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可以说既有体制上的缺陷,也有管理上的漏洞;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也有主观认识上的偏差。虽然一直提倡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学校却把学生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对学生诚信等基本的道德评价则没有硬性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造成诚信教育的弱化,使诚信约束机制一直不够健全。学校教育者在诚信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可以说既有体制上的缺陷,也有管理上的漏洞;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也有主观认识上的偏差。

(一)从社会因素看,社会诚信危机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准则被运用于人际关系中,效率的优先和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人们评价一切的准绳。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的唯利是图,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公德心淡漠和行为方式失范,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功利化。这种现象存在于社会的广泛领域。从经济领域中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经营,到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从教育界的教师不安心教书、搞第二职业,有的领导只讲不做、失信于师生到学生考试时的替考、作弊,等等。这些失信行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很大的收益,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失信者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守信者所付出的成本。

这些不诚信现象的泛滥强烈地预示着我们已濒临诚信严重缺失的社会诚信危机中,社会信用体系的薄弱,客观上也助长了不讲信用的风气。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在这种诚信危机的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一些学生表现在经济上急功近利,道德上唯利是图,而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和行为方式失范,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庸俗化、功利化。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消极现象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使得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有无所适从之感,从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的滑坡

(二)从学校因素看,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首先,学校在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及评价标准上存在弊端。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都是强调应试教育,对学生存在着重智轻德,以分取人的弊端。虽然一直提倡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学校却把学生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对学生诚信等基本的道德评价则没有硬性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造成诚信教育的弱化,使诚信约束机制一直不够健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善于形成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习惯于居高临下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以心理咨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的记录,更不要说记载反映学生的诚信状况,在学生年度品德评语中,往往是“该生思想积极向上,积极参加校内外文体活动,团结同学”等几乎适用于每一位学生的套话。从这些套话中根本看不出一个人品质的优劣,更看不出其诚信程度,从而造成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在遵守校规校纪及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不够让人满意。而学校对违反行为规范学生的约束措施也不够有力,比如,对逾期未还助学贷款本息的学生,大部分学校缺乏一个具体有力的约束措施。

其次,在评价机制上,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把道德简单地用各种数据来量化衡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造成“老实人吃亏”的后果。这种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一些误导,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能够获得好的成绩,至于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都是次要的。从学生考试作弊到偷盗自行车屡屡得手,从学生综合测评作假到后勤采购“黑心棉”事件的屡屡得逞,所有这些虚假行为,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加剧了诚信缺失的泛滥。

再次,高校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给大学生不守信以可乘之机。高校中的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许多弊端和漏洞,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决策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学生对学校、学院乃至本年级的重大决策、诸如重要学生干部的任用事项、综合测评依据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少数人决定重大决策的事情在学生中经常发生,存在着严重的工作无序、制度缺乏、管理松散等弊端。二是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以后,缺乏有效的实施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诚信缺失学生的侥幸心理

(三)从教育者来看,诚信育人的观念不够强

高校德育教育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内容落后、方式方法呆板、教育者的素质有待提高等等。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然而,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重智轻德,学校重理轻文,教师重知识轻做人,学生重实用轻素质。

首先,道德教育内容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不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教育内容过多地停留在原理的灌输、规则的阐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所援引的一些实例要么是借用一些传统的诚信事例,要么是西方社会的诚信例子;包含时代特点的、市场经济真正所必需的具体的道德素质像诚信意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却得不到充分的反映。由于缺乏新意,许多学生将思想道德教育视为一种额外的负担。

其次,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滞后。简单说教、单纯灌输,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高校德育教育课时也不少,德育工作者们也煞费苦心,但缺乏足够的影响力、感染力,不能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引起共鸣,学生觉得单调、空洞、乏味。

再次,道德教育主体的素质滞后。学校教育者在诚信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任务。然而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文化知识,而忽视道德教育,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方面观念淡薄。一些学校为了追求一次性就业率,对学生毕业推荐表的注水包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学校不遵守对学生的承诺,甚至采取欺骗等不正当的手段处理学生工作,从而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一些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话做事不负责任,做出不诚实、不守信的事来。他们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在授课和日常工作中不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说一套,做一套,甚至于假公济私,收受学生的贿赂。“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做出不诚信的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从受教育者来看,自身修养的不足

大学生由于自身修养程度、思想境界、生活环境等的不同,他们的道德要求、道德健康水平也不尽相同。随着知识在社会进步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中出现了学习热、考研热,过于重视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而忽视了道德修养;部分大学生在追求知识、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没有把实现知识的价值、实现自我的价值同服务于祖国社会结合起来,出现了过分崇尚自我,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而协作精神、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缺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