大学校园里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大学不谈一次恋爱,那么这个大学就是不完整的。”大学是爱情的伊甸园,校园恋情固然美好,但由于大学生还处于各方面都不健全的成长时期,其谈恋爱的动机不一,有些人找男/女朋友是为了打发时间;有些人是看别人找了,所以自己也找。此外,大多数同学在找男/女朋友的时候最看重的还是外貌、身材等外在的东西。所有这些都导致毕业时分手的概率大大提高,有人说“毕业时即分手时”,校园恋情也被称为“快餐爱情”。有些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对待校园恋情,不是以真挚的情感为出发点,缺少责任心,甚至抱着一种游戏的态度,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由于大学生还比较年轻,受到刺激的时候容易冲动,再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生活中一些极端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经常有新闻报道大学生由于分手时发生纠纷,导致轻生或者一方被杀的消息。

可以说,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特殊年龄阶段,所以目前大学校园里并不反对情窦初开的大学生寻找志趣相投的异性做朋友,但是态度必须端正,不能玩弄感情。另外,还必须控制自己的言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爱情的追求过于急迫,会使大学的爱情变得很廉价。谨慎负责地对待爱情,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也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

2.诚信就业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明显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重点话题,强大的就业压力又引发了一系列不诚信的现象,很多学生为了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使自己的简历看起来更具吸引力,对自己的简历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篡改成绩、编造各种实习或实践经验、购买各种假证书,通过夸大或假造履历来拔高自己的“实力”。《北京青年报》登载,某单位人力资源部经理在整理毕业生简历时发现,某对口专业学校两个班的学生中有15个班长、10个学生会主席前来应聘。在应聘者中,有超过2/3的学生获得了奖学金。

另外,很多学生诚信意识、契约意识淡薄。虽然签了就业协议,但是一旦遇到更好的机会就马上毁约,这让很多单位措手不及。还有一些同学为了户口等条件与用人单位签约,一旦得逞立刻解约,甚至不辞而别。这些现象一方面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损失,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阻碍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客观来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用人单位过于追求“优秀生”,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过于苛刻,例如,很多专业不需要用到英语,但是招聘的时候却要求一定要过四级或六级。还有,学生大部分都没有社会经验,但大多用人单位都要求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工作机会不惜造假。另一方面,大学生心态浮躁,希望一毕业就能拿高薪、做高管,所以“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安心工作,不安于从基层做起,而是频繁跳槽。除此之外,毁约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大学生没有工作过,对自身没有准确的定位,所以希望能“货比三家”,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对于大学生心中的顾虑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诚信就业是步入社会的道德通行证,就算以欺骗的方式得到了工作机会,实践中的能力也是无法伪装的。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就业技巧很重要,就业本领更重要,而就业诚信更是不可或缺的。

就业是大学生正式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应该守住诚信,否则,当诚信的道德底线被突破时,最终将影响人的一生。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意识到,诚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道德通行证,是永不过期的民族美德。

3.诚信上网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相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负面影响因其自律能力和辨析能力的不足尤显突出。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在网上信口开河发布虚假信息、侮辱和诽谤他人、偷看他人邮件、发送电脑病毒、攻击计算机系统,甚至导致网络犯罪,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危害。

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聊天、打游戏、浏览各类网站、看电影、发微信、写博客等。这些都是网络的衍生品,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近年来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所导致的恶性事件已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媒体上报道有学生因沉迷于网吧而留级或补考,更有甚者被校方退学,还有些人因过度疲劳而死亡。很多大学生上网时不使用真实资料,利用网络散布谣言、传播病毒、偷看别人邮件、浏览不健康网站、以虚假言行欺骗网友等。有些人这么做的目的是寻求刺激,放松自己;有些是为了发泄,展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另一面;还有些是出于好奇心理,想要窥探别人的隐私。这说明大学生还没有处理好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网上与网下存在双重人格,将网络作为发泄阴暗面的途径。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首先应该端正思想,寻找适当的减压方式,真诚面对网络。做到自身真诚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

4.诚信待人

《礼记》云:“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为君子诚之为贵。”可见,待人真诚,信守诺言,乃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古往今来,诚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备受世人的推崇。孔子认为:“信则人任焉。”墨子把诚信作为一种处世的准则——“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凡此种种,都是向人们传达一种思想: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

大学——这片崭新的天地,在这里,我们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在这里,我们遭遇挫折,磨炼意志;在这里,我们奋勇拼搏,收获喜悦……但是在这里,我们更要学会诚信待人、慎思笃行、恪守诺言。

诚信待人,就是要做到至真至诚,笃实守信。付出真诚,收获信任。人生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怯懦、虚荣都是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与朋友交往,诚信是桥梁,待人要真心、诚心,做事要讲信用。朋友,请谨记:诚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诚和信任,赢得的是友谊和尊重。以诚待人,诚信就会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个真正的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综上所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时期下,诚信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建设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中国大学生是知识精英群体,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都付出了代价来培养大学生,并对他们寄予了较高的社会期望。然而,在诚信缺失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存在令人担忧的各种表现,社会上出现的诚信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可以说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不仅是大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是中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面对的重大考验。

[参考文献]

[1]康志杰,胡军.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唐贤秋.道德的基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陈鑫.我国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高风华.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培育[J].中国集体经济,2007(5).

[5]周立梅.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念建构的思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6]金理奏,林智秀.试论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及其体系的构建[J].兰州学刊,2002(4).

[7]陈博.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7).

[8]刘志坚.论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9).

[9]王川.当代大学生诚信的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0]蒋笃君.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探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11]王大德.网络状态下的大学生价值观[J].学术界,2005(4).

[12]于海洋,张冕.由国家助学贷款引发的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4).

[13]李箐.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探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14]齐颖.“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4(2).

【注释】

[1]李绍庆:《大学生助学贷款还款以银行伤透脑筋 只有一半学生还清》《济南时报》2006年7月24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3]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